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
本名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日期 1935年10月3日-1936年5月 地點 埃塞俄比亞 結果 意大利王國決定性勝利 領土變更 埃塞俄比亞 |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是由意大利王國於1935年10月3日發起的入侵埃塞俄比亞帝國的軍事行動。 [1]
簡介
意大利王國以1934年12月一次意屬索馬里與埃塞俄比亞的邊界衝突為藉口,拒絕埃塞俄比亞的所有和解請求,大舉入侵埃塞俄比亞。戰爭一共進行了約7個月,以埃塞俄比亞被軍事占領及併入意屬東非告終。
由於意大利相對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並且違反了於1925年簽署的《日內瓦協議》使用芥子毒氣,埃塞俄比亞軍隊迅速潰敗,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於1936年5月5日被意大利軍隊占領,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國,5月7日意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宣布吞併埃塞俄比亞帝國使之成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
起因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後希望擴張領土,獨霸地中海,重新瓜分東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衝擊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併阿比西尼亞,但想達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許。英、法最終對意大利的行為採取綏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亞。
法國當時急於拉攏意大利對抗德國,對侵略計劃採取縱容的態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協定》。而英國則擔心意大利此舉可能動搖其在東非、埃及和蘇丹的統治,所以起初持反對態度。但最後英國認為和意大利開戰的風險太大並認為犧牲阿比西尼亞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國結盟,最終給意大利暗示,不會幹預侵略行動。
墨索里尼認為時機已成熟,便於1935年10月3日發動了侵略戰爭。
經過
意大利入侵獨立的非洲王國阿比西尼亞,以東北非意軍總司令E.德博諾將軍為總指揮,分北、中、南三路進攻埃塞俄比亞,其中北路軍為主力。同年11月16日由P.巴多利奧接任元帥。埃軍總數約450,000人—500,000人。雖然已經不如第一次入侵時輝煌,但是埃塞俄比亞軍的人數仍然具有規模,對保衛國家的意志與傳統仍然相當堅決,比起其他非洲國家仍然有不錯的軍事實力,並不像坊間謠傳的一樣落後;但開戰後,埃軍仍然無力阻擋裝備與素質相對先進精良的意大利部隊。5月5日意軍攻陷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將埃塞俄比亞領土併入意大利王國。
結果
1936年5月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國。英法操縱國聯對意經濟制裁,但拒絕實施兩項重要措施,即禁運石油和封鎖蘇伊士運河。
影響
埃塞俄比亞被意大利占領,至1941年,埃塞俄比亞和盟軍共同擊敗了意大利侵略軍,埃塞俄比亞才恢復獨立。
參考來源
- ↑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 馬蜂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