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第四次大覺醒

第四次大覺醒是一次基督教的覺醒運動,一些學者,特別是歷史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福格爾認為發生於二十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其概念有爭議,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這些年裡面在美國發生的宗教變化沒有達到前三次大覺醒運動的等級。因此第四次大覺醒本身沒有很廣泛的被接受。

聖經古譯本是指在基督時代前幾個世紀的舊約譯本[1]。希伯來文古抄本十分稀少,古譯文能幫助我們認識古代的希伯來文經文,它們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猶太教及基督教的信仰之所以流傳廣泛,譯本是功不可抹的[2]

目錄

簡介

無論是否構成一次覺醒,變化確實發生了。主流新教徒在成員和影響力方面大大降低,而最保守的基督教宗派會員(例如美南浸信會和密蘇里路德會數量上迅速的增長,在全美發展開來。宗教內部發生了很嚴重的神學鬥爭及分裂,並形成政治力量。另一類福音神學的原教旨主義的基督教派系及基督教基要主義(基要派)也在快速的增加。

近年,由於世俗主義在美國引人注目的迅速增長,不少保守基督教會發現他們在同性戀權利,墮胎及創造論等涉及道德主題上與自由派支持之壓力團體進行鬥爭。

伴隨權力變化的是福音神學本身的變化,隨着新的組織的興起和現存的組織轉移他們的關注點。這個階段傳統宗教和擁有保守神學的大流量教堂崛起,帕拉教堂增加的同時,主流的新教失去了很多教徒。耶穌運動也被認為是第四次覺醒的一部分。

賽南(Synan)在1997年強調靈恩派的大覺醒在1961年到1982年之間出現。它根源於五旬節運動,強調體驗他們看到的屬靈恩賜(Gifts of the Spirit),包括說方言,信心醫治,預言(Prophecy)。同時聚焦於通過這些禮物和源於聖靈的符號加強精神上的信仰堅定性。原本是一場新教運動,但當天主教領導更開放的面對類似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泛基督教信仰,減少對宗教機構的強調,而強調非聖職人員的靈性時,它的影響延伸到羅馬天主教會。

視頻

第四次大覺醒 相關視頻

三分鐘帶你看完世界5000年宗教歷史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