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藝人或藝術家 | |
代表作品 |
《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 《守衛萊茵河》 《聖女之歌》 《小姑居處》 《戰地鐘聲》 《公主想飛》 《歌劇魅影》 |
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1944年3月2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格勞曼中國大劇院(Grauman's Chinese Theatre)舉行,由傑克·本尼擔任(Jack Benny)主持人。自本屆開始,學院將頒發金像獎給最佳男女配角獎獲得者,之前頒發給他們的是一枚徽章。本屆頒獎典禮首次在劇院進行。之前都是在酒店舉行宴會。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
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 |
---|---|
時間 | 1944年3月2日 |
地點 | 格勞曼中國大劇院 |
主持人 | 傑克·本尼 |
最佳影片 | 卡薩布蘭卡 |
最佳導演 | 邁克爾·柯蒂斯 |
最佳男主角 | 保羅·盧卡斯 |
最佳女主角 | 詹妮弗·瓊斯 |
最佳男配角 | 查爾斯·科本 |
最佳女配角 | 凱蒂娜·派克西諾 |
地點: | 美國加州洛杉磯,格勞曼中國大劇院(Grauman's Chinese Theatre) |
主持人: | 傑克·本尼(Jack Benny) |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 | 《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 |
最佳男主角 | 保羅·盧卡斯《守衛萊茵河》 |
最佳女主角 | 詹妮弗·瓊斯《聖女之歌》 |
最佳男配角 | 查爾斯·科本《小姑居處》 |
最佳女配角 | 凱蒂娜·派克西諾《戰地鐘聲》 |
最佳導演 | 邁克爾·柯蒂斯《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 |
最佳劇本 | 《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 |
最佳原創劇本 | 《公主想飛》 |
最佳攝影(彩色) | 《歌劇魅影》 |
最佳攝影(黑白片) | 《聖女之歌》 |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彩色) | 《歌劇魅影》 |
最佳錄音 | 《吾土吾民》 |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黑白片) | 《聖女之歌》 |
最佳電影剪輯 | 《空軍》 |
最佳特技效果 | 《緊急下潛》 |
最佳原創歌曲 | 《春風得意》/ "You'll Never Know" |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 | 《從軍樂》 |
最佳配樂(劇情和喜劇片類) | 《聖女之歌》 |
最佳短片(二本) | 《音樂天堂》 |
最佳短片(一本) | 《兩棲戰鬥機》 |
最佳動畫短片 | 《揚基都德鼠》 |
最佳原創故事 | 《小鎮的天空》 |
最佳紀錄短片 | 《十二月七日》 |
最佳紀錄長片 | 《沙漠的勝利》 |
提名名單
獎項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卡薩布蘭卡》、《戰地鐘聲》、《天堂可待》、《小鎮的天空》、《效忠祖國》、《居里夫人》、《房東小姐》、《龍城風雲》、《聖女之歌》、《守衛萊茵河》 |
最佳男主角 | 保羅·盧卡斯《守衛萊茵河》、亨弗萊·鮑嘉《卡薩布蘭卡》、加里·庫柏《戰地鐘聲》、沃爾特·皮金《居里夫人》、米基·魯尼《小鎮的天空》 |
最佳女主角 | 珍妮弗·瓊斯《聖女之歌》、琪恩·亞瑟《房東小姐》、英格麗·褒曼《戰地鐘聲》、瓊·芳登《永恆的少女》、葛麗亞·嘉遜《居里夫人》 |
最佳男配角 | 查爾斯·科本《房東小姐》、查爾斯·比克福德《聖女之歌》、卡羅爾·耐什《撒哈拉》、克勞德·雷恩斯《卡薩布蘭卡》、阿基姆·坦米羅夫《戰地鐘聲》 |
最佳女配角 | 卡汀娜·帕辛歐《戰地鐘聲》、格拉黛絲·庫珀《聖女之歌》、寶蓮·高黛《驕傲歡呼》、安妮·里維爾《聖女之歌》、露塞爾·沃特森《守衛萊茵河》 |
最佳導演 | 邁克爾·柯蒂斯《卡薩布蘭卡》、克拉倫斯·布朗《小鎮的天空》、亨利·金《聖女之歌》、恩斯特·劉別謙《天堂可待》、喬治·斯蒂文斯《房東小姐》 |
最佳原創劇本 | 《奧儒克王妃》、《空軍》、《效忠祖國》諾埃爾·考沃德、《反攻洛血戰》、《驕傲歡呼》 |
最佳原創故事 | 《小鎮的天空》威廉·薩洛揚、《73艦隊潛艇戰》Guy Gilpatric、《直搗東京》Steve Fisher、《房東小姐》Frank Ross,Robert Russell、《辣手摧花》Gordon McDonell |
最佳劇本 | 《卡薩布蘭卡》朱留斯·J·艾普斯坦、菲利普·G·艾普斯坦、霍華德·科克、《神聖婚姻》、《房東小姐》、《聖女之歌》、《守衛萊茵河》達希爾·哈米特 |
最佳攝影(彩色) | 《歌劇魅影》哈爾·莫爾、《戰地鐘聲》、《天堂可待》、《你好啊,舊金山!》、《靈犬萊西》、《千萬喝采》 |
最佳攝影(黑白) | 《聖女之歌》、《空軍》黃宗沾、《卡薩布蘭卡》、《大西洋之戰》、《開羅諜報戰》、《小鎮的天空》、《居里夫人》、《反攻洛血戰》黃宗沾、《撒哈拉》魯道夫·馬特、《驕傲歡呼》 |
最佳藝術指導(黑白) | 《聖女之歌》詹姆斯·巴斯維、《開羅諜報戰》、《為自由而戰》、《居里夫人》、《莫斯科使團》、《反攻洛血戰》 |
最佳藝術指導(彩色) | 《歌劇魅影》、《戰地鐘聲》、《大伙兒都在》詹姆斯·巴斯維、《從軍樂》、《千萬喝采》 |
最佳音響效果 | 《吾土吾民》、《劊子手之死》、《居里夫人》、《反攻洛血戰》、《歌劇魅影》、《踏舞高蹈》、《撒哈拉》、《致候吾友》、《這就是華盛頓》、《聖女之歌》、《從軍樂》內森·萊文森、《昔日的俄克拉荷馬》 |
最佳電影剪輯 | 《空軍》喬治·艾米、《卡薩布蘭卡》、《開羅諜報戰》、《戰地鐘聲》、《聖女之歌》 |
最佳視覺效果 | 《緊急下潛》、《空軍》、《投彈手》、《反攻洛血戰》、《驕傲歡呼》、《走廊》 |
最佳原創歌曲 | 《你好啊,舊金山!》、《1943年流行音樂排行榜》哈羅德·亞當森、《月宮寶盒》哈羅德·阿倫、《The Sky's the Limit》哈羅德·阿倫、《致候吾友》、《Hers to Hold》、《星釘旗萬歲》哈羅德·阿倫、《幸運之星》、《小賣部後門》、《傾情百老匯》科爾·波特 |
最佳配樂(音樂類) | 《從軍樂》、《康尼島》阿爾弗雷德·紐曼、《1943年流行音樂排行榜》《歌劇魅影》、《致候吾友》、《The Sky's the Limit》、《傾情百老匯》、《小賣部後門》、《星釘旗萬歲》、《千萬喝采》 |
最佳配樂(劇情類) | 阿爾弗雷德·紐曼《聖女之歌》、Frank Skinner,Hans J. Salter《了不起的霍利迪夫人》、馬克思·斯坦納《卡薩布蘭卡》、Morris Stoloff,Louis Gruenberg《拂曉突擊戰》、Roy Webb,康斯坦丁·巴卡利內可夫《The Fallen Sparrow》、維克多·楊《戰地鐘聲》、Hanns Eisler《劊子手之死》、Phil Boutelje《鑽石與罪犯》、Leigh Harline《The Sky's the Limit》、Gerard Carbonara《堪薩斯人》、Arthur Lange《滑稽夫人》、Herbert Stothart《居里夫人》、迪米特里·迪奧姆金《月亮和六便士》、Aaron Copland《反攻洛血戰》、Oliver Wallace,Paul J. Smith,Edward H. Plumb《空中致勝》、Walter Scharf《昔日的俄克拉荷馬》 |
最佳真人短片(兩本) | 《仙樂飄飄》、《致信英雄》、《狂歡節》、《女戰士》 |
最佳真人短片(一本) | 《水陸戰將》、《亂世舞曲》、《Champions Carry on,Edmund Reek》、《武裝起來的好萊塢》、《手視》 |
最佳動畫短片 | 《瘋狂的美國老鼠》、《萌萌雜技演員》、《巴塞雷繆·庫賓斯的五百頂帽子》喬治·帕爾、《誘餌》、《Imagination》戴維·福勒斯奇爾、《理性與感性》 |
最佳紀錄短片 | 《十二月七日》、《來自火星的孩子》、《破壞性計劃》、《瑞典人在美國》、《致戰爭中的合眾國人民》、《Tomorrow We Fly》、《危機中的年輕人》 |
最佳紀錄長片 | 《沙漠勝利》、《戰火洗禮》、《我們為何而戰之蘇聯為國戰》、《阿留申群島戰役報告》、《部門報告》 |
最佳影片
《卡薩布蘭卡》[2]是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愛情電影,由邁克爾·柯蒂斯執導,亨弗萊·鮑嘉、英格麗·褒曼、克勞德·雷恩斯、保羅·亨雷德等主演。 影片講述了二戰時期,商人里克手持寶貴的通行證,反納粹人士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的到來使得里克與伊爾莎的舊情復燃,兩人面對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難以抉擇的故事。 該片於1942年11月26日在美國上映。
劇情簡介
二戰爆發後,大量的歐洲人逃離了自己的國家以躲避納粹的鐵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薩布蘭卡成了從歐洲 到美國的重要中轉站。在小城的里克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種膚色和各種身份的人,老闆里克是個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
捷克反納粹組織的領袖維克多和妻子伊爾莎成了里克酒吧的不速之客,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里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國的通行證。而里克發現伊爾莎正是自己當年失散的情人,誤解解開之後,仍然深深相愛的里克和伊爾莎陷入了艱難的抉擇。
里克對伊爾薩的深情讓他選擇犧牲自己的幸福成全愛人,在卡薩布蘭卡的機場,里克擊斃了阻止維克多和伊爾莎離開的德國少校,目送着自己最愛的女人奔向自由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卡薩布蘭卡》改編自舞台劇《人人都去里克酒店》。《卡薩布蘭卡》的劇本是由朱利葉斯·愛潑斯坦、菲力浦·愛潑斯坦以及愛德華·科赫三人共同編寫的。在舞台劇中,伊莉莎這個角色是一個名為洛伊絲·梅雷迪思的美國人,一直到她和里克在巴黎的關係結束之後她才遇到了維克多·拉斯羅。編劇為了讓里克的動機更加可信,於是決定將電影的背景時間放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此外,沒有被列入演職員表的凱西·羅賓遜也用了三周時間參與劇本的改寫工作 。
角色選擇
在影片拍攝之前,哈爾・華勒斯本來考慮讓海迪・拉瑪來出演伊爾莎這個角色,但是由於她是米高梅公司 的簽約藝人,公司並不希望她出演這個角色,而海迪・拉瑪也不想冒險參演一個劇本還不是很完備的影片 。1942年華納兄弟公司請羅納德·里根和安·謝里丹在這部電影中擔任男女主角,但是因為劇本的問題,兩人均退出了劇組,替代他們的是英格麗·褒曼和亨弗萊·鮑嘉。在影片開拍前,英格麗·褒曼的演出合同歸大衛·塞爾茲尼克所有,於是《卡薩布蘭卡》的製片人哈爾B·沃利斯委託兩位編劇菲利普·愛潑斯坦和朱利葉斯·愛潑斯坦去說服塞爾茲尼克出借英格麗·褒曼。在向塞爾茲尼克講述了大約20分鐘故事情節後,塞爾茲尼克終於答應讓英格麗·褒曼出演該片 。
拍攝過程
由於戰時資源緊張,影片中的大部分場景都用的是華納的舊場地,只有里克的咖啡館是專門為這部影片搭建的布景 。因為影片是在二戰期間拍攝,所以出於安全考慮不允許天黑後在機場拍攝,於是劇組改在攝影棚中拍攝,飛機的圖像是用紙板製成的,而且為了讓紙板飛機體現出真實飛機的尺寸,劇組讓一些身材不高的孩子扮演機場的地勤人員 。在拍攝影片結尾一幕之前,沒有人知道伊爾莎最終會選擇里克還是維克多。所以在影片拍攝的過程中,英格麗·褒曼問導演自己在片中到底是比較愛里克還是維克多,導演告訴她要表演的好像兩個都愛 。
影片結尾
1942年11月8日,盟軍部隊挺進卡薩布蘭卡,而影片預期在1943年春季上映,於是製片方建議改動影片結尾情節,以與現實中的事態發展相吻合,但被華納兄弟公司老闆傑克·L·華納拒絕,因為他覺得這樣一改就與影片故事背景相矛盾。最終,華納兄弟公司終於妥協,製片人開始着手準備重拍結尾,但在克勞德·雷恩斯動身前,雷恩斯所屬公司的老闆大衛·塞爾茲尼克預覽了影片並催促華納公司將原封未動的電影儘快上映。華納公司認為計劃可行,於是讓該片於1942年11月26日首映 。
《卡薩布蘭卡》精彩片段
最佳男主角
保羅·盧卡斯[3](Paul Lukas,1895年5月26日--1971年8月16日),匈牙利演員,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畢業院校是匈牙利演員學院。曾在匈牙利演員學院接受戲劇表演訓練。作品有《吉姆老爺》、《海底兩萬里》等。主要成就是匈牙利戲劇明星 、好萊塢明星 、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第1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
演藝經歷
1916年登台演出,不久便成了匈牙利戲劇明星。1925年,盧卡斯來到美國,在百老匯繼續從事戲劇活動。1927年,他隨好萊塢製片家阿道爾夫·楚柯爾來到美國。1928年,他開始了他在好萊塢的演出生涯,1941年,他參加了戲劇《守望萊茵河》的演出,獲得了很高的評價。1943年,他主演了同名影片,為此他拿到了第十六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紐約評論獎最佳男主獎、全美電影評論會最佳表演獎及。此外,他參加了許多影片的演出,扮演過各種形形色色的角色。
他的奧斯卡得獎作是1943年拍的《守望萊茵河》。此片充分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和獨特風格,所以他才獲得了1943年奧斯卡獎和紐約影評獎的兩個最佳男主角桂冠。
最佳女主角
珍妮弗·瓊斯[4](Jennifer Jones,1919年3月2日-2009年12月17日),本名名菲莉絲·弗洛拉·伊斯莉,1919年3月2日出生於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電影演員。 珍妮弗·瓊斯是著名的好萊塢女影星,是在電影工作室體系下由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一手捧紅的美國女演員,曾五度獲奧斯卡提名。1944年,憑藉《聖女之歌》擊敗《喪鐘為誰而鳴》的英格麗·褒曼,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和首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次年,她又藉助《自君別後》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此後,她還以《血灑香箋》《陽光下的決鬥》《愛情多麼美好》三次收穫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 ,成為歷史上第一位連續四年入圍影后提名的女演員 。她所主演的知名影片還包括1957年的《戰地春夢》等。在二戰後的銀幕上曾紅極一時。她與許多當時好萊塢的大牌都有過合作。其演員生涯長達35年,此間共參演了22部電影。 晚年時女兒自殺和乳腺癌促使她投身於慈善事業,她也曾是諾頓西蒙博物館的董事之一。2009年12月17日,珍妮弗·瓊斯在馬里布的家中壽終正寢,享年90歲。
個人簡介
珍妮弗·瓊斯,原名菲莉絲·弗洛拉·伊斯莉,生於美國的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童年時隨父母所在馬戲團巡迴演出,後在固定的劇團表演。曾就讀於美國戲劇藝術學院。她1939年進入好萊塢,開始其銀幕生涯。在主演了二部不吸引人的影片後吸引了著名的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的注意,在大衛的精心策劃之下,一位算不上才華橫溢的女演員就這樣出名了。
1944年,珍妮弗·瓊斯演出的《聖女之歌》獲得了第1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及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授予的最佳女主角金球獎。在此之後,她塑造出了各種各樣、令人嘆服的形像,她先後以影片《自君別後》(1944年)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獎提名,以影片《柔腸寸斷》(1945年)、《陽光下的決鬥》(1946年)、《生死戀》(1955年)三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提名,其演員生涯長達35年,此間共參演了22部電影。
晚年時女兒自殺和乳腺癌促使珍妮弗·瓊斯投身於慈善事業,她也曾是諾頓西蒙博物館的董事之一。2009年12月17日,珍妮弗·瓊斯在加州馬里布去世,發言人表示,珍妮弗.瓊斯是因老化而自然死亡,享年90歲。
演藝經歷
瓊斯1919年生於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初到好萊塢時只是在一些二流影片中演一 些小角色。後來她有幸遇到了好萊塢的大製片人,以後又成為她丈夫的大衛·塞爾茲尼克,情況才有所好轉。塞爾茲尼克把她的原名菲莉斯·依茲利改成了詹妮弗·瓊斯,讓她受了三年的專業訓練,並讓她在《聖女之歌》中擔任主角。1943年的《聖女之歌》是她演藝生涯輝煌期的起點。拍攝這部電影時,瓊斯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比她大六個月的男演員羅伯特·沃克爾。他們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在遇到比她大17歲的製片人大衛·O.塞爾茲尼克後,瓊斯很快成為他的簽約藝人。在塞爾茲尼克的幫助下,瓊斯得到了《聖女之歌》中19世紀法國農家女的角色,這個角色讓她一炮而紅,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43年,瓊斯與沃克爾離婚,當時,她已經與塞爾茲尼克傳出緋聞。1949年,塞爾茲尼克在意大利海岸的遊艇上迎娶了瓊斯。1951年,瓊斯的前夫沃克爾因為情緒問題和長年酗酒離世,年僅32歲。那一年,他剛剛因為出演希區柯克的《火車怪客》取得演藝事業的突破。沃克爾生前把他的心理問題和酗酒習慣歸咎於瓊斯對他造成的感情傷害。
第二任丈夫塞爾茲尼克無疑是瓊斯生活中和事業上最重要的男人。兩人合作的《自君別後》(1944年)、《血灑香箋》(1945年)、《太陽浴血記》(1946年),以及《愛情多麼美好》,為瓊斯贏得四個奧斯卡提名,其中,《自君別後》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其餘三個都是最佳女主角提名 。瓊斯在1957年主演《戰地春夢》後,演藝事業便陷入停滯期,《戰地春夢》是塞爾茲尼克的野心之作,結果卻遭遇票房慘敗。他堅持讓自己30歲的妻子出演21歲的女主角的決定也招來非議。1965年,塞爾茲尼克去世後,瓊斯也淡出了演藝圈。
1967年,因為在寓所內吞下一整瓶安眠藥企圖自殺,瓊斯成為美國各大報刊頭條。1976年,她與塞爾茲尼克所生的女兒瑪麗·詹妮弗·塞爾茲尼克跳樓自殺,年僅21歲。
1971年,經不住百萬富翁諾頓·西蒙的猛烈追求,瓊斯嫁給了西蒙。西蒙早年是點石成金的實業家,晚年則醉心藝術,成為美國最有名的收藏家之一,並投資建立了諾頓·西蒙博物館。70年代她已很少拍片,只是在1974年參加了《火燒摩天樓》的演出。從此便退出了影壇。瓊斯參加演出的影片還有《女狐》、《紅寶石》《永別了,武器》等。西蒙於1993年逝世後,瓊斯將這家博物館管理得有聲有色,還監督了博物館的翻新工程。
1944年,憑藉《聖女之歌》擊敗《喪鐘為誰而鳴》的英格麗·褒曼,獲封奧斯卡影后。
1943年珍妮弗·瓊斯以《聖女之歌》(The Song of Bernadette)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她一生共曾經五度獲得奧斯卡提名,她所主演的知名影片還包括1957年的《戰地春夢》(Barrettes of Wimpole Street)等。
個人生活
珍妮弗·瓊斯的人生曾經有三段婚姻,1945年,瓊斯與沃克正式離婚,1949年,她與電影大亨大衛·塞爾茲尼克結婚,並為他生下一個女兒。1965年,塞爾茲尼克因心臟病發與世長辭。1971年,珍妮弗·瓊斯與加利福尼亞州實業家諾頓·賽門(Norton Simon)結婚,兩人共同搬至印第安納州居住,在那裡賽門開始收集南亞和東南亞的藝術品。1993年,諾頓去世後,瓊斯成為了諾頓·賽門藝術博物館的主席,她在位十年間,博物館的事業蒸蒸日上。
頒獎會場
好萊塢的柯達劇院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永久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