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1]本屆頒獎典禮於1956年3月21日,在美國洛杉磯的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RKO Pantages Theatre)和美國紐約的NBC世紀劇院(NBC Century Theatre)兩個地點同時進行。主持人分別是:傑瑞·劉易斯(Jerry Lewis);克勞黛·考爾白(Claudette Colbert) (紐約現場);約瑟夫·曼凱維奇(Joseph L. Mankiewicz )(紐約現場)。
目錄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 |
---|---|
舉辦時間 | 1956年3月21日 |
最佳影片 | 《馬蒂/君子好逑》 |
最佳導演 | 德爾波特 曼 |
地點: | 美國洛杉磯,雷電華潘太及斯劇院(RKO Pantages Theatre)
|
主持人: | 傑瑞·劉易斯(Jerry Lewis);克勞黛·考爾白(Claudette Colbert) (紐約現場)
|
獲獎名單
獎項 | 獲獎人及作品 |
---|---|
最佳影片 | 《馬蒂/君子好逑》 |
最佳男主角 | 歐內斯特·博格寧《馬蒂/君子好逑》 |
最佳女主角 | 安娜·瑪格納尼《玫瑰夢/玫瑰紋身》 |
最佳男配角 | 傑克·萊蒙《艦上風雲》 |
最佳女配角 | 喬·范·弗利特《天倫夢境》 |
最佳導演 | 德爾伯特·曼《馬蒂/君子好逑》 |
最佳劇本 | 《馬蒂/ 君子好逑》 |
最佳原創劇本 | 《西廂情斷》 |
最佳原創故事 | 《愛我不要害我 / 琵琶怨》 |
最佳攝影(彩色) | 《捉賊記》 |
最佳攝影(黑白) | 《玫瑰夢 / 玫瑰紋身》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彩色) | 《野宴》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 《玫瑰夢 / 玫瑰紋身》 |
最佳服裝(黑白) | 《傷心淚盡話當年》 |
最佳服裝(彩色) | 《愛情多麼美好 / 生死戀》 |
最佳錄音 | 《俄克拉何馬州》 |
最佳電影剪輯 | 《野宴》 |
最佳特技效果 | 《獨孤里橋之役》 |
最佳原創歌曲 | "Love Is a Many-Spendored Thing"《愛情多麼美好/生死戀》 |
最佳配樂(音樂片類) | 《俄克拉何馬州》 |
最佳配樂(劇情和喜劇片類) | 《愛情多麼美好/ 生死戀》 |
最佳短片(二本) | 《林肯的面容》 |
最佳短片(一本) | 《生還的城市》 |
最佳動畫短片 | 《飛毛腿岡薩雷斯》 |
最佳紀錄短片 | 《征服北極的人》 |
最佳紀錄長片 | 《海倫·凱勒》 |
榮譽獎 - 最佳外語片 | 授予1955年在美國上映的日本影片《宮本武藏》 |
- 1955年9月30日,24歲的詹姆斯·迪恩不幸死於車禍。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去世以後被提名的演員。
提名名單
獎項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愛情多麼美好/生死戀》、《艦上風雲》、《野宴》、《玫瑰夢/玫瑰紋身》 |
最佳男主角 | 詹姆斯·卡格尼《愛我不要害我/琵琶怨》、詹姆斯·迪恩《天倫夢境》、法蘭克·辛納屈《金臂人》、史賓塞·屈塞《黑岩喋血記》 |
最佳女主角 | 蘇姍·海華德《傷心淚盡話當年》、凱瑟琳·赫本《艷陽天/夏日時光》、詹妮弗·瓊斯《愛情多麼美好/生死戀》、埃琳諾·帕克《西廂情斷》 |
最佳男配角 | 阿瑟·肯尼迪《冤獄》、喬·馬特爾《馬蒂/君子好逑》、薩爾·米涅奧《無因的反抗/養子不教誰之過》、阿瑟·奧康納《野宴》 |
最佳女配角 | 貝琪·布萊爾《馬蒂/君子好逑》、佩姬·李《憂鬱的凱利》、瑪莉莎·帕凡《玫瑰夢/玫瑰紋身》、娜塔利·伍德《無因的反抗/養子不教誰之過》 |
最佳導演 | 約翰·斯特奇斯《黑岩喋血記》、伊萊亞·卡贊《天倫夢境》、約書亞·洛根《野宴》、大衛·里恩《艷陽天/夏日時光》 |
最佳劇本 | 《黑岩喋血記》、《黑板森林/搖滾叢林》、《天倫夢境》、《愛我不要害我/琵琶怨》 |
最佳原創故事 | 《本森少校的私人戰爭》、《無因的反抗/養子不教誰之過》、《五條腿的羊》、《戰略空軍》 |
最佳原創劇本 | 《對比利·米切爾的軍事審判》、《好天氣/良辰美景》、《於洛先生的假期》、《七個小福伊》 |
最佳攝影(彩色) | 《紅男綠女》、《愛情多麼美好/生死戀》、《名叫彼得的人》、《女王蜂》、《馬蒂/君子好逑》、《傷心淚盡話當年》、《黑板森林/搖滾叢林》 |
最佳攝影(黑白) | 《黑板森林/搖滾叢林》、《傷心淚盡話當年》、《馬蒂/君子好逑》、《女王蜂》 |
最佳藝術指導 / 道具布景(黑白) | 《黑板森林/搖滾叢林》、《傷心淚盡話當年》、《金臂人》、《馬蒂/君子好逑》 |
最佳藝術指導/ 道具布景(彩色) | 《紅男綠女》、《愛情多麼美好/生死戀》、《捉賊記》 |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 | 《匹克威克先生外傳》、《女王蜂》、《玫瑰夢/玫瑰紋身》、《雨月物語》 |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 | 《紅男綠女》、《西廂情斷》、《捉賊記》、《情後頑將》 |
最佳錄音 | 《愛情多麼美好/生死戀》、《愛我不要害我/琵琶怨》、《艦上風雲》、《明月冰心一照杏林》 |
最佳電影剪輯 | 《黑板森林/搖滾叢林》、《獨孤里橋之役》、《俄克拉何馬州》、《玫瑰夢/玫瑰紋身》 |
最佳特技效果 | 《轟炸魯爾水霸記、《印度之雨》 |
最佳原創歌曲 | "I'll Never Stop Loving You"《愛我不要害我/琵琶怨》、"Something's Gotta Give"《長腿叔叔》、"(Love Is) The Tender Trap"《溫柔陷阱》、"Unchained Melody"《牢獄梟雄》 |
最佳配樂(音樂類) | 《長腿叔叔》、《紅男綠女》、《好天氣/良辰美景》、《愛我不要害我/琵琶怨》 |
最佳配樂(劇情類) | 《戰爭的呼喊》、《金臂人》、《野宴》、《玫瑰夢/玫瑰紋身》 |
最佳真人短片(二本) | 《葛底斯堡戰役》、《第十二天》、《瑞士》、《24小時警報》 |
最佳真人短片(一本) | 《豐富的工具》、《第三大道》、《三個吻》 |
最佳動畫短片 | 《意願良好的男子》、《搖滾傳奇》、《禁止狩獵》 |
最佳紀錄短片 | 《葛底斯堡戰役》、《林肯的面容》 |
最佳紀錄長片 | 《傷心嶺》 |
最佳影片
最佳男主角
歐內斯特·博格寧[2](Ernest Borgnine,1917年1月24日-2012年7月8日),生於康沓狄格州哈姆登,美國著名演員。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70-8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應該很熟悉他的電視劇《飛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歐內斯特·博格寧
外文名稱: Ernest Borgnine
國籍: 美國
民族: 美利堅
出生地: 康沓狄格州哈姆登
出生日期: 1917年1月24日
逝世日期: 2012年7月8日
職業: 演員
代表作品: 《飛狼》
主要成就: 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第13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獎 第1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個人經歷
父母為意大利人,幼年時住在米蘭,後返回康涅狄格州新哈芬讀書。1935年參加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退伍,在哈特福德蘭德爾戲劇藝術學校攻讀表演。1946年至1950年,是弗吉尼亞巴特劇團中的一名成員,演了幾部電視片之後,於1951年走上銀幕,先後演出了《中國海盜》(1951)、《暴動》(1951)等片,因扮演惡棍而受到注意。接着博格寧獲得了在影片《馬蒂》(1955)中扮演獨身屠夫馬蒂這個角色的機會,他的演技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戛納國際電影節授予他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授予他最佳外國男主角獎,美國紐約電影評議家協會授予他最佳男主角獎,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授予他劇情片最佳男主角金球獎。全美電影評議會選他為1955年最有前途的男演員。他在根據1964年的同名電影改編的電視系列片《麥克黑爾的海軍》中扮演主角――一個受人歡迎的英雄。而在我國"文化大革命"後第一部映出的美國影片《車隊》(1978),博格寧也是主要演員之一。1955年他獲得了在影片《君子好逑》中扮演屠夫馬蒂的角色,他在此片中的表演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等多個獎項。隨着這次的成功,他獲得了許多不同角色的演出機會,是至80年代著名的硬漢巨星。
歐內斯特·博格寧是美國極負盛名的性格演員,影、視、劇三棲。從外表看,他是十足的醜男,似乎只配演壞人,但其實他的表演潛力很大。演好人也同樣成功。 博格寧一九一七年一月二十四日生於康涅狄格州哈姆登。原名厄麥斯·埃弗隆·博格寧。其父母是意大利移民。小博格寧二至七歲是在米蘭度過的,後來到美國上學。從一九三六年起,他在海軍長期服役,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復員。由於對演員職業的愛好,他進入哈特福特市的蘭達爾戲劇學校專修演技。後又去弗吉尼亞,加入當地一劇團。與此同時還在電視節目裡演出。
一九五一年,這位劇、視兩棲演員以其獨特的外表和深厚的功底,得到了好萊塢的青睞:哥倫比亞公司和他簽訂了拍片合同。同年,以《海盜船》一片登上銀幕。但他的那副相貌--過寬的臉膛、細小的眼睛以及一隻只漏風牙,決定了早期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壞蛋,例如《永垂不朽》里那個虐待士兵的中士,等等。
然而,在《馬蒂》(Marty)里,他撕下了兇險的丑相,讓角色以憨厚善良的面貌出現:那個叫馬蒂的中年男子舉止多麼文雅,以一片真心感動了一位溫柔賢慧的女教師,兩人終成眷屬。博格寧因此角囊括了四個影帝稱號:奧斯卡獎、紐約影評獎、全美評論協會以及金球獎的最佳男主角。
從那以後,這位獎主戲路拓廣,幾乎很少演壞蛋角色了。六十年代裡;"他拍攝了一部很有名氣的電視系列片《麥克哈爾的海軍生涯》,這次他演的是英雄角色。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獲獎
獲獎 ·第28屆(1956)-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君子好逑 Marty (1955)
美國金球獎獲獎
獲獎 ·第13屆(1956)-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君子好逑 Marty (1955) 提名 ·第65屆(2008)-電視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聖誕老爺爺 A Grandpa for Christmas (2007)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獲獎
獲獎 ·第12屆(1959)-獎-最佳男演員哀樂中年 The Rabbit Trap (1959)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獲獎
獲獎 ·第9屆(1956)-電影獎-最佳外國男演員君子好逑 Marty (1955)
艾美獎提名
提名 ·第61屆(2009)-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客座男演員急診室的故事 ER (1994) ·第32屆(1980)-限定劇/電視電影類-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配角霍爾馬克·霍爾名人堂電影 Hallmark Hall of Fame (1951) ·第15屆(1963)-主要獎項-最佳男主角McHale's Navy (1962)
美國演員工會獎終身成就獎
最佳女主角
安娜·瑪格納尼[3]又名:安娜·麥蘭妮(Anna Magnani,1908年3月7日-1973年9月26日),生於埃及,意大利早期女影星。
曾在羅馬夜總會當歌女。後在影片《索倫托的盲女》(1934)中初露頭角。1945年,在羅西里尼的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中扮影角色而一舉成名。還在《聖維多利亞的秘密》(1968)中演一個意大利市長的妻子。《玫瑰紋身》是她的第一部好萊塢影片,並因此而贏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
早期經歷
安娜·麥蘭妮,1908年生於埃及亞歷山大城。她在5歲時隨家移居羅馬,15歲作為少女舞蹈演員加入演劇學院劇團活動。
演藝經歷
1934年初登影壇,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1941年,在維托里奧·德·西卡導演的電影《梯麗莎的禮拜五》里扮演主角,她塑造了一個來自人民大眾的婦女形像,這個人物的直爽、熱情、真誠性格吸引了觀眾。同年她與意大利著名喜劇演員托托一起演出。
1945年,在羅伯托·羅西里尼執導的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里飾演女主人公皮娜,獲得很大成功。 1947年,主演《議員安吉莉娜》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女演員獎。
1948年,在《路上的幻想》里塑造了一個備受折磨的婦女的悲喜劇形像,安娜在扮演悲喜交織、情緒突變的角色時顯示了她的表演才能;同年,她在羅西里尼的《愛情》里擔任主角。
1951年,在盧齊諾·維斯康蒂的《小美人》中飾演了女主人公瑪塔蓮娜。
1953年,在法國導演讓·雷諾阿的影片《金馬車》里扮演的女主角也是她的重要成就。
50年代中葉,安娜·麥蘭妮到好萊塢拍片。1955年主演《玫瑰紋身》,獲得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演員獎 。1957年,在好萊塢主演《暴風》,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女演員獎。
其後她回到意大利,在導演卡美里尼的影片《列吉茨阿姊妹》里扮演女主角,塑造了一個仁慈的修女。
1958年,在《一個城市裡的地獄》里扮演一個女囚犯。60年代,安娜·麥蘭妮最重要的成就是在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的影片《羅馬媽媽》里飾演一個羅馬妓女。這個妓女為了自己孩子的前途想放棄她的職業,過體面的生活,但未獲成功。她的精湛的演技揭示了這個女主人公的母愛和人性 。她在戰後的意大利電影界中是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具有卓越演技的紅星。
1973年,她因患胰腺癌在羅馬去世。她是個最善於體現新現實主義電影美學原則的女演員。她的表演既充滿激情,又富於喜劇特色,既能夠表現史詩般規模的氣勢,又善於細緻入微地突出人物性格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