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6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6屆奧斯卡金像獎
藝人或藝術家
代表作品 《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清晨的榮譽》
《亂世春秋》
《小婦人》
《未了塵緣》
《戰地情天》
《三隻小豬》

第6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1934年3月16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假日屋使館酒店(Fiesta Room, Ambassador Hotel)舉行。 主持人由 威爾·羅傑斯(Will Rogers)擔任。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最佳影片《西線無戰事》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 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

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 《亂世春秋
最佳男主角 查爾斯·勞頓《亨利八世的私生活》
最佳女主角 凱瑟琳·赫本《清晨的榮譽》
最佳導演 弗蘭克·勞埃德《亂世春秋》
最佳改編劇本 《小婦人》
最佳原著故事 羅伯特·洛德《未了塵緣》
最佳攝影 小查爾斯·布賴恩特·蘭《戰地情天》
最佳藝術指導 威廉·達林《亂世春秋》
最佳音響 羅德·利易斯《戰地情天》
最佳動畫短片 《三隻小豬》(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喜劇片) 《原來這說是哈里斯》(雷華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新奇類) 《克拉卡托埃》(教育電影社,三卷短片)

提名名單

獎項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 《亂世春秋》《第四十二街》《逃亡》《小婦人》《儂本多情》《永別了,武器》《我心已許》《一日貴婦》《Smilin' Through》《英宮艷史》
最佳男主角 查爾斯·勞頓《英宮艷史》萊斯利·霍華德《伯克利廣場》保羅·穆尼《逃亡》
最佳女主角 凱瑟琳·赫本《清晨的榮譽》May Robson《一日貴婦》黛安娜·溫亞德《亂世春秋》
最佳導演 弗蘭克·洛伊德《亂世春秋》弗蘭克·卡普拉《一日貴婦》喬治·庫克《小婦人》
最佳助理導演 查爾斯·巴頓(Paramount)Scott R. Beal(Universal)Charles Dorian(M-G-M)Fred Fox(UA)Gordon Hollingshead(Warner Bros.)Dewey Starkey(RKO Radio)William Tummel(Fox)Al Alleborn(Warner Bros.)Sid Brod(Paramount)Orville O. Dull(M-G-M)Percy Ikerd(Fox)Arthur Jacobson(Paramount)Edward Killy(RKO Radio)Joseph A. McDonough(Universal)William J. Reiter(Universal)Frank Shaw(Warner Bros.)Ben Silvey(UA)John Waters(M-G-M)
最佳原創劇本 《One Way Passage》Robert Lord《The Prizefighter and the Lady》弗朗西絲·馬里昂《Rasputin and the Empress》Charles MacArthur
最佳改編劇本 《小婦人》Victor Heerman,Sarah Y. Mason《一日貴婦》Robert Riskin《我心已許》Paul Green,Sonya Levien
最佳攝影 《永別了,武器》Charles Lang《Reunion in Vienna》George J. Folsey《羅宮春色》Karl Struss
最佳藝術指導 《亂世春秋》William S. Darling《永別了,武器》Hans DreierRoland Anderson《When Ladies Meet》Cedric Gibbons
最佳音響效果 《永別了,武器》Franklin Hansen(sound director)《第四十二街》內森·萊文森(sound director)《1933年淘金女郎》內森·萊文森(sound director)《逃亡》內森·萊文森(sound director)
最佳短片(喜劇) 《So This Is Harris!》Lou Brock《Mister Mugg》Warren Doane《A Preferred List》Lou Brock
最佳短片(新奇類) 《臘卡塔火山》《Menu,Pete Smith》《The Sea》
最佳動畫短片 《三隻小豬》華特·迪士尼《Building a Building》華特·迪士尼《The Merry Old Soul》Walter Lantz

最佳男主角

查爾斯·勞頓[2]英國舞台劇電影演員劇作家、製作人,於193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他出生於英國,於1950年成為美國公民,其職業生涯開始於舞台劇,後來轉向電影、電視、唱片和廣播,均取得不錯成績。 查爾斯·勞頓,1899年7月1日生於英國約克郡斯卡布羅。父母本想讓繼承家業,可他從小就喜歡演戲。一戰服役歸來後加入業餘劇團,後來終於突破家庭的限制,進入皇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在他的導師科米薩葉斯基的培養下逐步成熟,最後在其劇作《莉莉奧姆》中挑起了大梁。此後,他在西倫西區成功地演出一些劇目。

1928年,他進入電影圈,曾在英國電影開拓者之一伊沃·蒙塔古執導的三部喜劇短片《綠頭大蒼蠅》、《補藥》與《白日做夢》中擔任角色。同他配戲的女演員叫愛爾莎.蘭切斯特。後來兩人結為夫婦。他的處女作打響後,接連參加兩部大型故事片《比卡迪利》和《昏暗的老屋》的演出。《昏暗的老屋》是他首次到好萊塢拍攝的。

1931年,他與妻子隨《付款延期》劇團來到美國演出。隨後與派拉蒙影業公司簽訂了合約,並成功地演出了幾部影片。一些導演看中了勞頓獨特的外表,便邀請他扮演暴君之類的角色,1933年,英國著名導演兼製片人亞歷山·科爾達籌拍歷史巨片《亨利八世的私生活》,所有女角都請一流女星,而亨利八世一角偏偏起用了勞頓這位新秀。該片敘述亨利八世的五次婚變。劇本寫得很貧乏,拍得又倉促,但在英美上映後打破了票房紀錄。這應歸功於勞頓的出色表演。他把這位君王好色、貪婪、暴虐刻畫得入木三分。勞頓因此而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1935年,他在《叛艦喋血記》里成功地塑造了剛愎自用、殘忍兇狠的布賴艦長。《叛艦蝶血記》是根據三十年代初美國作家諾霍夫及霍爾兩人所寫的《龐迪號》上的叛亂始末三本系列小說中一本改編的。故事發生在1787年,英國一艘叫"龐迪號"的三桅大兵船,運載着麵包果樹苗從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駛向牙買加。"龐迪號"艦長布賴剛愎自用,殘忍兇狠。因兵艦在航行中遭到風暴,眼看不能按時抵達目的地,布賴十分急躁。他不顧部下死活,強迫他們全速駕駛。這件事引起了年輕的海軍士官生拜姆和大副克里斯蒂的不滿。克里斯蒂在水手中間很得人心,大家都樂意和他交朋友。布賴陷入孤立,對克里斯蒂恨之人骨,事事與他做對。到了目的地,克里斯蒂與拜姆分別邂逅了當地的兩位漂亮姑娘,雙雙相好。"龐迪號"卸完貨以後起航,有幾位水手不堪船長的虐待,準備逃跑。但被布賴發現,他對他們嚴酷懲罰,激起了水手們的極大憤慨。以克里斯蒂為首的艦上絕大多數人都起來造反,經過激烈搏鬥,布賴及其死黨就擒,被扔進一艘小艇,放逐到汪洋大海中。誰知布賴等被英國海軍軍艦救起。正當起義的水手們沉浸在幸福中返回塔希提島時,布賴下了毒手。根據勞頓的演技,應該獲本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只因參加本片的演出陣容大強了,所以他雖被提名,但終於落選。 然而,這位演技派巨匠不願拘於單一類型,在他其貌不揚的外表後面蘊藏着能演各種複雜性格的傑出才華。

1936年,他的又一部登峰造極之作問世了,片名《倫勃朗》,他以悲劇性與人情味的表演,光彩照人地塑造了偉大的荷蘭畫家的形象。兩年後,勞頓同友人埃里希·卜麥一起創辦了"五月花"影片公司。勞頓集製片與主演於一身,拍攝了《遭受天譴的人》、《牙買加客棧》等片。在後一部影片中。他飾演一個與海盜串通一氣的執法官。這個反派角色無臉譜化,而是外表溫文爾雅,骨子裡五毒俱全。

他的電影生涯在1935年達到了高峰,在這一年,他不僅以米高梅電影公司的影片《叛艦喋血記》獲紐約電影評論獎的最佳男主角,還以英國影片《倫勃朗》(1936)獲得了許多人極高的評論,如名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說:"勞頓的那口井幾乎沒有底"。

1950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此後他拍攝了許多富於美國風格的影片,如《曼哈頓奇聞》、《帕拉亭案件》、《凱旋門》等。這些影片遵循了勞頓這樣一個基本創作觀念,即應該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護人性的完整。

1954年,他回到英國,又拍了《霍布森的選擇》等片,作為對故國的一份獻禮。晚年,勞頓嘗試過導演工作。

1955年他獨立執導了《獵人之夜》一片。他最後一次與觀眾見面,是在影片《忠告與允諾》里扮演參議員。然而他在表演方面最為成功卻是英國片《霍布森的選擇》和《控方證人》,這兩部影片分獲取1954年的英國學院獎的最佳英國片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提名。1962年12月15日,他因腦溢血於華盛頓去世。

最佳女主角

凱瑟琳·霍頓·赫本[3]英語:Katharine Houghton Hepburn,1907年5月12日-2003年6月29日),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美國國寶級電影女演員,美國電影戲劇界的標誌性人物、好萊塢的傳奇。凱瑟琳·赫本近六十年的演藝生涯橫跨數種表演類型,有「美國影壇第一夫人」美譽,她亦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自1929年創立以來,唯一一位能四度摘下奧斯卡影后的女星[4],她也是史上首位穿長褲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影后。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將凱瑟琳·赫本評為美國影視史上最偉大的女演員

早年

凱瑟琳·赫本1907年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的一個富裕大家庭。父親Dr.Thomas Norval Hepburn是泌尿學家,母親Katharine HoughtonKatharine Martha Houghton Hepburn是支持婦女參政運動的積極人士。她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

當時的社會環境仍然墨守成規,但父親非常執着支持向公眾宣傳性病的危害性,母親也倡導節育與婦女爭取平等權益。「儘管受到眾人的冷遇,不過後來我們慢慢也學會了苦中取樂。」凱瑟琳·赫本認為,自由寬鬆的家庭培養出自己比較個性化、熱愛冒險的獨立性格,父親堅持認為孩子應該愛好運動,鼓勵她游泳騎馬、打高爾夫球網球等,體質十分結實,在《育嬰奇譚》(Bringing Up Baby)這樣的「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中還親自表演摔倒在地的動作。

奧斯卡多項紀錄

凱瑟琳·赫本一生共提名過12次奧斯卡獎,12次全部都是入圍最佳女主角獎,雖然提名的紀錄已經在2009年被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超越,但她榮膺四屆影后的輝煌紀錄至今仍無人能敵。此外,凱瑟琳·赫本在奧斯卡史上仍締造了其它多項紀錄。

凱瑟琳·赫本分別是以1933年的《驚才絕艷》(Morning Glory)、1967年的《金龜婿》(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1968年的《冬之獅》(The Lion in Winter)和1981年的《金池塘》(On Golden Pond)獲得第6屆、第40屆、第41屆和第54屆的最佳女主角獎。凱瑟琳·赫本也是繼露薏絲·蕾娜(Luise Rainer)之後,影史上第二位連續兩屆獲獎的奧斯卡影后,她不但是獲獎時間相隔最短的女演員,也是獲獎時間相隔最久的紀錄保持者(第6屆、第40屆)。

雖然凱瑟琳·赫本共計提名12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但她認為將演員在不同影片中不同角色拿來評比,是一件很荒謬且沒意義的事,所以對奧斯卡的邀請也從來沒有想要出席的念頭,她四次獲獎四次都請人代領。凱瑟琳·赫本唯一一次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是在1974年,她出席第46屆奧斯卡是為了頒發歐文·G·托爾伯格紀念獎(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給自己的老朋友勞倫斯·威戈騰,當凱瑟琳·赫本現身典禮台上時,許多席上嘉賓都露出驚訝不可置信的表情。美國影藝學院對於凱瑟琳·赫本此次出席一事保密到家,所有事情封鎖的滴水不漏,事前沒有任何一家媒體知道這個消息,而大會也給予凱瑟琳·赫本相當多禮遇,主持人大衛·尼文宣布她出場之前,她所搭乘的專車準時駛進頒獎典禮後台,凱瑟琳·赫本下車後直接上台,頒完獎後也直接走人。凱瑟琳·赫本當時已獲得三座影后,7年後她才又拿下第四座影后,而她也成為奧斯卡史上第一位穿長褲出席頒獎典禮的影后。

凱瑟琳·赫本在2003年6月29日過世,享耆壽96歲。非常耐人尋味的一點是,隔年奧斯卡也並未追頒終身成就獎(Academy Honorary Award)給她。

傳奇

凱瑟琳·赫本在博懋學院(Bryn Mawr College)修習,1928年獲得了戲劇學位,同一年她在百老匯開始了舞台生涯,凱瑟琳·赫本也是在這一年結婚了,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的婚姻,丈夫是在博懋學院遇到的商人與社會名流Ludlow Ogden Smith。兩人的婚姻從一開始就不順利,凱瑟琳·赫本要求丈夫去掉Smith的姓,改名為Ludlow Ogden,因為「史密斯太太」這個名字「太普通」。凱瑟琳·赫本電影事業的起飛也給兩人帶來了壓力,在凱瑟琳·赫本追求她的演藝事業同時,他們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最終他們於1934年離婚,但兩人成為終其一生的好友。

在這段短暫的婚姻之後,凱瑟琳·赫本和經紀人利蘭.海沃德以及霍華德·休斯都墜入過情網。由於前者的背叛,與後者性格不合,因而凱瑟琳·赫本的這兩段戀情都不長久。

1941年,凱瑟琳·赫本在電影《年度女性》中初識史賓塞·屈賽(Spencer Tracy)。史賓塞·屈賽沈穩,冷靜的氣質,純熟自然的演技打動了她。而凱瑟琳·赫本的自信,樂觀也吸引了他,他們在銀幕上下都開始了漫長的戀情。此時男方已婚,有兩個孩子,因嚴重酗酒在1938年與妻子分居,然而離婚與他的天主教信仰背道而馳。凱瑟琳·赫本明白她永遠也不能和他結婚。但即使史賓賽·屈塞很自由,凱瑟琳·赫本也不願與他結婚。她認為一個女演員不適合結婚,同時她絕不希望他和他的孩子們分開。1967年《誰來晚餐》完成後不久,史賓塞·屈賽心臟病發作去世,結束了凱瑟琳·赫本與他相依相伴26年的愛情。

凱瑟琳·赫本與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都是影壇上最具知名度的女演員,兩人都得過奧斯卡影后,雖然兩人的姓氏相同,姓氏亦相當罕見,不過她們並沒有任何親戚關係。奧黛麗·赫本才剛出道的時候,凱瑟琳·赫本已是影壇上赫赫有名的巨星了,兩人雖然沒有在螢光幕前合作過,但這兩位年紀相差22歲的赫本女士彼此認識且是忘年之交好友。

凱瑟琳·赫本的舞台和銀幕時尚

凱瑟琳赫本在談到時尚時總是堅持自己的槍支。在雌雄同體穿着非正統的時候,她穿着男裝風格的西裝外套,領襯衫,長褲和休閒鞋 - 在好萊塢的聚光燈下刻出了自己的風格。為了向奧斯卡獲獎女演員的特殊服飾方式致敬,我們回顧了她最令人難忘的一些外觀,包括屏幕上和屏幕外。[5]

凱瑟琳·赫本視頻片段

愛情事件 婚約男女邂逅隱忍真心

凱瑟琳·赫本劇照

金像獎盃-小金人

頒獎會場

好萊塢的柯達劇院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永久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外部鏈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