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盃

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1]於 1990年3月26日在 美國加州,洛杉磯音樂中心(L.A. County Music Center)舉行。主持人: 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最佳影片《為戴茜小姐開車》;最佳男主角丹尼爾·戴-劉易斯;最佳女主角傑西卡·坦迪,生於1909年,年近81歲的傑西卡·坦迪成為奧斯卡歷史上年齡最大的最佳女主角獎獲得者。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

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人 / 獲獎影片 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 Best Picture 《為戴茜小姐開車》 《生於7月4日》、《死亡詩社/春風化雨》、《夢幻之地》、《我的左腳/無悔今生》
最佳男主角 Best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丹尼爾·戴-劉易斯《我的左腳/無悔今生》/ Daniel Day Lewis 肯尼斯·布萊納《亨利五世》/ Kenneth Branagh、湯姆·克魯斯《生於7月4日》/ Tom Cruise、摩根·弗里曼《為戴茜小姐開車》/ Morgan Freeman、羅賓·威廉姆斯《死亡詩社/春風化雨》/ Robin Williams
最佳女主角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傑西卡·坦迪《為戴茜小姐開車》 / Jessica Tandy 波利娜·柯林斯《第二春》/ Pauline Collins、傑西卡·蘭格《父女情/大控訴》/ Jessica Lange、米歇爾·菲佛《一曲相思情未了》/ Michelle Pfeiffer
最佳男配角 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丹澤爾·華盛頓《光榮戰役》/ Denzel Washington 丹尼·艾洛《為所應為/不做虧心事》/ Danny Aiello、丹·阿克羅伊德《為戴茜小姐開車》/ Dan Aykroyd、馬龍·白蘭度《血染的季節》/ Marlon Brando、馬丁·蘭道《罪與錯》
最佳女配角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布蘭達·弗里克《我的左腳》 安傑麗卡·休斯頓《敵人,一個愛的故事》、莉娜·奧琳《敵人,一個愛的故事》、茱莉亞·羅伯茨 《鋼木蘭》、黛安娜·維斯特《溫馨家庭》、Puerto Rico 《聖地亞哥發生了什麼》波多黎各 /、Denmark 《婚姻的記憶》丹麥 /、Canada 《蒙特利爾的耶穌》加拿大 /、France 《羅丹的情人》法國 /

、Italy 《天堂電影院》意大利 /

最佳外語片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厄爾·華倫的生平傳奇》 《為了全人類》、《周邊地區的隱患》、《亞當·克萊頓·鮑威爾》、《共同的線索》
最佳紀錄長片 Best Documentary Feature 《紀念館:過去和未來》 《上好的食物和糕點》、《約翰斯敦的洪水》
最佳紀錄短片 Best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兒童》 《亞馬遜日記》、《工作經歷》
最佳真人短片 Best Short Film - Live Action 《山上的農場》 《奶牛》、《平衡》
最佳動畫短片 Best Short Film - Animated 《印第安那瓊斯和最後的十字軍》 《夢幻之地》、《一曲相思情未了》、《生於7月4日》、《小美人魚》
最佳原創配樂 Best Music - Original Score "Kiss the Girl"《小美人魚》 / "Kiss the Girl" from "I Love To See You Smile"《溫馨家族》 / "I Love To See You Smile" from、"The Girl Who Used To Be Me"《第二春》 / "The Girl Who Used To Be Me" from、"After All"《再世俏郎君》 / "After All" from、"Under the Sea"《小美人魚》 / "Under the Sea" from
最佳原創歌曲 Best Music - Original Song 《吾愛吾父》 《吹牛大王歷險記》、《為戴茜小姐開車》
最佳化裝 Best Makeup 《回到未來 2》 《吹牛大王歷險記》、《深淵》
最佳視覺效果 Best Visual Effects 《轟天炮2/致命武器2》 《黑雨》、《印第安那瓊斯和最後的十字軍》
最佳音響編輯 Best Sound Effects Editing 《光榮戰役》 《一曲相思情未了》、《為戴茜小姐開車》、《熊的故事》、《生於7月4日》
最佳電影剪輯 Best Film Editing 《印第安那瓊斯和最後的十字軍》 《生於7月4日》、《黑雨》、《深淵》、《光榮戰役》
最佳音效 Best Sound 《最毒婦人心》 《哈林夜總會》、《為戴茜小姐開車》、《吹牛大王歷險記》、《亨利五世》
最佳服裝設計 Best Costume Design 《光榮戰役》 《為戴茜小姐開車》、《吹牛大王歷險記》、《深淵》、《蝙蝠俠》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 Best Art Direction/Interior or Set Decoration 《一曲相思情未了》 《生於7月4日》、《愛的大風暴》、《深淵》、《光榮戰役》
最佳攝影 Best Cinematography 《我的左腳/無悔今生》 《夢幻之地》、《敵人,一個愛的故事》、《生於7月4日》、《為戴茜小姐開車》
最佳改編劇本 Best Writing - Adapted Screenplay 《當哈利遇到莎莉》 《性、謊言和錄像帶》、《為所應為/不做虧心事》、《愛與罪》、《死亡詩社/春風化雨》
最佳原創劇本 Best Writing - Original Screenplay 吉姆·謝里登《我的左腳/無悔今生》/ Jim Sheridan 肯尼斯·布萊納《亨利五世》/ Kenneth Branagh、彼德·韋爾《死亡詩社/春風化雨》/ Peter Weir、伍迪·艾倫《愛與罪》/ Woody Allen、奧利弗·斯通《生於7月4日》/ Oliver Stone
最佳導演 Best Directing 戴安·威斯特《溫馨家族》/ Dianne Wiest 朱莉婭·羅伯茨《鋼木蘭》/ Julia Roberts、莉娜·奧琳《敵人,一個愛的故事》/ Lena Olin、安吉里卡·休斯頓《敵人,一個愛的故事》/ Anjelica Huston、布蘭達·弗里克《我的左腳/無悔今生》/ Brenda Fricker

頒獎嘉賓

以下人士出場頒發了獎項或表演節目:

姓名 角色
查理·奧唐奈 第6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報幕員
卡爾·莫爾登 致開幕陳辭,歡迎各位來源出席頒獎晚會
吉娜·戴維斯 頒發男配角獎
格倫·克洛斯、梅爾·吉布森 頒發藝術指導獎
阿諾·施瓦辛格 介紹金·貝辛格上台
金·貝辛格 介紹最佳影片提名電影《死亡詩社》
茱莉婭·羅伯茨 引出原創歌曲獎提名作品"I Love to See You Smile"的現場表演
史蒂夫·馬丁 頒發原創配樂獎
肯尼思·布拉納、伊麗莎白·麥戈文 頒發化妝獎
傑克·萊蒙、娜塔莉亞·涅戈達 頒發外語片獎
凱文·克萊恩 頒發女配角獎
博·布里奇斯、傑夫·布里吉斯 介紹最佳影片提名電影《夢幻之地》
約翰·坎迪、里克·莫拉尼斯 頒發短片獎
達麗爾·漢納 引出原創歌曲獎提名作品"Kiss the Girl"和"Under the Sea"的現場表演
賓尼兔 頒發動畫短片獎
沃爾特·馬修 向霍華德·W·科奇頒發簡·赫爾索特人道精神獎
傑西卡·蘭格 介紹最佳影片提名電影《為黛茜小姐開車》
摩根·弗里曼、傑西卡·坦迪 頒發剪輯獎
約翰·古德曼 引出原創歌曲獎提名作品"The Girl Who Used to Be Me"的現場表演
湯姆·塞立克 介紹伊莎貝爾·於佩爾上台
伊莎貝爾·於佩爾 引出科技成果獎和戈登·E·索耶獎頒獎片段
布萊恩·布朗、雷切爾·沃德 頒發音效和音效剪輯獎
梅蘭尼·格里菲斯、湯姆·漢克斯 頒發攝影獎
格利高里·派克 頒發女主角獎
坎迪斯·伯根 頒發服裝設計獎
丹·艾克羅伊德、切維·切斯 頒發視覺效果獎
傑克·瓦倫蒂 介紹喬治·盧卡斯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上台
喬治·盧卡斯、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向黑澤明頒發奧斯卡榮譽獎
丹澤爾·華盛頓 引出原創歌曲獎提名作品"After All"的現場表演
寶拉·阿巴杜、達德利·摩爾 頒發原創歌曲獎
丹尼·格洛弗 介紹最佳影片提名電影《生於七月四日》
諾瑪·阿萊昂德羅、查爾頓·赫斯頓 頒發紀錄短片獎和紀錄片獎
簡·方達 頒發原著劇本和原著改編獎
安傑麗卡·休斯頓 介紹最佳影片提名電影《我的左腳》
羅伯特·德尼羅、馬丁·斯科塞斯 頒發導演獎
朱迪·福斯特 頒發男主角獎
米歇爾·菲佛 引出原創歌曲獎提名作品"Over the Rainbow"的現場表演
沃倫·比蒂、傑克·尼科爾森 頒發最佳影片獎

表演嘉賓

姓名 項目 表演
比爾·康提 音樂編排 管弦樂
比利·克里斯托 主持人 開場歌舞:《我的左腿》(My Left Foot,使用歌曲"Me and My Shadow"的曲調)、《夢幻之地》(Field of Dreams,使用歌曲"Tangerine"的曲調)、《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使用歌曲"Mutual Admiration Society"的曲調)、《為黛茜小姐開車》(Driving Miss Daisy,使用歌曲"Walkin' My Baby Back Home"的曲調)、《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使用布魯斯·斯普林斯廷歌曲"Born in the U.S.A."的曲調
蘭迪·紐曼 表演者 《溫馨家族》插曲"I Love to See You Smile"
吉奧菲·侯德 表演者 《小美人魚》插曲"Kiss the Girl"和"Under the Sea"
佩蒂·奧斯丁 表演者 《第二春》插曲"The Girl Who Used to Be Me"

傑姆斯·英格拉姆

瑪莉莎·曼徹斯特 表演者 《回到陰陽界》插曲"After All"
戴安娜·羅斯 表演者 《綠野仙蹤》插曲《Over the Rainbow》

最佳影片

《為戴茜小姐開車》[2](Driving Miss Daisy)是由布魯斯·貝爾斯福德執導,阿爾弗雷德·尤里根據自己的話劇作品改編,摩根·弗里曼、傑西卡·坦迪主演的喜劇片。該片於1989年12月13日在美國首映;1990年1月26日在美國公映。影片講述了一個性格倔強的白人老太太黛西和個性溫和、但堅持原則的黑人老司機霍克主僕之間的故事。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48年,72歲的猶太寡婦戴茜和兒子布理住在亞特蘭大,她脾氣古怪,儘管由於年齡原因她不能再開車了,但她仍然堅持開,結果她撞壞了自己嶄新的帕卡德牌汽車。布里給她買了一輛赫德牌車,並給她雇了一個司機,戴茜不願意使自己的生活發生任何改變,拒不接受兒子雇的司機霍克,純樸善良的霍克只好設法主動討好這位脾氣古怪的老太太。隨着時間的推移,戴茜逐漸被霍克感化,終於開始讓霍克給她開車了。霍克對戴茜極為寬厚、仁慈,兩人之間開始出現了友誼,年輕時曾經是教師的戴茜也開始教霍克讀書。他們的友誼持續了20多年,戴茜最終告訴霍克,他是她最親密的朋友。

角色介紹

霍克

演員 摩根·弗里曼
黑人司機,堅持原則,天性仁厚。霍克總給人一種積極樂觀、幽默健談的感覺,又很為主顧着想,他自尊的表達方式完全不同於戴茜。他只受僱於猶太人,因為他認為只有猶太人才能了解他們黑人而不會遭受不公待遇。為了能成功受僱於戴茜的兒子,他先是鋒芒畢露,又炫耀自己的工作史,這表明他的自信,當然也是為了獲取信任;為了漲薪水,他編織被挖掘的故事,這樣不會有低三下四求別人的感覺。他無所事事的時候總是裝作看報紙,當不得不承認自己是文盲的時候還辯稱看報上的照片也能讀懂新聞。雖然戴茜對他有些不滿,但他還是盡心盡力地服務。br>

戴茜

演員 傑西卡·坦迪br> 一個是固執而吝嗇的猶太老太太,曾經是教師。不願意求人,不願意向下人,尤其是黑人表現溫情。她不願意讓人看作富人,也不會顯擺財富,因為她也是白手起家靠。倔強的她害怕別人覺得自己老了不中用,無法自己開車,拒絕兒子請司機負責開車,直到忍受不了鄰居的指點才妥協。她堅持己見,總是覺得自己才是對的,有錯也是別人不聽她的才會出錯,司機霍克為她着想所作的事反而會引起她的不滿,就算她心存感激也不把「謝謝」說出口,而內心的清高和優越感使她常常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即使事實證明她的錯誤她也礙於面子不予承認或道歉。戴茜的這些舉動有時候相當孩子氣,叫人難以相處,但也表現出其個性中倔強不服輸的一面。 就這樣,兩個自尊心強又好面子的人從磕磕碰碰、互不買帳到最後發展成為最好的好朋友。漸漸的,戴西老了併入住養老院,但霍克還是一如既往地照顧她。br>

布理

演員 丹·艾克羅伊德br> 戴茜的兒子,與母親亞特蘭大,他擔心年長的母親開車會有危險,但他自己也有工作,不能時時親自幫母親駕駛,碰巧,他遇到了正需要工作的黑人老頭霍克,並僱傭他擔任母親的司機,一場「大戰」就此觸發。br>

票房收入

該片是好萊塢歷史上「超級碗」第一部開幕首映周內就突破1億的電影 ,總票房收入是1.934億美元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為戴茜小姐開車》這種以老人為題材的電影影響力很大(張瑞芳評) ,以老人主演開打了一張「敬老牌」。(時光網評) 。 《為戴茜小姐開車》透過一個老年寡婦與忠實黑人之間的主僕關係,再現了美國南部25年來種族關係轉變的時代特點。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轟轟烈烈的戲劇衝突和誇張場面,全靠兩個老演員細緻豐滿的表演,撐起了平靜而感人的故事。(東方網評) 《為戴茜小姐開車》具有非凡的感染力。這是因為影片雖然進行得樸實無華,段落之間的轉換也頗為平緩,但在尾聲處卻給人以意想不到的、十分神奇的一擊。它是一本教科書,表明即使採用最司空見慣的誇張手法,浮淺仍可以轉為深刻。它還表明,只要有真誠、富有人情味的構思巧妙的劇本,有一班演技嫻熟、理解力強的演員,以及有一位細緻入微、充滿激情,並具有第一流的眼光以充分體現任何細節的導演,情節不足的影片就可以由令人信服的迷人豐滿的人物而大大地得到充實。(天極網評) 《為戴茜小姐開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小」故事,雖然這種「小」故事往往會被大銀幕所無情地吞沒,但其力量最終證明它無時不充滿着銀幕。情節不依賴超級英雄和巨資特技的戰爭片和大空片的時代,人們能欣慰地說長期以來令人滿意的影片卻是一部描述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平靜、質樸的故事,一部呈現人生的短暫而又輝煌時刻的影片。(唯象網評)

負面評價

這部溫情電影實力不差,但是在遇到以反戰情懷和個人風格衝擊奧斯卡的對手們時,溫情就顯得不那麼夠用了。(時光網評) 因此票房未能獲得成功。(張瑞芳評)

最佳男主角

丹尼爾·戴-劉易斯爵士
Sir Daniel Day-Lewis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imdb
出生 丹尼爾·邁克爾·布萊克·戴-劉易斯
Daniel Michael Blake Day-Lewis

(1957-04-29) 1957年4月29日(67歲)
英格蘭倫敦肯辛頓
居住地 愛爾蘭威克洛郡安納莫[3]
母校 布里斯托爾老維克戲劇學校Bristol Old Vic Theatre School
職業 演員
活躍時期 1970年至2017年
配偶 蕾貝卡·米勒Rebecca Miller(1996年結婚)
伴侶 伊莎貝爾·阿佳妮(1989年–1995年)
兒女 3名子女

丹尼爾·邁克爾·布萊克·戴-劉易斯爵士(英語:Sir Daniel Michael Blake Day-Lewis,1957年4月29日),生於英國倫敦,知名英國愛爾蘭電影演員,他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自1929年創立以來,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三度榮膺奧斯卡影帝頭銜的男星。[4]

他在2014年獲英廷冊封為下級勳位爵士,以肯定他在演藝方面的成就。[5]

戴-路易斯在完成《霓裳魅影》的最後演出之後,於2017年退休。[6][7]

生平

早年生活

戴-路易斯出生在英國倫敦,父親是英國桂冠詩人塞希爾·戴-路易斯Cecil Day-Lewis,筆名尼可拉斯·布萊克/Nicholas Blake),母親是演員Jill Balcon,猶太人 [8][9],為Ealing Studios前領導Michael Balcon之女;兩人除了丹尼爾外,還育有一女:Tamasin。

戴-路易斯的父母在他兩歲時搬家到倫敦南部的格林尼治;該區比較龍蛇混雜,當地的小孩亦時常因戴-路易斯的上流社會背景而欺負他,令他不得不學會藍領口音及舉止;戴-路易斯稱這段時期為他演技訓練的第一步。年輕時,戴-路易斯相當反叛,常犯下偷竊及其他較輕的罪行;1968年,他父母終於忍不住,將他送到位於肯特郡七橡樹學校(Sevenoaks School)寄宿。戴-路易斯雖然極之討厭該間學校,但卻在那裡接觸到他最大的兩樣興趣:演戲木工

兩年後,戴-路易斯轉校到他姐姐就讀的學校,位於漢普郡比得萊斯學校(Bedales School);在該校期間,戴-路易斯參與了國立青年劇團(National Youth Theatre),亦得到了他第一個登上大銀幕的機會,在《血腥星期天》中飾演一個破壞公物的小混混。1972年,戴-路易斯的父親逝世。1975年,戴-路易斯離開比得萊斯學校,申請當木匠學徒,卻被拒絕,轉而入布里斯托爾老維克戲劇學校Bristol Old Vic Theatre School(Bristol Old Vic Theatre School)進修三年,最後成功獲得在布里斯托爾老維克劇院(Bristol Old Vic Theatre)演出的機會。

戴-路易斯目前為好萊塢許多演員推崇的對象,如勞勃·狄尼諾等人亦曾公開表示欣賞戴-路易斯的演技。

2017年,戴-路易斯接受專訪時坦承拍攝《魅影霓裳》時令他陷入抑鬱。[10]

私人生活

1993年加入愛爾蘭國籍,享有雙重國籍,在美國與愛爾蘭均有居所。曾與法國演員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有過一段感情,兩人育有一子:加百利-凱恩(Gabriel-Kane,於1995年4月9日在紐約出生)。

1996年參演《薩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時,探訪了劇作家亞瑟·米勒的故居,認識了米勒的女兒Rebecca。兩人於同年結婚,育有二子:Ronan Cal(1998年6月14日出生)及Cashel Blake(2002年5月出生)。

戴-路易斯平時作風極為低調,除了拍攝電影,極少出現在公眾媒體。作品產量亦不多。

在2014年6月,戴-路易斯因在戲劇的傑出表現而名列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上,他也因此得到了下級勳位爵士[11]

最佳女主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