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答余左司沈別駕元夕會飲城南之作時在圍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答余左司沈別駕元夕會飲城南之作時在圍中

作品名稱:答余左司沈別駕元夕會飲城南之作時在圍中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答余左司沈別駕元夕會飲城南之作時在圍中,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青帝行春氣初播,雲沍余陰苦難破。

江頭碧草生未長,戰馬寒嘶齕殘莝。

炊煙泠落雨中濕,鄰屋時聞有啼餓。

我愁鬱郁但欲眠,肯以案書勤自課。

卻思去歲屬無虞,元夕共歡人幾個。

高堂細聽《落梅》歌,手擘黃柑香噴座。

客酬主勸總忘曉,看盡繁燈逐星墮。

只今照市但群烽,樂事淒涼誰復作。

故人念我有二子,省內郎官府中佐。

別離兩月不相逢,身佩弓刀從戍邏。

欲尋舊賞慰勞役,弄拂尊前且安坐。

老兵折簡走相呼,笑我閉門無乃懦。

黃昏遠就向城南,敢惜春衫凍泥涴。

軍中有會異尋常,牛肉粗肥酒卮大。

胡奴帳下出琵琶,復拊銀箏與相和。

燭殘未聽荒雞號,弦斷忽驚哀雁過。

須臾顏熱起叫噱,不紀亂離仍絺軻。

更聲析析繞旗門,劍匣搘頭容醉臥。

歸來又辱寄新詩,錦水湔腸珠落唾。

豪吟自欲繼燕歌,悲調豈將同楚些。

覽之幾度感深情,曲高和難非懶惰。

我生無力本何用,衣食自來供馬磨。

雖蒙鄉曲假虛名,正似南箕不堪簸。

君才於世俱可珍,周賈東遊抱奇貨。

艱危壯氣喜彌激,利器未施寧忍挫。

頗聞原野多殺傷,風雪呻吟苦無那。

吾儕斯樂豈易得,應愧皇天恩獨荷。

明年此夕會昇平,把酒相邀更相賀。[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