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答衍師見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答衍師見贈

作品名稱:答衍師見贈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答衍師見贈,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衍師本儒生,眉骨甚疏峭。

軒然出人群,快若擊霜鷂。

早嘗垂長紳,挾冊誦周邵。

欲陳興壞端,往應乞言詔。

乾綱會中頹,四海起攘剽。

仰頭望天扃,氛祲匿羲曜。

蕃邦日尋兵,纁玉罷朝頫。

木顛豈繩維,長往遂淪耀。

披緇別家人,欲挽首屢掉。

超哉休遠徒,高躅願追紹。

初來北城剎,駐錫問宗要。

相逢共宵哦,篝火樹間照。

篇成出叩缽,鋒疾驚楚僄。

我或勸之冠,不答但長笑。

留連忽中離,名山赴佳召。

頗知此行樂,夙志酬歷眺。

吳峰戴襆登,楚水投文吊。

江秋雨鳴瀨,海曙霞發嶠。

靈奇務窮搜,不憚躡遐徼。

東歸始安禪,幽谷斬蓬藋。

坐敷雲中衾,薜屋一澗繚。

前年逐戎旃,野出事田獠。

是時陰飆作,山黑卷狂燒。

不畏猛虎過,車宿傍楓廟。

聞師隔煙嶺,無寐聽猿叫。

晨興雪滿壑,衣濕寒木燎。

空林斷樵蹤,兀兀見來轎。

相邀至岩扉,山竹穿叫條。

深房煮山藥,干葉焰風銚。

頓釋行旅顏,瓢綠欣飲釂。

促還不能淹,喧寂嘆殊調。

邇來竟何成,三十匪年少。

恨無關弧力,結束從嫖姚。

閒坊借書披,危坐似持釣。

行憂釜見奪,謁恐冠遭溺。

逢人戒談時,澀縮刀在鞘。

軍鼙五月急,市閉無賤糶。

壯氣漸欲磨,妻孥困纏繞。

堂筵賓履疏,暑夕行熠耀。

師來贈長句,有譽無鄙誚。

組章眩芬涘,金奏聆要眇。

據梧起豪誦,心疢渾可療。

回顧平生吟,真咽蚯蚓竅。

上天宰玄化,亂治方叵料。

性命如窮鱗,倘或脫罾枿。

卜居計已決,不待龜灼燋。

過湖就稻蟹,靜處容不肖。

安能效群女,倚恃斗妍妙。

泳風或鳴橈,耕月還荷。

師當重見尋,東皋一舒嘯。[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