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

作品名稱: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令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是北宋詩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1]

正文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一鎛問耒

金堅雖不磨,木曲亦已揉。 幸蒙主人用,反要主隨後。 適從慵耕兒,雖功不見取。 良田常無收,何塞不耕咎。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三耒問鎛

一畦失之荒,爾力亦可耨。 天下方漫蕪,爾功亦何有。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四鎛問耒

天下方漫蕪,顧我適有庸。 使其已除滌,我將何以功。 我豈大無效,自是用我慵。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五耒問斧

子斧誰爾為,黑白大分別。 朝伐一樗死,暮伐千樗孽。 爾終不自謀,幾日不缺折。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六斧問耒

大樗吾猶伐,小樗何畏孽。 吾缺猶俟磨,爾折將奈何。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七水車問龍

來何必召雲,去何必飛天。 我名不為龍,何能雨爾田。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八龍答水車

神龍謝子車,子能未足多。 上潤雖已然,下竭將奈何。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九水車謝龍

水車謝神龍,下竭固無奈。 旱則我為用,爾龍尚何謂。

答問詩十二篇寄呈滿子權其十謝龍水車

神龍謝水車,吾語爾來前。 爾雖用於人,我亦用於天。 在物固不同,於用豈殊然。 水下高田乾,爾能俯水取。 假人不爾用,爾受田責否。 吾身雖為龍,動亦天所主。 天猶不有命,我安事為雨。[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歲時進書塾讀書。他常是白天與眾學童一起嬉戲,晚上回家獨自讀書,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眠。少年時代的王令,好助人,氣盛放縱,對他人不義行為好當面指責而無所顧忌,眾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十六歲的王令跟隨叔祖父的長子越石來到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次年,王令即離開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門戶,接回了寡居而難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從此,王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與姐姐相依為命、孤貧流浪的家塾聚學生活。經濟上失去了對叔祖父的依賴,一個三口之家的生活擔子落在了年僅十七歲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隻身到山陽縣某家塾當先生。第二年,又應邀去天長縣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學。在這裡,王令一共度過了五個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給了孤苦的王令經濟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舉行科舉考試,二十一歲的王令不顧眾人的勸說,決然放棄了進取功名的機會。在這以後幾年間,王令從未參加科舉考試。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經高郵,王令投書並贈《南山之田》一詩與王安石以求見,開始了他與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長王令十一歲,在這之前,早與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與束伯仁手書》中云:「自揚雄以來,蓋未有臨川之學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為人與才學。在回信中他贊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從此,兩人書信往來頻繁,成莫逆之交。經王安石的舉薦,當時許多有聲譽的文人學者開始與王令投贈唱和,王令的詩文得以傳抄流通。

十八歲時在王安石的關心與努力下他終於娶親成家。次年妻子有孕,這給王令孤寂貧困的生活帶來了一點安慰與甜蜜。然而,此時他的腳氣病越來越劇。疾病迫使他臥床難起,「足疾之餘,心虛善忘,恍惚無聊」(《與王介甫書》)。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僅二十八歲的王令便在貧病交加之中離世而去。[3]

主要作品

著作有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