箅子(王青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箅子》是中國當代作家王青芝的散文。
作品欣賞
箅子
糕面可以直接入籠,輕撒在箅子上,一層一層,撒完為止。這時,收籠合蓋,溫火漫熱中只管蒸,等到汽圓冒出,鼻尖上沒有了生面味,就算熟。女人揭蓋,男人連籠布帶糕一裹,提出蒸鍋,翻扣入大盆,洗淨的手,先入旁邊的涼水碗一蘸,袖口高捥,壯實的拳頭,在滾燙的麵團上,不停地揣,翻起折轉,手太燙,就蘸涼水冰滲一下。男人手頭越用勁,女人看着越中意,和軟堅勁的糕,就做成了。剩下的工序就隨人願了。愛吃棗糕,就在捏薄的素糕上,攤一層棗泥,慢慢捲起成卷,切成片,就是年輪狀的棗糕。吃時,在當地產的胡麻油鍋一炸,金黃酥脆骨軟,熱乎乎入口一咬,那個舒暢順意解饞,不是一個「好」字能概括得完。一片糕下咽,再吸溜幾口香辣滾燙的熱粉湯,主家盛意籠罩的喜悅氣氛,自然就感覺到心滿頭滿眉梢滿。
老家人吃糕最講究的,一是年節,二是做事計。過年必須有糕,好像天意一樣。家家戶戶軋糕面,家家戶戶蒸糕,切糕,炸糕。這倒不是年飯就是糕,主要是方便,待客、自食皆可。一改尋常的酸菜撈飯,也增加點年節喜氣。趕到正月十五過後,最後一頓糕和着粉湯上桌,意味着年節已完,要想吃糕,只能等到「二月二」的雞蒲籃糕燈燈了。
至於婚喪大事,總領的執事單,專列有「糕、面房」,以示鄭重。揀幾個氣壯力沉的中年男子,和中年媳婦,揣糕,點饃饃。一個事計的成功與否,體面大氣等,全在這一組的運作。包括糕盤手,一盤油糕端在手,穿梭於人群席宴之間,腳底生風像抹油一樣快,油嘴巴還要不停地唱道,油糕來了,親親們,小心油了衣裳……
尤其是婚嫁,男女主家最看重「陪妝糕」的寬厚、楞掙、色澤,八十大片軟油糕,排列齊整,用兩個朱漆托盤一扣,紅黃彩帶精巧束結。女方父母現場開盤觀展,金黃錚亮耀眼,一顯女婿家的殷實寬裕,和「糕、面房」的做糕手藝,更凸顯女兒家的門面光輝。
紅事顯「糕」,白事也一樣,主人吃了一輩子糕,死後,大家在吃糕中送他,就連墳寢中的長明燈碗,壓燈捻的還是兩片大素糕,可見糕的誘惑。
作者簡介
王青芝,必讀社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