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箜篌引 佚名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箜篌引
圖片來自搜狐網

箜篌引是一首四言歌行。此詩語言凝練而富有表現力,雖僅四句,卻包含了勸阻、行動、結果、感慨等多個層次的內容,以一種迴環往復的句式,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

原文

佚名〔兩漢〕

公無渡河,公竟河!

渡河而死,當公何!

譯文

你不要涉水渡河啊!你卻一定要涉水渡河!

未曾渡過卻淹死在河裡!拿你怎麼辦呢!

創作背景

  《公無渡河》是漢樂府《相和歌辭》之一,即《箜篌引》。據說是朝鮮津卒(管理河流渡口的小吏)霍里子高之妻麗玉所作。霍里子高早上起來划船,見一老翁披髮提壺,橫渡河流。老翁的妻子在後面制止他,他不聽,終於被河水淹死。他妻子就用箜篌彈奏此歌,曲終也投河而死。霍里子高把此事告訴了妻子麗玉,麗玉乃用箜篌仿其聲而作此曲。

  中國古代多種文獻記載了此詩的本事。晉代崔豹《古今注》卷中載:「《箜篌引》,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聲甚悽愴。曲終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還,以其聲語其妻麗玉。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麗玉以其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焉。」

  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四十四載:「《琴操》曰:《箜篌引》者,朝鮮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而濯,有一狂夫,被發提壺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墮河而死。乃號天噓唏,鼓箜篌而歌,曲終投河而死。子高援琴而鼓之,故曰《箜篌引》。」

  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卷下載:「舊說,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攜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溺死,於是其妻援箜篌而鼓之,作歌云云,聲甚悽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其聲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舊史稱漢武帝滅南越,祠太乙后土,令樂人侯暉依琴造坎,言坎坎節應也。侯,工人之姓,後語訛坎為空也。」

  宋代陳暘《樂書》卷一百七十九載:「陳智匠曰:尋霍里子高晨朝刺舡而濟,有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度,其妻追止之不及,遂溺而死,於是鼓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競渡河,墮奈公何。』曲終赴河而歿。子高聞其歌悲,援琴而哀切以象其聲是也。」

賞析

  《公無渡河》是漢樂府里最短的歌辭,和漢樂府最長的《孔雀東南飛》同是寫夫婦的殉情之作。全詩四句,一氣呵成,每句一頓,每頓愈深,敘述出悲慘事件的完整過程,抒發詩人惋惜、悲痛、悔恨之情,真切而深刻。

  全詩雖只有十六字,裡面卻是蘊含了豐沛的情感和激烈的心理衝突:「公無渡河」表警止;「公竟渡河」表驚嘆;「渡河而死」表哀嘆;「當奈公何」表無奈。此詩敘述方式上用的是第二人稱,這是面對逝者傾訴親人悲泣與哀悼的表達方式。詩歌以婦人的口吻,通過婦人對丈夫行為發展的話語反應過程,有效地表達出婦人在面臨丈夫遇難全過程中心理的變化:開始是急促的警告阻止,阻止失敗後的驚呼,在面對已經預知的悲劇發生後的哀戚,之後是無法阻止悲劇發生的無力感。雖然文字淺顯,但是,每一句裡面都蘊含了無可複製的情感,每一句都是一次情感矛盾的深化。最後一句含不盡之意,甚至可以將它引申解讀為「當奈公何?當奈我何!」女主人公在這一刻的心理矛盾達到了極點,最終她選擇了殉情,這也令目擊者和傳誦這個故事的人不勝感傷因而為之傳唱不息。全詩以「河」為韻,前三句都有「河」字,這是詩中主人公遇難之所在,亦是詩人目擊心傷之所在。全詩以「公」字與「河」字連鎖全篇,體現了詩人全部思緒傾注縈繫於此,造成迴環往復、纏綿悽惻、沉痛莫名的藝術效果。

  這首歌辭總共只有四句,明白簡潔,但其情調則悱側悽愴,蘊藉深厚,直入於人類心靈的深處,表達了一位婦女對親人的真摯感情。面對着咆哮的無情河水,她長歌當哭,繼以身殉。這個慘劇,似乎能夠向人們提供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啟示:要慎所往,尤其是在世態無常、前路莫測的關頭切不可輕舉妄動,以免招致禍殃。這也是能引起人們共鳴的重要原因。

簡析

  《箜篌引》是一首四言歌行。此詩語言凝練而富有表現力,雖僅四句,卻包含了勸阻、行動、結果、感慨等多個層次的內容,以一種迴環往復的句式,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這首詩蘊含着豐富的情感與哲理,它以對話的形式,展現了勸阻無效、悲劇發生的無奈與惋惜。

佚名

亦稱無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於古代或民間、不知由誰創作的文學、音樂作品會以佚名為作者名稱。[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