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管仲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管仲論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管仲論,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分為五個自然段,第一段概言管仲生前死後齊強之功和齊亂之禍,第二段直陳齊國之禍實由管仲,第三段指責管仲不懂治國之本,第四段以晉文公來比照齊桓公以步說明管仲於齊國敗亂無可逃責,第五段總結管仲臨終不能薦賢自代的教訓以垂戒後人。全文章句騰挪多變,奇詭莫測,起伏照應,極富雄辯恣肆的特點。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管仲論 [1]

作者 蘇洵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嘉佑集·卷九》

作品體裁 散文

作品原文

管仲論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攘夷狄,終其身齊國富強,諸侯不叛。管仲死,豎刁、易牙、開方用,桓公薨於亂,五公子爭立,其禍蔓延,訖簡公,齊無寧歲。

夫功之成,非成於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也,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何則?豎刁、易牙、開方三子,彼固亂人國者,顧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後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顧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問之相。當是時也,吾以仲且舉天下之賢者以對。而其言乃不過曰豎刁、易牙、開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矣乎?桓公聲不絕於耳,色不絕於目,而非三子者則無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無仲,則三子者可以彈冠而相慶矣。仲以為將死之言可以縶桓公之手足耶?夫齊國不患有三子,而患無仲。有仲,則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豈少三子之徒?雖桓公幸而聽仲,誅此三人,而其餘者,仲能悉數而去之耶?嗚呼!仲可謂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問,舉天下之賢者以自代,則仲雖死,而齊國未為無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於桓、文,文公之才,不過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靈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寬厚。文公死,諸侯不敢叛晉,晉襲文公之餘威,得為諸侯之盟主者百有餘年。何者?其君雖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亂塗地,無惑也,彼獨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托國,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後之諫;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後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軍事家。 桓公:即齊桓公。桓,南宋版避宋欽宗趙桓諱而均作"威"。 攘:排斥。 豎刁、易牙、開方:三人都是齊桓公時期備受寵幸的近臣。 薨(hōng):古代稱諸侯死。 五公子:指齊桓公的五個兒子,即公子武孟、公子昭(後來的齊孝公)、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 訖:直到。簡公:齊簡公。 兆:預兆,證候,跡象。 鮑叔:姓鮑名叔牙,史稱鮑叔,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大夫,善於知人,管仲之被重用,出自他的推薦。 四凶:舊傳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這裡指其族首領)、鯀(人名)為堯時的四凶。 有仲尼而後知去少正卯: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少正卯是魯國人,曾講學而門徒眾多,孔子當大司寇後將其殺害。但少正卯可能無其人而孔子殺少正卯也無其事。 非人情:管仲認為他們不合人情。相傳,豎刁為進齊宮而自閹,易牙殺子而迎合君主,開方原本是衛國的公子,後來拋棄了父母來到齊國侍奉齊桓公。 彈冠(tán guān)而相慶:據《漢書》記載,王吉和貢禹是好朋友,取捨相同,世稱"王吉在位,貢禹彈冠",後用"彈冠相慶"形容即將做官。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 縶(zhí):用繩索絆住馬足,這裡是束縛的意思。 匹夫:這裡指普通人。 因:順着,趁着。 五伯:春秋五霸。桓、文:齊桓公、晉文公。靈公:指晉靈公,因暴虐,在位14年時被殺。 孝公:指齊孝公,齊桓公之子。齊桓公死後,齊孝公在宋國的支持下奪得了王位。寬厚:寬容仁厚。 肖:這裡是賢明的意思。 老成人:原指"年老成德之人",後指閱歷多而辦事穩重的人。 惑:這裡指困惑不解。 仲之書:指《管子》。 誕謾(dàn màn):荒誕無稽。 史鰌(qiú):字子魚,也叫史魚,春秋時期衛國大夫。蘧(qú)伯玉:即蘧瑗,春秋時衛國大夫,衛靈公時賢臣,天下聞名,孔子很敬重他。彌子瑕(xiá):春秋時衛國大夫,善於奉承,曾深得衛靈公寵愛。 身後之諫: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史鰌死後,讓兒子不依照禮制停放屍體,國君如果問,便說自己未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 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載,蕭何死前推舉曹參為相。

白話譯文

管仲為相輔佐齊桓公的時候,齊桓公稱霸於諸侯,排斥打擊了夷、狄等少數民族。管仲終其一生在齊國,使齊國國富民強,諸侯不敢再叛亂了。管仲死後,豎刁、易牙、開方相繼得到重用。齊桓公最後在宮廷內亂中死去,五位公子開始爭搶君位,禍亂蔓延開來,一直到齊簡公時期,齊國沒有一年安寧的時候。

功業的完成,並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禍亂的發生,不是發作於它產生之時,也一定會有它的根源和預兆。因此,齊國的安定強盛,我不說是由於管仲,而說是由於鮑叔牙;齊國發生禍亂,我不說是由於豎刁、易牙、開方的原因,而說是由於管仲。為什麼呢?豎刁、易牙、開方這三人,固然是導致國家動亂的人,再看看重用他們的人,是齊桓公。有了舜這樣的聖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這個聖人,才知道殺掉少正卯。那麼齊桓公是什麼人呢?回頭再看,使齊桓公重用這三個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時,齊桓公詢問可以為相的人選。正當這個時候,我想管仲將推薦天下最賢能的人來作答,但他的話不過是豎刁、易牙、開方這三個人不合人情、不能親近而已。

唉!管仲以為齊桓公果真能夠不用這三個人嗎?管仲和齊桓公相處多年了,也該知道他的為人了吧?齊桓公是個耳朵離不了音樂,眼睛離不開美色的人,如果沒有這三個人,就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開始不重用他們,只是因為有管仲在。一旦管仲沒了,這三人就可以彈冠相慶了。管仲以為自己的遺言就可束縛住齊桓公了嗎?齊國不擔心有這三人,而是擔心沒有管仲;有管仲在,那麼這三人只不過是普通人罷了。若不是這樣,天下難道缺少跟這三人一樣的人嗎?即使齊桓公僥倖而聽了管仲的話,誅殺了這三個人,但其餘的這類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們嗎?唉!管仲是不懂得從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齊桓公詢問之時,推薦天下的賢人來代替自己,那麼即使管仲死了,齊國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這三人又有什麼可讓人擔心的呢?不說也罷!

春秋五霸中沒有比齊桓公、晉文公再強的了。晉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齊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趕不上管仲;而晉文公之子晉靈公暴虐,不如齊孝公待人寬容仁厚。可晉文公死後,諸侯不敢背叛晉國;晉國承襲了晉文公的餘威,在後世還稱霸了一百年之久。為什麼呢?它的君主雖不賢明,但是還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齊桓公死後,齊國一敗塗地,這沒有什麼值得困惑的,因為他僅依靠一個管仲,而管仲卻死了。

天下並非沒有賢能的人,實際上是有賢臣而沒有明君。齊桓公在世時,就說天下再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書《管子》里,有記載他將死的時候,談論到了鮑叔牙、賓胥無的為人,並且還列出他們各自的短處。這樣在他的心中認為這幾個人都不能托以國家重任,但他又預料到自己將死,可見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鰌,因為不能使衛靈公任用賢臣蘧伯玉和斥退寵臣彌子瑕,為此死後進行了尸諫;漢代蕭何臨死前,推薦了曹參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來就應該如此啊!國家因一個人而興盛,因一個人而滅亡;賢能的人不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憂慮國家的衰敗。因此一定要推選出賢明的人來,然後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麼可以沒有薦賢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創作背景

蘇洵生活的北宋中期是宋朝最為繁榮的一段時期,當時宋仁宗在位,對外和邊境國家簽訂一系列的合約,對內發展經濟,激勵文學藝術的傳播,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加上宋仁宗極力激勵發展文學藝術,不但宰相須用讀書人,而且主兵的樞密使等職也多由文人擔任。

這些措施使宋代文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參政熱情空前高漲,賢良之臣在位、若干將才和傑出文士都受到恩寵,朝廷一片昇平的景象。但是,北宋王朝由於中央集權以及有關政策而引起的積貧積弱的局面已經逐漸顯現,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所以,不少具有開明進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紛紛要求改革,文人以國家的棟樑自居,意氣風發地發表政見。"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是當時文人特有的精神面貌。

文人們都放言無憚,好發議論,論政、論兵、論史、論道等,成了其時文章的重要內容。這篇文章是作者針對當時的政治現實,針對國家需要有用的人才,給予權柄,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而創作的一篇人物評論,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