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入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管子·入國》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書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 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 ,《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子部法家類。書篇幅宏偉,內容複雜,思想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原文
入國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疾,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
所謂老老者,凡國、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無征,三月有饋肉;八十已上,二子無征,月有饋肉;九十已上,盡家無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槨。勸子弟:精膳食,問所欲,求所嗜。此之謂老老。
所謂慈幼者,凡國、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勝養為累者,有三幼者無婦征,四幼者盡家無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後止。此之謂慈幼。
所謂恤孤者,凡國、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無父母所養,不能自生者,屬之其鄉黨、知識、故人。養一孤者一子無征,養二孤者二子無征,養三孤者盡家無征。掌孤數行問之,必知其食飲饑寒身之膌勝而哀憐之。此之謂恤孤。
所謂養疾者,凡國、都皆有掌養疾,聾、盲、喑、啞、跛辟、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後止。此之謂養疾。
所謂合獨者,凡國、都皆有掌媒,丈夫無妻曰鰥,婦人無夫曰寡,取鰥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後事之。此之謂合獨。
所謂問疾者,凡國、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者,掌病以上令問之。九十以上,日一問;八十以上,二日一問;七十以上,三日一問;眾庶五日一問。疾甚者,以告上,身問之。掌病行於國中,以問病為事。此之謂問病。
所謂通窮者,凡國、都皆有通窮,若有窮夫婦無居處,窮賓客絕糧食,居其鄉黨以聞者有賞,不以聞者有罰,此之謂通窮。
白話譯文
入國才四十天,就五次督行九種惠民的政教。第一叫作老老。第二叫作慈幼,第三叫作恤弧,第四叫作養疾,第五叫作合獨,第六叫作問病,第七叫作通窮,第八叫賑困,第九叫作接絕。
所謂老老,就是在城邑和國都要設有「掌老」的官,規定年在七十以上的老人,一子免除征役,每年三個月有官家所送的饋肉;八十以上的,二子免除征役,每月有饋肉;九十以上的,全家免役,每天有酒、肉的供應。這些人死了,君主供給棺停。還要勸勉他們的子弟:細做飲食,詢問老人要求,了解老人的嗜好。這些就叫作「老老」。
所謂慈幼,就是在城邑和國都要設有「掌幼」的官,凡士民有幼弱子女,無力供養成為拖累的,規定養三個幼兒即可免除「婦征」,養四個全家免除「婦征」。養五個還配備保姆。官家發給兩人份額的糧食。直到幼兒能生活自理為止。這就叫作「慈幼」。
所謂恤孤。就是在城邑和國都要設有「掌孤」的官,規定士民死後。子女孤幼,無父母所養,不能自己生活的,就歸同鄉、熟人或故舊撫養。代養一個孤兒的,一子免除征役;代養兩個,兩子免除;三個,全家免除。「掌孤」的官要經常了解情況,一定要了解孤兒的飲食饑寒和身體瘦弱情況而進行救助。這就叫作「恤孤」。
所謂養疾,就是在城邑和國都要設有「掌養疾」的官,聾、盲、喑、啞、瘸腿、半身不遂、兩手相拱而不能伸開的人們,不能生活自理的,官家就養在「疾館」而供給飲食。直到身死為止。這就叫作「養疾。」
所謂合獨,就是在城邑和國都要設有「掌媒」的官,丈夫沒有妻室叫作鰥,婦人沒有丈夫叫作寡,取鰥寡而加以配合。予田宅而使之安家,三年後給國家提供職役。這就叫作合獨。
所謂問病,就是在城市、國都要設有「掌病」的官,士民有病的,「掌病」以君主旨意慰問:九十歲以上的,每天一問;八十以上的,兩天一問;七十以上,三天一問;一般病人,五天一問。病重者,向上報告,君主親身慰問。「掌病」的官要巡行國內,以慰問病人為專職。這就叫作「問病」。
所謂通窮,就是在城市、國都要設有「通窮」的官,若有貧窮夫婦沒有居處。貧窮賓客沒有糧食,其所在鄉里及時報告的,給予賞賜;不報告的,給予懲罰。這就叫作「通窮」。[1]
作者簡介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華夏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管仲的著作今稱《管子》,內容涵蓋各種學術,是後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農家、兵家、陰陽家等等多家學術思想的源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