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箬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斗笠

圖片來自古詩詞庫


斗笠又稱笠帽竹笠箬笠篛笠,是一種以竹子編成的寬大帽子,呈圓錐形,是將成熟竹子劈成竹篾用以作為胎骨,再附上一層層的竹葉或竹篾,並使用絲線固定,是東亞東南亞農夫及漁民的傳統日常服飾,輕便好用,可遮陽擋雨,大多為手工製作,造價低廉。斗笠常見於中國文學之中,如:《紅樓夢》,對於材料卻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撿拾桂竹筍掉落的筍籜,以尖端較具韌性者為佳,曝曬乾燥後,再將一片片的竹筍殼反捲紮成一捆,燃燒磺石加以燻白。其次,在選擇竹子時,因為要製作有彈性又不至過於軟嫩或老硬的竹篾,需選用三年生的竹子,並且不能有蟲蛀。農曆七到九月之間的採收的竹子,因為容易遭蛀,所以回來還要先用水煮過。從準備材料的細節上,就可看出前人對於植物深刻的認識,以及愛物惜物、物盡其用的智慧。[1]、《漁歌子[2]等。[3]

歷史沿革

斗笠的歷史悠久,從《詩經.小雅》的「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早期的農業臺灣,一頂頂的斗笠更是宛若田野邊最美的天際線,除了是描繪農村風光常見的帽飾,同時也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意義,有人即以「平民的冠冕」來謳歌。斗笠在臺灣也有文學淵源。民國53年創刊至今的本土詩刊《笠》,在命名之初曾有「臺灣詩刊」、「華麗島詩刊」的發想,也有人「相思樹」、「榕樹」、「鳳凰木」之類的意見,但最終在詩人林亨泰的突發奇想當中,提出了以「笠」為名,並以之與皇冠比擬。詩人的想像毋寧是美好的.

參考文獻

  1. 45回:「寶玉頭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
  2.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3. 斗笠,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