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篦 |
篦,讀作bì,一種密齒梳,亦稱篦櫛、篦子、篦梳。篦是古時一種篦污去癢的理髮工具。
相傳制篦的祖師爺是春秋時期陳七子,因罪入獄。在獄中,陳七子頭上生了虱子。陳七子將用刑用的竹板製成最初的篦,用來清除頭上的發垢和虱子。
明代對理髮師傅的稱呼為"篦頭師傅",篦也可當作髮飾插於髮髻上。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篦
外文名稱; a double-edged fine-toothed comb
讀音; bì
部首; 竹
總筆畫; 16
五筆; ttlx
四角號碼; 88712
鄭碼; mnRR
笓; 篦的異體字,笓始於神農,物原神農作笓,《壹是紀始
釋義
篦 bì,
部首: 竹 部首筆畫: 6 總筆畫: 16五筆拆分:竹字頭,撇,大口框,最後一個匕:ttlx
bì【名】
齒密的梳頭工具。發短不勝篦。--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
又如:篦箕(篦梳);篦梳(櫛發用具);篦頭鋪(理髮店);篦頭待詔(梳頭師傅)。
篦 bì 【動】
用篦子梳發。賊如梳,軍如篦。--《明史·洪鐘傳》
又如:篦頭
同"篦"。用竹子製成的梳頭用具,中間有梁兒,兩側有密齒。
以篦子梳:篦頭。
篦子 bìzi
一種齒比梳子密的梳頭用具,稱"篦子"。
康熙字典
《廣韻》邊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邊迷切,音蓖。釵篦。又竹器。
又《說文》導也。今俗謂之篦。《廣韻》眉篦。
又《集韻》頻脂切。同笓,取鰕具也。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上】【竹字部】 篦;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895第04(點擊查看原圖)
【廣韻】邊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邊迷切,$音蓖。釵篦。又竹器。 又【說文】導也。今俗謂之篦。【廣韻】眉篦。 又【集韻】頻脂切。同笓,取鰕具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