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籍田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籍田街道,古稱籍縣、籍賢(田)鋪,因蜀漢昭烈帝劉備「於此置籍田」而得名。籍田位於成都市南部,距成都市區35公里,處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交界地帶,地貌以平原和淺丘為主。2019年12月正式批覆,原籍田街道與原大林街道合併為「籍田街道」,新街道位於成都天府新區南端,扼守「成都南大門」。街道總人口7.2萬餘人,其中農戶6萬餘人,少數民族16個共計160人。

中文名: 籍田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區(成都市雙流區)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南部

面 積: 103.14 km²

政府駐地: 籍田街道東街46號

電話區號: 028

郵政區碼: 61022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機 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火車站:成都天府站、成都東站、成都南站

車牌代碼: 川A

建制沿革

「籍田」之名得於蜀漢昭烈帝劉備「於此置籍田」。「籍田」本是一種天子親耕的禮儀,即藉田禮。《通典》記載:「躬耕籍田千畝於南郊。籍,借也。謂借人力以理之。勸率天下使務農也。春秋傳曰『郊而後耕』,遂籍人力以成歲功,故謂之帝籍。天子籍田千畝於南郊,諸侯百畝於東郊。」古時天子親率人力耕理田地,以自身行動勸導民眾務農,祈禱豐收。因此又有掌管此祭禮之官職「籍田令」。《宋書》記載:「籍田令一人。丞一人。掌耕宗廟社稷之田,於周為甸師。漢文帝初立籍田,置令、丞各一人。漢東京及魏並不置。晉武泰始十年復置。江左省,宋太祖元嘉中又置。自太倉至籍田令,並屬司農。」後來又稱天子行「籍田禮」的田地為「籍田」。

籍田,本漢代廣都縣(即天府新區華陽廣都城址)轄地。古稱籍縣、籍賢(田)鋪,於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前形成集市。

大林場,本漢代廣都縣轄地,始建於明末。附近林木繁盛,場因此得名。

籍田建置始於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502年~519年),時名席郡。大林場隸屬於席郡。

北朝西魏時期(535—556年),置「陵州」,管轄三個郡:懷仁、和仁、席郡。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557年)改席郡而設籍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陵州之懷仁、和仁二郡及嘉州之隆山郡,合置陵州。

轄五縣:普寧(州治所在地,今仁壽縣)、貴平、隆山(今彭山區)、籍縣、蒲亭。大業二年(606年)廢籍縣入貴平縣。

唐永徽四年(653年)分貴平縣置籍縣,屬陵州。

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陵州為陵井監,廢貴平縣、籍縣為鎮入廣都縣,屬成都府,時為廣都縣之四大古鎮之一。大林場亦屬於廣都縣轄。

宋大觀四年(1110年)陵井監改為仙井監。

宋乾道六年(1170年)復置貴平縣、籍縣,改屬仙井監。大林場隸屬於籍縣。

元憲宗(1209年~1259年)時廢貴平縣、籍縣,其地入仁壽縣。至明、清兩朝,籍田、大林均屬仁壽縣順和鄉。

民國時期籍田復建鎮,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設區,籍田為仁壽縣第五區,並為區公所治所之地。

1949年12月,籍田鎮解放,屬仁壽縣第五區所轄鄉。

1958年籍田區為長征人民公社,籍田鄉為長征人民公社籍田區隊。

1960年廢長征人民公社,設置籍田人民公社。

1976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仁壽縣籍田人民公社11個鄉(含大林鄉、玉皇鄉、三合鄉)劃歸雙流縣管轄,籍田仍為區鄉鎮人民政府治地。

1984年,經雙流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建制鎮,更名為雙流縣籍田鎮,為雙流第三大鎮,丘區第一大鎮。

1992年前,籍田鎮是籍田區公所所在地。

1992年10月10日,雙流縣決定開展區、鄉、鎮建制調整。大林鄉、玉皇鄉、水池鄉(原名三合鄉)合併為大林鎮。

1992年10月,根據雙流縣委、縣政府撤區並鄉建鎮的文件精神撤銷籍田區,籍田鎮與紅武鄉合併建籍田鎮。

2013年12月,籍田鎮、大林鎮劃歸成都天府新區管理。

2015年7月,籍田鎮、大林鎮增掛成都天府新區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牌子。

2019年12月,成都市《關於龍泉驛區等15個區(市)縣部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批覆,撤銷籍田鎮、大林鎮,設立籍田街道,以原籍田鎮和原大林鎮所屬行政區域為籍田街道的行政區域,籍田街道辦事處駐東街46號。

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

籍田位於成都市區西南部,坐標東經104°01′,北緯38°18′,海拔437米。屬岷江流域,處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泉交界地帶,地貌以平原和淺丘為主。東面靠山,其餘三面為落雁、柴山、鹿溪三水環繞。境內東為彭家壩,南為楊家壩,西為賈家壩、丁家河壩,良田沃野,阡陌縱橫,渠水流暢,西面與古鎮黃龍溪接壤。籍田街道地理位置優越,區域交通四通八達,幅員面積48.04平方公里,轄10個村、2個涉農社區,總人口3.8萬餘人。截至2016年,籍田街道轄12個村(社區),分別是:回江社區、蔡堰社區、西安村、長征村、地平村、紅碑村、糧豐村、魚鶴村、五聖村、紅陽村、清華村、鏵爐村。籍田街道街道辦事處駐成都市天府新區籍田東街46號。

氣候特徵

籍田地處川西平原南沿,居於四川盆地亞熱帶溫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平均為17℃,大陸季風氣候顯著。年日照時數1200—1300小時/年。累計年平均日照為1242.5小時/年,占可照時數27%。籍田海拔437m,境內有金華山等多座山脈,有鹿溪河、柴山河、落雁河3條主要河流,河道全長28.63公里,有4座小型水庫、397口塘堰、129座提灌及上百公里農毛渠。轄區內有林地13429畝,其中退耕還林5914.37畝,林地綠化覆蓋率達36.28%,森林覆蓋率達28.12%。

植物資源

籍田街道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西瓜、海椒等。

人口民族

全街道幅員面積48平方千米,總人口41351人(2017),城市規劃面積6平方公里,建城面積2.2平方公里,現轄12個社區,城市居住人口2萬人,不包括在校學生7500人(其中:高中4000人、初中2000人、中心小學1500人)。

著名人物

丁地平

(1911.2——1949.11)籍田人,紅岩英烈,小說《紅岩》丁長發原型。1931年,丁地平受丁氏宗祠資助到成都協和中學讀書;1932年積極投身抗日愛國運動;1941年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青年會,在「青年會」中培養和發展一批黨員。1944年冬接任籍田地區黨組織負責人職務,積極開展革命鬥爭;1946年秋至1947年夏,組織3000餘人開展了反飢餓吃大戶鬥爭;1947年組織武裝起義,1949年以「遠是領頭帶領武裝暴動,近是刺探軍情」的「罪名」被捕入「中美合作所」,獄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始終沒有片言供詞;同年11月27日,即重慶解放前三天犧牲。[1]

政治

教育事業

籍田是教育強鎮,教育影響輻射煎茶、永安、黃龍溪、視高等多個周邊鄉鎮。自劃轉移交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以來,截至2017年,籍田街道有幼兒園5所、小學1所、中學2所。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籍田街道轄區內有公立衛生院1所。

風景名勝

籍田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在歷史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古蹟。

四大廟:飛來廟、女媧廟、天主廟、東嶽廟。

四大宮:萬壽宮、文昌宮、禹王宮、南華宮曾經昌隆一時。

四大橋:踏水橋、正陽橋 、根搭橋、落雁河橋(壽福橋)等古建築承載了無數代籍田人的足跡,默默凝聚着歲月的滄桑。

視頻

將「微腐敗」文藝搬上舞台 廉政文化走進籍田街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