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倉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米倉道古代漢中入蜀通道。自今陝西漢中縣南,沿漢水支流濂水谷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地區。因道越米倉山而得名。漢末曹操擊張魯,張由此道入巴中。唐代從巴州、集川(南江)往南鄭,也取此道。《元史·李進傳》載,南宋寶祐六年(1258 ),李進從蒙古侵蜀,「道由陳倉入興元,度米倉關,其地荒塞不通,進伐木開道七百餘里。」該道一路「危峰峻壑,猿徑鳥道」,崎嶇難行。

米倉古道,始創於秦朝末年,興於漢代。距今約3500年。米倉古道最東面的一線又叫做漢中古道。所謂漢中古道,即陝西漢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從漢中經通江過平昌(古稱江口),由水陸兩路抵綏定(達州),下重慶。

米倉古道南段,陝西段為巴嶺山鄧家埡之北,經古梁州到漢中段為北段;翻越巴嶺山鄧家埡進入巴江谷地,經玉泉、牟陽城、上兩、南江縣城穿皇柏林進入巴州為米倉古道南段。此道經巴嶺山之鄧家埡進入四川,全長500餘華里。

米倉道北端,險居岩側,陡臨深淵。此路呈「Y」字形,由城固、南鄭、沔縣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間,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東3條路徑會於米倉道。

古道走向

東段

殘存的道路痕跡還歷歷在目,不少題記佐證了古人開山劈石、修路造橋的豐功偉績。平昌西興鄉天堂村北1.5公里處,明萬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書刻的高1.18米、寬0.7米、筆劃寬0.9米的「長安古道」和位於江口鎮的清光緒年間(1883年)廖綸題書的「群山開路讓人行」及《石峽頌》:「天開靈奇,重巒疊嶂,崗抱雙環,路開一線,樹老石懸,竹修煙暗,宿鳥晨飛,流螢夕璨,水匯岷江,雲連秦棧,劍閣夔門,東西相間,玉壘銅梁,秀分厥半,拾級連登,置身霄漢」均可佐證。

南段

米倉古道的陝西段為巴嶺山鄧家埡之北,經古梁州到漢中段為北段;翻越巴嶺山鄧家埡進入巴江谷地,經玉泉、牟陽城、上兩、南江縣城、穿皇柏林進入巴州為米倉古道南段。而因此道經巴嶺山之鄧家埡進入四川,故此道為「巴嶺路」,全長500餘華里,這是米倉古道最早、最為原始的名稱及線路。

雖然今古書上提到米倉古道有幾條線路,而「巴嶺路」是有史可考的古老線路。是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條軍事通道和糧食物資運輸要道。公元前1300年至1295年間,武丁先後四次經褒斜道直達梁州,再經「巴嶺路」南下伐巴方,公元前1122年武王伐紂徵集巴州人到牧野會戰仍經巴嶺路出師北伐。公元前316年秦惠王並巴中仍經「褒斜道」、「巴嶺路」南下,巴方被滅後,要消除巴方之意識影響,將巴方開通的「巴嶺路」更改為「大行道」。大行道南端的「漢昌縣」、「得漢城」等均為漢王命名,漢朝的強大昌盛靠的是漢朝人勇敢,漢朝天下的得來靠的「得漢城」的糧食,巴山背二哥們用鐵的雙肩將糧食背運到漢中,公元前200年左右,閬中人范目募巴中人為漢王平定三秦,都經大行道北上。公元215年張魯為曹操所破,自南山經大行道入巴中。

米倉古道的第三條路線,自漢中以西,沿濂水谷道和巴江(巴河,上游名南江)谷道,到達四川巴中地區。北起陝南南鄭縣,南至今四川巴中市,也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該道全長250公里,自南鄭向南循山嶺經喜神壩、渡巴峪關,越山嶺之後沿南江河谷至巴中。該道繞山越嶺,攀行其間,如騰雲駕霧。由漢中入三巴,此為捷徑。此道是漢中去四川的捷徑,但巴中比較偏僻,歷史上經濟不發達,故此道未能成為川陝交通主幹線,也沒有大規模修整辟成棧道,故道路狹窄、曲折、險峻。

《南江縣誌》記載,秦末漢初,從陝西的南鄭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倉道。舊時《巴中縣誌》載,漢平關,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張郃從此關進窺巴西,為蜀將張飛所敗。」唐代兩京的佛教造像藝術主要通過米倉道而輸入巴中,即由漢中興元府(今陝西南鄭)向南越米倉山,經集州(今四川南江縣)直抵巴州。

在唐代,作為入川的重要陸道交通線之一,米倉道的地位僅次於金牛道。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唐僖宗入蜀即取此道。此道起於陝西漢中南鄭,翻大、小巴山,過米倉山進入蜀地南江縣境,穿越南江縣150多千米後跨入巴中,又沿巴河、渠江南下重慶,此乃水陸交融之「米倉道」之一。又其陸路,經蓬州(蓬安)順慶(南充),再下合州(合川),直抵江州(重州),此乃南米倉道所經之路線。該道經南江長池和旺蒼木門向南下巴中恩陽可與南米倉道匯合,向西經蒼溪可以沿南方絲綢之路[1]經閬中、南部、三台、中江沿線抵成都,此乃米倉道西線。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討張魯,張魯即由米倉道南逃巴中。曹操擊降張魯後,留夏侯淵督張郃、徐晃等將屯漢中。夏侯淵曾遣張郃率軍由米倉道入爭巴中,進軍至宕渠(今四川渠縣),被張飛擊還。木門當此大道,所以木門留下了較多的三國遺蹟。

蒙古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親自率軍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趨劍閣,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師由米倉道趨巴中。近年已在米倉道沿線發掘出大量文物。米倉山古碑位於旺蒼木門道上紀家河橋頭。為米倉道上僅存的石碑。碑文上有「上通秦隴,下達蜀川」的文字,足證此道即為米倉古道。

北段

米倉道北端呈「Y」字形,由城固、南鄭、沔縣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時期,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東3條路徑會於米倉道。其中,西路沿濂水西側而上,經今南鄭縣郭灘、高台、新集、濂水、壙口、廟壩,越米倉山,到焦家河後,或溯焦家河東至大壩,再折南經關壩,沿難江(今稱南江)而下至難江縣(今四川南江縣),或順焦家河西去,到白頭灘後折東南行,經中壩子、新民、楊壩亦至難江縣。此路險居岩側,陡臨深淵,上下攀登,十分難行。

中路由南鄭南去,經草堰、周家坪(今南鄭縣治所)、青樹、紅廟塘到喜神壩後,或折西南至廟壩,接合「西路」至難江,或南行10里至廟坪(南鄭至南江公路經地),再折東行,翻越一個小埡口,下褒城坡,約5里左右至小壩,復由小壩沿冷水河上源東支流而去,越米倉山至大壩,再南行經關壩順難江而下亦至難江縣。此路廟壩附近的牛腦殼(牛頭嶺),山勢高峻,登頂北望,南鄭縣歷歷在目,是控制米倉道之險地。

東路溯冷水河而上,經油房街、高家嶺、牟家壩至鄭家壩後,或折西南經秦家壩至小壩與中路合,或折東南經清石關、回軍壩、西河至碑壩後,再折西南沿沙壩河而下,亦可至難江縣。此路地當老林,崎嶇幽徑,野獸出沒其間,加之道路迂遠,一般行旅很少選取此途。但由碑壩沿碑壩河南行,或沿後河而下,可達通州通川縣(今四川達縣)。這是唐宋時期沿子午道或儻駱道經漢中去東川的道路。

南宋時,川東夔州路支援漢中的軍需物資,多經由此路運給張浚指揮的軍隊。西縣(治所即今勉縣老城)亦有路人米倉道。此路沿定軍山東側南行,經今楊家山、阜川、大河壩、鋼廠至濂水,入南鄭、米倉山間的「西道」而行。由城固入米倉道,大體是溯南沙河而上,經七星店、元壩、小盤後,或折西經法鎮入南鄭至米倉山的「中道」,或折東南經大盤、兩河口、岩窩坪、廖家壩、西河至碑壩,人南鄭至米倉山間的「東道」。行旅由西縣、南鄭、城固等地去川北、川東,選擇何途,取決於出發地和所要到達的目的地。

米倉古道的第四條就是從陝西寧強、南鄭兩縣至旺蒼百丈關的米倉古道,也是金牛道匯入米倉道的又一重要間道。這條米倉古道的起點是陝西漢中,終點是旺蒼百丈關(今旺蒼縣城)。沿途以木石為棧,歷代暢通無阻。順此道向南可直下蒼溪、閬中,向東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廣元。這是旺蒼歷史上一條著名古道,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也因翻越米倉山而得名,亦稱米倉古道或米倉間道,由北向南貫通旺蒼全境。「上至秦隴,下達蒼閬」。

路線是從漢中到陝西寧強縣經茅壩河(今陝西寧強縣茅壩河鎮),通過旺蒼縣的干河壩(今旺蒼縣干河鄉)、鷹嘴岩(今旺蒼縣英萃鎮),或者經旺蒼縣的萬家鄉、鹽河鄉、國華鎮在兩會寺(今旺蒼縣雙匯鎮)匯合,至旺蒼百丈關(今旺蒼縣城)。沿途以木石為棧,歷代暢通無阻。順此道向南可直下蒼溪、閬中,向東可到南江巴中,向西可到廣元。這是旺蒼歷史上一條著名古道,有着兩千多年的歷史,也因翻越米倉山而得名,亦稱米倉古道或米倉間道,由北向南貫通旺蒼全境。

「上至秦隴,下達蒼閬」,這是古人對旺蒼米倉古道的真實寫照。旺蒼地處川陝交界的米倉山南麓,是入川進陝的要塞,不僅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來的重鎮古邑。古時候旺蒼境內的南北交通運輸通道,除了東河、後壩河的水道外,陸路交通就是米倉古道。米倉古道在民間有水路和旱路之說,即米倉水道、米倉旱道,發源於陝西南鄭和寧強的東河與米倉古道,均成為米倉山南麓的交通孔道和運輸大動脈。

隨着時間的推移,米倉古道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後來逐步又分為官道、兵道、商道。穿越時空的隧道,歷史上的旺蒼米倉道上曾演繹了無數動人的歷史故事。劉邦興於西蜀,占據漢王山,很多故事就發生在這條古道上,至今還在旺蒼民間流傳。傳說這條古道上的東鼓城山山頂,當年諸葛亮曾屯兵演練「八陣圖」,點將台至今依稀可見。川陝蘇區時期,地下交通線(即紅色交通線)的西線同樣是這條米倉古道,紅軍發動陝南戰役攻打漢中,大部是從這條古道上的國華一帶出川的。

西段

最西邊的一條米倉古道是陝西聯平關至旺蒼的白水道。這是金牛道匯入米倉山道的重要間道。路線自寧強縣的聯平關始,在金牛道上潭毒關分路,越旺蒼縣天星坪、木瓜鋪,經白水場(今旺蒼白水鎮)至蒼溪、閬中。南宋詩人陸游兩次途經此道,有《題木瓜鋪》一詩。

歷史地位

米倉古道是中國最早的國道。隨着時間的推移,米倉道在川東北地區政治、軍事[2]、經濟上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逐步又分為官道、兵道、商道。米倉古道縱貫秦巴山區,聯接黃河長江流域,北上三秦而通中原,南下四川以達南方,古稱大行道。沿途高峰叢集,萬壑分流,先民依勢開道,成於夏商。北起漢中,經南鄭入南江界,越米倉山,躊孤雲兩角,南抵巴中,其間西去成都,南至重慶,自古乃兵家必爭之道。

夏禹王會盟塗山,巴蜀往焉,蕭何月下追韓信於韓溪河,曹操征張魯而劉備築牟陽城於大壩,唐代皇子李賢、李重茂貶謫巴州集州;宋元之際蒙軍入川攻合川釣魚城;明朝設巡檢司於大壩;清代白蓮教義軍橫行川陝各州縣;現代紅四方面軍建川陝蘇區於川北等等。

五千年古道,兵馬馳騁,商賈營運,行旅往來,不畏崎嶇險阻,至新中國初期,始廢米倉道。旺蒼縣境內的米倉古道,主要有四條,至今尚存,有的路段還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間客商及遊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溝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川北道監察使楊瞻在翻越此段米倉道後,在他的《題靈溪》詩中十分動情的寫道:「溪山曲盡難名巧,方信蒼蒼造化神,鳥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畫中人。」此段古道經越千載,經無數次修整,其最後一次大型修整培補是在「大清嘉慶二十三年」至「大清嘉慶二十五年」間進行的,皆為民間捐資修整。當年培修整治的兩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

參考文獻

  1. 絲綢之路到底是怎樣的一條「路」?,搜狐,2024-08-13
  2. 唐代的軍事制度,新浪博客,200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