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米蟲

米蟲指大米里的蛀蟲,學名為米象,又稱象鼻蟲。常在穀物中被發現,因為繁殖速度快,為穀物中主要的害蟲之一。

後被引申為一天無所事事,只知道依靠父母的人。由於網絡的發展,出現了一批以搶注域名發財的人,為人們稱為網絡米蟲。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米象

分布區域; 南方

亞   種; 亞蟲系列

亞   目; 多食亞目

別   稱; 象鼻蟲

界; 動物界

族; 蟲

目; 鞘翅目

科; 象鼻蟲科

拉丁學名; CaesalpiniasepiariaRoxb

綱; 昆蟲綱

亞   科; 多食亞科

亞   綱; 有翅亞綱

簡介

米蟲學名為米象, 常在穀物中被發現,因為繁殖速度快,為穀物中主要的害蟲。

特徵

卵:約長0.6mm,乳白色半透明,外形為長橢圓形,一端稍大。 幼蟲:體長約2.5-3mm,身體為乳白色,頭部淡褐色,口器黑褐色。無步足,腹部肥大但腹面平直,背部彎曲如弓形,有13節體節,各節有許多橫皺紋。 蛹:幼蟲在成蛹前,胸節會膨大而腹節縮小且伸長,此時色為乳白色。成蛹後長約2.9-3.7mm,初化蛹時呈乳白色,吻下彎貼於胸部下方,頭胸腹三部區分明顯,觸角、翅及足均裸出。 成蟲:體長約2.5-3.5mm,呈圓卵形。頭小,口吻細長如象鼻,雌蟲的口吻較細長,稍向下彎曲,有光澤。雄蟲口吻較粗短,不彎曲,吻背有縱向隆起線及明顯小刻點,無光澤。觸角呈膝狀,前端如棒狀,前胸較頭部寬大,翅鞘與前胸背部密布圓形刻點,翅鞘上有2-4個淺紅或橙黃色斑紋。

習性

米象每年約有8~9個世代,一世代約20-50天,在高溫下繁殖較快,32℃時一世代只需25天。成蟲平均壽命達3個月,幾乎以稻米為食,因而得名。

米蟲除了以稻米為食,還以別的豆類為食;比如曬乾的綠豆、黃豆、紅豆、黑豆等等。

米蟲吃完周邊的食物以後,就會根據自己的嗅覺,往別的有食物的地方飛,所以一般都人都會發現,只要其中一樣食物有了米蟲,周圍的食物也難於倖免嗎?

成蟲用口器將糙米齧成深孔,並產卵於孔內,通常1粒穀粒產1卵,數量依穀粒大小而異,在谷中亦曾發現蟲卵。幼蟲孵化後以穀粒為食,將穀粒蛀穿成彎曲隧道,並逐漸齧成中空,蟲糞則排於穀粒外。幼蟲在米粒中結蛹羽化為成蟲後具有飛翔能力,便會離開並開始交配。

在大米和麵粉中生活的米蟲一生都不要「飲水」,也吃不到含水量豐富的食物,可它們仍能正常生活,其原因是米蟲在代謝中產生水。

米蟲喜歡煤氣味道,有時會鑽入煤氣灶出氣口結網……

米蟲在低溫時進入假死狀態,恢復正常體溫後恢復活行,所以大米不能放入冰箱儲存。

近緣種

為人熟知的同屬物種 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 1855) 2.1–3.5mm,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Sitophilus granarius (Linnaeus, 1758) 3.0–4.0mm,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Sitophilus linearis (Herbst, 1797) Sitophilus rugicollis (Casey, 1892)

南方人以吃大米為主,因南方氣溫高而很容易生蟲。家裡的大米每年7、8月盛夏季節,在家中的米缸里常出現芝麻粒大小的米蛀蟲。如果仔細看看這些米蛀蟲,就可見到小蟲身體很堅硬,圓筒形,棕紅色。在放大鏡下看,就更有趣了,它在頭部前面長了個與大象鼻子一模一樣的喙。因此,又稱它是象鼻蟲。米蟲里的象鼻蟲有兩種:玉米象與米象。

這兩種蟲喜歡往角落裡躲藏。所以在米的表層我們一般不易發覺它。它們的成蟲有裝死性,一碰就裝死不動。成蟲食性較廣,穀類、薯類以及乾果、藥材等都吃。它們的幼蟲乳白色、柔軟、身體肥大,喜歡蛀食米粒,我們在滔米時受蛀食而浮在水面上的米粒,就是它們所蛀害的。

社會現象

一種世界性的社會問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經濟高增長、生活素質高的國家和地區的青年階層中產生。在台灣有時會被媒體當成宅男濫用,香港人(18歲以上的人)濫用更為嚴重,容易造成與專業的御宅族混淆不清的情況;在香港則稱之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在美國稱為歸巢族(Boomerang Kids),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中國大陸被稱為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財產生活;在台灣則被常稱為米蟲,早期也有人戲稱其為家裡蹲。[1]

參考文獻

  1. 米蟲的繁殖方式, 360問答 ,2016.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