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嚎秋海棠(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粗嚎秋海棠(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學名:Begonia crassirostrisIrmsch.)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球莖膨大,呈不規則塊狀,莖直立微彎曲,高可達1.5米,葉互生,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齒尖有短芒,上面褐綠色,下面淡綠色,掌狀條脈,葉柄近無毛;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花白色,腋生,二歧聚傘狀,花梗無毛;苞片膜質,披針形,花被片外輪長方形,花絲離生,花葯長圓形,子房近球形,花柱近基部合生,蒴果下垂,果梗輪廓近球形,種子小極多數,光滑淡褐色,4-5月開花,7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湖南、貴州和雲南東南部和南部,江西也有記錄。生于山谷水旁密林中陰處,河邊陰處濕地、山坡陰處疏林中、山谷溪旁灌叢中和山谷水溝邊。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藥用價值主要用於溫熱病下血,消腫止痛,咽喉腫毒,瘡腫疥癬,蛇咬傷。[1]
主要價值
全草治療半邊風《桂藥編》。【壯藥】棵算鸞英,山邊林,大葉半邊蓮:全草治療肝大,肝硬化,支氣管炎,過敏性皮炎,跌打腫痛,蛇頭瘡頭瘡,癰瘡腫毒《桂藥編》。
全草(肉半邊蓮):酸、澀,涼。解毒,消腫止痛。
近種區別
該種除以子房3室,又以葉邊之齒極疏而淺以及蒴果頂端具粗厚之長喙,而區別於無翅秋海棠和角果秋海棠。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球莖膨大,呈不規則塊狀,直徑可達2.5厘米,有殘存褐色的鱗片和多數粗壯纖維狀根。莖高0.9-1.5米,直立,細弱,微彎曲,多節,有棱,褐色。
葉互生,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8.5-17厘米,寬3.4-7厘米,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基部極偏斜,呈微心形,窄側寬楔形至微心形,寬側向下延長1.5-5厘米,寬2.5-5.8厘米,呈寬圓耳錘狀,邊緣有大小不等極疏的帶突頭之淺齒,齒尖有短芒,幼時明顯,上面褐綠色,無毛或近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近無毛,掌狀7(-8)條脈,窄側2 (-3)條,寬側4條,均達葉緣,中部以上呈羽狀脈;葉柄長2.5-4.7厘米,近無毛;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長6-8毫米,先端漸尖,無毛,早落。
花白色,2-4朵,腋生,二歧聚傘狀,一次分枝長1.2-1.5厘米,二次分枝長約3毫米;花梗長8-12毫米,近無毛;苞片膜質,披針形,長5-10毫米,先端漸尖,無毛,早落;雄花:花被片4,外輪2枚呈長方形,長約8.5毫米,寬約5-6毫米,先端平,內輪2枚長圓形,長約6毫米,寬約4.5毫米,先端平;雄蕊多數,花絲離生,長1-1.5毫米,花葯長圓形,長約1.8毫米,先端微凹;雌花:花被片4,和雄花被片相似;子房近球形,頂端具長約3毫米之粗喙,3室,中軸胎座,每室胎座具2裂片;花柱3,近基部合生,柱頭呈螺旋狀扭曲,並帶刺狀乳突。
蒴果下垂,果梗長約12毫米;輪廓近球形,直徑約17-18毫米,無毛。頂端具粗厚長喙,無翅,無棱;種子極多數,小,淡褐色,光滑。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長環境
生長于山谷水旁密林中陰處,河邊陰處濕地、山坡陰處疏林中、山谷溪旁灌叢中和山谷水溝邊。生長適溫為19-24℃,冬季溫度不低於10℃,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適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長,在強光下易造成葉片灼傷。排水好,腐葉土層的林下或岩石縫隙中,這對根部生長和發育極為有利。適合生長在pH值6.5-7.5的中性土壤。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湖南、貴州和雲南東南部和南部,江西也有記錄。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思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