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粵東會館 -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古建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古建築

中文名稱;粵東會館

地理位置;龍圩鎮忠義街

景點級別;廣西文物保護單位

占地面積;1373 m²

建築時間;1714年

粵東會館,位於廣西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忠義街。建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會館面積1373平方米,磚木結構,分前、中、後3座和更樓(更樓在解放前已拆),中、后座深寬各8米,屋檐層為元寶脊。每座由4根大木柱和2根大石柱支撐,疊梁式構架,雕樑畫棟,有較高的建築藝術。1994年定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

序言介紹

粵東會館是建在廣西梧州市龍圩區龍圩鎮的古建築。建於清康熙53年(1714年),乾隆53年(1785年)重建,其前身為關夫子祠堂。會館總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建築物由前、中、後三座和更樓組成(更樓及附屬建築已毀),為後殿式結構。中間由4根大木柱和2根石柱支撐,棟樑以鐵力木相吻合,雕樑畫棟,檐梁飾以浮雕圖案,藝術上刀筆細緻工巧,玻璃瓦當,飛檐鳳角,古樸華麗。

會館牆壁鑲嵌有《重建粵東會館碑記》石碑,記述當時兩廣交流簡況、有關行業及商號。龍圩粵東會館是建於廣西境內最早的會館,對研究當時的政治、歷史、經濟民情風俗以及古代文化藝術、建築藝術具有較高的價值。1987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年的修復,會館基本恢復原貌,於1999年5月對外開放。

碑記

重建粵東會館碑記

(重建龍圩會館記)

蒼梧為粵西之東境,離縣二十里,有巨鎮焉,蓋古戎城也。

其地面臨大江,左右高山環峙,峰連翠疊,數十里而不絕。

上接兩江:一自南寧而下,一自柳州而下,皆會於戎。

水至此流而不駛,故為貨賄之所聚雲。吾東人貨於是者,禪鎮揚帆,往返才數旦。

蓋雖客省,東人視之,不啻桑梓矣。

國家重農務本,戶口殷繁,而西省田疇廣美,人民勤動性成,中歲穀人輒有餘,轉輸絡繹於戎,為東省賴。

故客於戎者,四方接引而莫盛於廣人;集於戎者,百貨連檣,而莫多於稻子。

凡兩粵相資,此為重地。

權衡角甬之屬,上憲尤留心焉。

雖通邑大都,廣圩雄鎮,未足比也。

地故有關夫子祠,享一圩香火,亦吾東人之所建也。

康熙五十三 年,更祠為會館。

珠江鄭公,首捐重資,撰文記之詳矣。

夫聲氣相依,固人情所樂,而期會有所,則眾志益興,會館成,我東人歲時習禮其中,展恭敬之情,序鄉鄰之誼,戎鎮愈以增重也,豈顧問哉。語不云乎,變本加厲,踵事而增華,自康熙之季至今七十餘年,舟艘漸湮, 黝堊非昔,雕甍倚檻,嘆飄零,瓦危垣,愁風雨。

以物華人傑之候,增高繼長之謀,會館之修,何容已。

乾隆乙巳之秋,事一倡,情咸悅,浹旬而簽題數千金,後客艘所簽又數千。

於是拓舊基,新局,匠極一時之選,石收兩省之良,經始至落成,周寒暑。

計工二萬九千四百有奇,料之費三之,力則集腋成裘,功乃積薪在後者也。

既竣,鐫諸石,書京師,予為記。

予方奉簡命粵西典試,皇華所指,履蒼梧。

揭曉之後,友謁予於桂林,以為請。予念戎為稻麥淵藪,粵關焉,所營建,為敦本,又親戚宗族,來戎者甚眾,敢視同秦越也。

奚不避不敏,之俾勒於珠江之後。

賜進士出身、候誥授奉直大夫、翰林院編修、戊申科廣西鄉試副主考、前內閣撰文中書舍人、充內廷三通館纂修官、武英殿分核、文津閣詳核官、加七級,順德溫汝適撰並書

乾隆五十三年 歲次戊申 仲冬 吉旦

(碑現存於龍圩區(蒼梧縣)龍圩鎮粵東會館二廳與三廳走廊,嵌於牆上。碑高166厘米,寬83厘米)

相關視頻

粵東會館傳瑰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