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名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粵劇名人 |
粵劇名人,漢族地方戲曲,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公元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紅線女、羅家寶、白雪仙、馬師曾等眾多的粵劇表演藝術家為粵劇做出了巨大貢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粵劇 [1]
戲曲 原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
源自 南戲
粵劇名人 紅線女、羅家寶、紅線女····
起源 公元1522年~1566年
紅線女
原名鄺健廉,花旦,1927年出生,開平水口鎮泮村人。
1938年師從舅母何芙蓮學戲,初起藝名小燕紅,後同班著名藝人靚少鳳對她講述了"紅線盜盒"的俠義故事,建議她改為紅線女,她高興地接受了這個藝名。
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淪陷後,隨馬師曾的太平劇團(抗戰劇團、勝利劇團)在廣東、廣西各地演出。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香港,演出於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地。1952年在香港組建真善美劇團,並與馬師曾、薛覺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劇。1955年返廣州,參加廣東粵劇團,先後在廣東粵劇團、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工作,曾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並曾當選為廣東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七、等屆全國人大代表。
紅線女從藝60多年來,演過近百個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形象。她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在繼承粵劇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借鑑京劇、崑劇、話劇、歌劇、電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創造。1955年回穗後,先後主演了《搜書院》、《關漢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鄉風雲》、《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許多劇目,她所塑造的翠蓮,朱簾秀、王昭君、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獨具特色的"紅派"表演藝術。她所創造的"紅腔",千錘百鍊,爐火純青,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羅家寶
粵劇表演藝術家。生於 1930 年,順德人,家父羅家樹是著名的掌板師傅,叔父羅家權是著名的粵劇演員,香港粵劇演藝名人羅家英是他的堂兄弟。羅家寶自幼生於戲劇世家,從小受到了粵劇的薰陶,對前輩藝人薛覺先、白玉堂、桂名揚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顧集取各家之長,並結合個人的聲音條件,創造了獨樹一幟好聽好唱的 " 蝦腔 " 。 " 蝦腔 " 聲色渾厚甜潤,尤其是中低音區域音質厚實,共鳴強烈,行腔不事雕飾但極具堂皇華采,高音區域雖然非其所長,但他能根據本身聲線特點,發展出一套跌宕有致 , " 亞蝦 " , " 蝦哥 " 、 " 蝦腔 " 之名便是由此而來。羅家寶的表演精湛洗鍊,儒雅溫文,風流倜儻。並被譽? " 小生王 " 。首本名劇《柳毅傳書》歷演不衰。
文革十年後,他從小生轉攻官生,飾演了《血濺烏紗》中的清官嚴天民、《袁崇煥》中的主帥袁崇煥、《夢斷香銷四十年》中的詩人陸游,在粵劇人物長廊里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深刻的藝術形象。 2002 年元旦的粵劇新年盛會上,羅家寶獲得了廣東省所授予的粵劇 " 突出成就獎 " 。叱咤了舞台整整一個甲子的羅家寶在 2002 年 11 月成功地舉辦了 " 從藝 60 年粵劇藝術系列活動 " ,包括巡迴演出、推出個人自傳錄、個人曲集、藝術展覽和藝術研討會。在社會上得到了很大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