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糧票布票(倪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糧票布票》中國當代作家倪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糧票布票

我的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張老伯,在一次閒聊中拿出他珍藏多年的一匝匝糧票布票,說是封存了幾十年很珍貴的票據,現在雖然已時過境遷成為一堆「廢紙」,但他仍繼續保存着,作為一種時代的記憶和紀念,他甚至說還會將其轉傳給下一代人收藏下去。

問起緣由,張老伯給我講述起一段有趣的故事。他說,糧票、布票的出現都是計劃經濟年代的產物,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留着清晰的時代烙印。今天我重見當年使用過的糧票和布票,回顧它伴隨人們走過的艱難歲月,還真津津樂道,蠻有趣味的。

1956年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年代,伴隨糧食在流通領域的定量供給和糧製品的供應需要,糧票便應運而生。當時的糧票分為全國糧票、軍用糧票、省級糧票、地方糧票和劃撥糧票等。我們所處的那個年代,大凡到外地出差和探親訪友都要備足糧票才敢出門。張老伯跟我說起他一件記憶猶新的事: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張老伯到深圳探親訪友,由於走得匆忙,來不及在單位寫證明到糧食局辦理相應的區域糧票兌換。動身時只帶300元,就乘坐水陸聯運過了瓊州海峽。汽車在廣湛公路上疾馳,到了午餐時間汽車開進一家飯店,司機叫乘客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然後下車去吃飯。他走到飯店售票處,從口袋裡掏出10元,收銀員問「你吃什麼?」老伯說要半斤大米飯,2元肉片炒青菜。收銀員懵了「要吃飯你有糧票嗎?」,接着又告訴他:「沒有糧票是吃不了飯的」。老伯幾次與收銀員苦苦哀求,最後還是不給賣飯票。不奈,老伯帶着飢餓只好到小店買餅乾充飢。傍晚時分,車到深圳老伯又到大街上找飯店吃飯,想不到街上的哪一家飯店,都需要糧票吃飯,這真是害苦了他一天的旅途。他先找地方住好,然後又出去買餅乾填飽空蕩蕩的肚子。

在深圳張老伯跟親戚家裡借了十二斤全國糧票,先回廣州小住兩天辦事,又從廣州乘車回海安,然後再乘船渡過瓊州海峽,最後踏上故鄉的土地。這次由於有了糧票隨身,一路上張老伯到哪裡都能頓頓飽餐。老伯擺着手說,那時有錢真的不管用,要有糧票才行。不然就會讓你餓肚子不人理你的,說完我和大伯都不由自主地笑起來。

張大伯回憶說,1985年,國務院批准將原有的票證供應物資逐年減少,直至1993年在改革開放了15年之後,這些糧票才全部取消停止使用。當時,「吃飯要交糧票,穿衣需要布票,買輛自行車得有工業券」,對時下相當一部分「80後」和尚未成熟的「90後」來說,這樣的生活無異於天方夜譚,但這決不是笑談!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包括他們的長輩在內的中國老百姓,真真切切地經歷了長達近40年的「票證」時代。

我看着張老伯一疊疊仍然保存得很完好的布票,還有大到糧、油、肉、布等票,小到香煙、肥皂……票,幾乎所有供應物品都得用票。糧票、肉票、布票、白糖票、香煙票、肥皂票,各式樣各樣、五花八門。它們都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你需要什麼就要什麼票,缺什麼就要補齊什麼票,什麼物資緊張就要有什麼票。張老伯說:「那時候人們不是沒錢就是沒票,有時有錢有票還要憑力氣大小擠着去搶購呢!」

記得我家在那個票證時代,媽媽為了讓孩子們穿得體面些,僅有的少量布票是舍不亂用的,家裡每年的幾尺布票確實滿足不了姐弟們使用。於是,母親就想了個辦法:將布票集中起來先買布匹給長子做衣服穿,第二年又集中布票留給老二用,第三年再給老三準備布票添置布料做衣服。如此循環雖然解決了孩子們的穿衣問題,可父母和姐姐還是穿着縫了再縫的一件件舊衣服。

說到糧票和布票以及一些其他的用票購買物資的現象,我為那個落後時代感到憂傷。後來我聽說我國是使用票證最早最多的國家,其範圍之廣、地域之寬、品種之多、時間之長、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父輩的人會告訴你,各種票證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誰家的吃喝、用品都離不開這些票子,沒有票證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因此,當時誰家都把這些票證當成「寶貝」一樣看待,有人甚至把這些無價票證都通通戲稱為「第二貨幣」。

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各種票證的取消極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在街上大大小小的超市里,琳琅滿目的商品讓人眼花繚亂。年輕的人也許會認為,大概在自己生下來以前,商店也就是這個樣子,他們根本沒有見過傍晚斜陽的糧店門前手持購糧本的長龍;沒有欣賞過凌晨寒風中肉菜市場替人排隊的磚頭和菜籃;更沒有聽說過鄰居父親,憑孩子出生證配發的供應嬰兒肉凌晨去排隊購買的情形……再也見不到,昔日家家戶戶年關月頭,都要數來點去的票證已經離我們遠去,物資憑票供應的年代已經成為我們的歷史

張老伯無限惆悵地翻動着他的糧票和布票說,收藏着這些方寸票證看似樸素無華,卻蘊藏着政治、經濟、歷史、文化、藝術的深廣內涵,它是那段艱苦歲月的濃縮本,凝結中國特色的生命芬芳,是難得的實物檔案資料。現在,市場日益豐富,物資已不再限量供應,國家也不再發行計劃票證,隨着歲月的流逝,票證也會不斷升值,各種票證的價值指日彌貴。是的,我倒覺得它是一支瀰漫着如煙歲月的牧歌,是一枚寫滿苦樂年華的名片。張老伯經歷了新中國票證從流通領域到收藏領域的全過程,他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發展歷程。

特殊時期給予了票證特殊的意義,它曾經在人們的心裡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如今,曾經叱咤一時的票證伴隨着悠遠過往的歲月,安靜地躺在箱櫃的底層內,向人們默默講述着過去的歷史。 [1]

作者簡介

倪平,(常用筆名萬音,發稿筆名霓虹、旖旎、李萍),男,漢族海南萬寧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