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糧食啊,糧食(馬克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糧食啊,糧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糧食啊,糧食》中國當代作家馬克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糧食啊,糧食

1.

農曆的六月,西海固的大地上一片燥熱,四野騰起的暑氣將人層層包裹,人就像是放在蒸籠里的包子,渾身流汗,黏糊糊的難以忍受。這正是麥收時節,是一年當中最為忙碌的季節。農民們揮着汗、拼着命在和時間賽跑、和烈日賽跑、和暴雨賽跑,龍口奪食。

張仁家要趕在中午天熱之前拉兩趟麥子。天還沒亮,女兒牽着牛,老黃牛掛着架子車,張仁掌車轅,妻子跟在後面,一家向南山的麥地進發。通往南山的「乏驢坡」上,浩浩蕩蕩的拉麥子隊伍擰成一股毛繩。

張仁家的麥地不在路邊,還隔着一檔子地。那檔子地是鄰居王武家的。他們兩家經常為一些雞毛算皮的事爭吵不休,梁子結得很深。王武為人很短。所以,儘管是收過麥子的「閒地」,王武也決不允許張仁家踩一個腳印。張仁只好帶領妻女把麥子繞道背到路邊,再裝車。麥捆子不大。張仁每次背十四個,妻子背十個,女兒背八個。

南山的路坡陡、路窄,需要兩個人同時用肩膀抬起車轅,讓車尾的「刮胎」(裝在車尾的車外胎,起增大摩擦的作用)死死地摳着地面,制動減速。儘管早上天氣不是很熱,但下到平處時,夫妻 二人早已大汗淋漓,腰酸腿軟了。

卸掉麥子,回到家裡,喝了一氣涼水,肚子裡面「咣當,咣當」的直響,如同喝飽水的驢馬一樣,再已經吃不下任何食物了。稍做休息他們又去拉第二趟。

這一趟背麥子的速度明顯的降了下來,尤其是女兒,背一回麥子就要坐下來喝水。背夠一車麥子時他們早已精疲力盡,接着撞車、緊繩。一車麥子總算裝起來了,張仁抬起車轅試了一下,感覺不太理想,車轅重了。女兒依然拉着牛走在後面。張仁夫婦用肩膀抬着車轅一步一步往下退。這一回,人的體力消耗較大,車轅重尾輕,剎車不得力,二人更加難以掌控。就在下到人稱「乏驢坡」的那段陡坡時,災難降臨了。張仁的腳下一滑,他雙腿一軟,眼前一黑就屈倒在車轅下,車轅連同一車麥子趁着慣性大山一樣壓了下來。妻子爬起來哭喊着抬車轅,哪能抬得動?她連爬帶滾的喊來鄰居,大夥抬起車轅,看見張仁的身體雙摺子疊着,如表演柔術的演員一般首腳並在一起,滿面塵土,口鼻流血,還沒來得及送醫院,在下山的路上就已經不行了。

張仁走了,把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和沉重的生活留給了妻子。

時光在流逝,生活在繼續。通往南山的「乏驢坡」上依然車輪滾滾,牛叫人喧……

2

夏季是一個非常忙碌的季節。夏糧收割結束,農民又要抽空把摞在場裡的麥摞拆開、打碾,以便秋季再種。

春天的西海固動輒就狂風大作,沙塵蔽日,可夏秋季節,用風揚場時,風卻少得出奇。揚場沒風,枉費人功。許多人就用自製的簡易風扇揚場。這種風扇就是把鐵皮裁成的葉片用螺釘固定在柴油機的動力輪盤上,利用柴油機的轉速扇風。這種裝置確實給農民帶來了方便,幫了不少忙,但因為設計簡陋沒任何防護裝置,也給一些家庭帶來了災難。老蘇就是在揚麥子時遭受不幸的。

那天,天氣晴朗燥熱,無一絲微風,樹葉一動不動。大的麥衣已經揚出來了只有少許的細麥衣和塵土還混雜在麥粒之中。正在「掠場」的蘇老漢腳下一滑,後退一步,一個趔趄靠在了飛轉的風扇上,只聽「啊」的一聲,老蘇倒在地上,左手臂被齊刷刷的斬斷,左半邊身體被絞成肉條,一綹一綹的。鮮血頓時在地下流成了小溪漂着麥粒如蚯蚓一般四處蠕動、遊走……

老蘇因為傷勢太重,流血過多不治身亡。蘇老漢已經七十歲了,都是黃土雍到脖子上的人了,在生命的列車即將到達終點時卻遭遇了這樣的不測,實在令人唏噓不已。有人說老蘇已經七十歲了,划不來再下苦刨挖光陰了。但八十老人門前站,一日不死還要吃飯。不刨挖實在是不行啊。

送埋體時,人們把一袋子血水浸泡過的紅碌碌的麥子倒入了墳坑。

啊,糧食!養活人的糧食,浸透了鮮血的糧食!

3

2012年,十年九旱的西海固雨水出奇得多,風調雨順。濕潤的土地上繁榮着莊稼,農民的心裡燃燒着希望。

「十一」放假,馬良要趁上小學的女兒幫忙多幹些農活。假期的最後一天,他讓女兒放羊,自己把西溝沿的幾畝糜子拉回來。糜子不多,但有一段「V」字形的路既窄又陡,非常難走,需要多拉幾回。

裝上最後一車時,已近黃昏,在那段「V」子形的路上,蹦蹦車跨過溝壑上坡時動力不足,換低速擋已經來不及了。失控的車子似一個兇猛的怪獸,快速向後退去,最終翻在了溝底。人被結結實實地砸在車下。當村民們七手八腳地把車抬起時,可憐的馬良連一句話都沒留下就走了,衣袋裡還揣着半截沒來得及吃的玉米棒子……

馬良才三十出頭,還很年輕,留下的四個女兒,最大的十歲,最小的不足兩歲。馬良的妻子也很年輕,埋葬丈夫那天哭得死去活來,肚子大得像扣着一口鐵鍋。

他們一家還盼着養兒子呢!

尾聲

上面講到的故事是真實的,悲慘的。為了不打擾浸泡在鮮血中的靈魂,也為了不給逝者親人那剛剛結痂的傷口上再撒把鹽,故將逝者的真名隱去,使用了化名。

我們生活的西海固十年九旱,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極為惡劣。這裡的農民卑微而頑強地活着,就像遍地忙碌的螞蟻,任何地方伸出的一隻腳都會讓他們斃命。為了生存,他們吃盡了苦頭,流盡了汗水,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血的悲劇過去發生過,現在仍然還在不時地上演。

但願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1]

作者簡介

馬克文, 男 ,寧夏西吉縣第二中學教師。

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