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精神決定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精神決定論(Psychical determinism) 認為人的行為變化除環境與生理因素外,是由某些心理因素決定性的。此心理因素為泛指個人的知覺、意識、潛意識、習慣與信仰等,在這些心理因素的影響下,面對問題時會不由自主的表現出某些行為,通常這些行為與處理問題的本身是無直接關係。對應的概念有物質決定論(Physical determinism)。 1 簡介 2 特點 3 精神決定的絕對性 4 精神決定的相對性 5 自覺能動性

簡介

精神能否起決定性作用?一種觀點認為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起決定性作用,只能起反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精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起決定性作用。精神決定論認為精神完全可以起決定作用。精神的決定性包括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兩方面,是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因果性、規律性和必然性。這種觀點人們一般稱之為辯論決定論,也叫物質決定論。物質決定論有以下特點:(1)事物的發展是由自身的原因決定的;(2)事物的發展是由物質因素所決定的;(3)事物都具有因果性、規律性和必然性。

特點

我們當前認為,凡是認為精神因素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且精神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規律性、必然性的觀點,統稱為精神決定論。精神決定論有以下特點:(1)承認事物的發展都是由自身的原因所決定的;(2)承認精神因素可以決定事物(精神)的發展;(3)承認精神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規律性和必然性。物質決定論認為事物的發展是由物質因素決定的,精神決定論認為事物的發展是由精神因素決定的,這二者看起來是自向矛盾的,實際上則是辯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統一於物質,即物質是世界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因,當發展到精神的產生的時,這時的物質決定就質變為精神決定了。精神作為事物發展的內因是在物質作為事物發展的內因的基礎上產生的。例如,人的形體的自組織性、能動性發展到精神的產生就質變為精神的自組織性和能動性。這時對人來說不是物質的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而是精神因素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精神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物質質變的結果。精神是物質,但物質不是精神,物質與精神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根據物質與精神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得出所謂精神決定論實質上就是物質決定論,也即辯證決定論。多年來,人們一直無法調和物質決定與精神決定之間的矛盾,無法把精神能動性與物質規律結合起來,認為精神決定論就是強調主觀意志,就是不尊重事實,不尊重規律。實際上,人們曲解了精神決定論的含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因果性、規律性和必然性。精神作為世間存在的一普通事物,這一規定並不排除精神,精神同樣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規律性和必然性;然而人們對精神的因果性、規律性和必然性的認識卻是模糊不清的。

「由於人的活動,就建立了因果性觀念,這個觀念是:一個運動是另一個運動的原因。」(1)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對因果性是如何產生的一段比較明確的論述。這段論述是說由於實踐活動產生了因果觀念,同時,人的因果觀念又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得到驗證。例如,如果我們用一面凹鏡把太陽光正好集中在焦點上,造成象普通火一樣的效果,那麼我們因此就證明了熱是從太陽來的。科學的發展告訴我們,無機物是有機物的原因,有機物是無機物的結果;而有機物又是生物運動和人類的原因,生物運動和人類又是有機物發展的結果。人們知道精神是從自然界發展而來的,自然界是精神產生的原因,精神是自然界運動發展的結果。然而這種關於精神產生的因果性論述卻過於籠統,它沒有明確指出精神是在何種運動形式基礎上產生的。我們認為精神是在形體的基礎上產生的,形體的生物學化學運動是產生精神運動的原因。當我們從形神相互依存的角度詳細闡述了精神產生的因果性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精神運動是在生物化學運動形式基礎上產生,精神的自組織性、能動性是肌體的生物自組織性、能動性質變的結果。精神的自組織性、能動性在邏輯上仍屬於物質的自組織性、能動性。

對於精神的規律性,經典作家早就有過深刻的論述:「辯證法被看作是一切運動的最普遍規律的科學。這就是說辯證法的規律無論對自然界和人類歷史的運動,或者對于思維的運動,都一定是同樣適用的。」(2)這就是說,精神的運動發展屬於自我運動發展,精神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物質世界的三大規律同樣可以用於揭示精神的運動和發展,精神運動仍屬於物質運動。通過對精神產生的因果性、規律性的分別論述,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精神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物質質變的結果。辯證法的規律同樣可以適用於精神的運動發展。就是說,無論精神的產生,還是精神的運動,都是物質的運動,都是物質世界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不斷運動的結果。精神的產生、精神的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向複雜的運動發展充分體現了世界運動發展的必然性。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在低級運動形式基礎上產生的,精神產生後必然向更高級的運動形式發展;否則,世界就會停止不前不再發展了。這就是精神的必然性。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精神決定論實質上也就是物質決定論。精神決定論承認精神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規律性和必然性。精神決定論包括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兩個方面,是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

精神決定的絕對性

所謂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又稱精神決定的無條件性。主要指: (1)精神作為人內部聯繫的質,是推動人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精神作為人的動力和內因,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它不隨時間、地點、環境等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2)精神在沒有外因的作用下,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通過神經系統去支配人的形體,從而使人的任何活動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這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3)人們認識事物的力量來源於精神的力量。正是由於精神的產生才使人具備了認為事物的能動性,精神作為人認識事物的原因是無條件的和絕對的。 (4)實踐能動性來源於精神能動性,精神能動性是實踐能動性的唯一源泉。

精神決定的相對性

所謂精神決定的相對性,又稱精神決定的有條件性,包括精神決定的內在有條件性和外在有條件性兩個方面: (1)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事物的過程中,只有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錯誤的認識是不能起決定性作用的。這叫精神決定的內在有條件性。 (2)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事物的過程中,精神雖然起主要的、決定的作用;但往往由於受時間、地點、環境的限制,精神無法起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叫精神決定的外在有條件性。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要認識某個事物,必需耗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認識這個事物。一旦耗費的時間超出了生命的界線,那麼這個人在他有生之年就不可能認識這個事物,他的主觀努力相對來說就無法起到絕對的決定作用。同樣當隨着地點、環境等條件的變化,人的主觀努力無法克服實際的困難,精神也就無法起到絕對的決定作用。如果人們對事物採取的認識方法是錯誤的,那麼無論人們耗費的多麼多的精力,都無法認識該事物,這時的精神也就無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只有把人的正確認識與外在有條件性結合起來才能起相對有條件的決定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精神決定的有條件性包括精神決定的內在有條件性和外在有條件性兩個方面,是內在有條件性和外在有條件性的辯證統一。 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互相滲透、互相包含的。這就是說:一方面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寓於精神決定的相對性之中,精神決定的相對性之中包含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另一方面,精神決定的絕對性之中有精神決定的相對性,精神決定的相對性是精神決定的絕對性的部分,精神決定的絕對性是通過精神決定的相對性表現出來的,無數個精神決定的相對性總和構成精神決定的絕對性。

對於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我們可通過婁永清同志在《哲學相對論》一文中對絕對和相對的闡述來理解。婁永清同志對絕對和相對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他不僅肯定了絕對和相對是互相滲透、互相包含的,同時明確指出絕對和相對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絕對和相對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有絕對必有相對,有相對必有絕對,即絕對和相對是絕對關聯的。(3)由此可見,精神決定的絕對性、相對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必有精神決定的相對性存在,有精神決定的相對性存在必有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存在。

總之,精神決定包括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兩方面,是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

自覺能動性

精神決定論的思想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來,人們對精神決定論的內涵還不甚了解。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精神決定論認為決定事物(人)發展的是精神因素而不是其它。這一理論的根本特點就是強調精神的能動性。人們常說的主觀(自覺)能動性實際上就是精神能動性。對此經典作家都曾論述過。

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的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4)人們在引用這段文字時,往往省去最後一句話,即「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實際上,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應從實踐方面去理解,從主觀能動性方面去理解,實踐的能動性也就是精神的能動性。所以列寧指出:「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 (5)對於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列寧着重指出:「英勇首創精神」,「往往起着決定的作用。」(6)事實證明,蘇聯人民的英勇創造精神,對扭轉蘇聯的危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 結合中國的實踐,毛澤東又進一步明確提出了要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觀點。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說:「思想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有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點。」(7)他說:「當着如同列寧所說的『沒有革命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時候』,革命的理論的創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8)又說:「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但力量在戰爭過程變化其原來的狀態。在這裡,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性的因素。客觀因素具備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是決定的了。」(9)毛澤東同志正是用他的自覺能動性理論指導了中國革命戰爭,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2]

有的同志認為毛澤東同志的自覺能動性理論,導致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精神萬能論」。在大躍進年代,人們曾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巧媳婦能為無米之炊」等主觀唯心主義觀點,並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思維與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大討論。以楊獻珍為代表的一派反對當時流行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認為思維與存在沒有同一性,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屬唯心主義命題。另一派認為思維與存在可以作唯心主義解釋,也可作唯物主義解釋。他們認為從唯物主義角度解釋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就是說人們可以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思維能夠真實地反映存在,與存在「同一」。實際上,無論文化大革命年代提出的「精神萬能論」口號,還是那場關於「思維與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爭論,都是由於人們沒能夠深刻認識什麼是精神決定相對性的內在有條件性以及它與精神決定的外在有條件性之間的辯證關係而造成的。

在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主觀努力往往起決定的作用。我們常說的「只有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人,才能達到科學的高峰」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人們的認識必須符合客觀規律,符合實際,而不是不顧事實想到什麼就認為什麼真理,這種思想的集中體現便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等「精神萬能論」觀點。我們知道,人類早就想象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有人為實現此夢想,曾把鳥的羽毛撥下插在自己身上,想飛上天,結果可想而知。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人要飛上天,只有利用空氣動力學原理,製造成飛機,才能在藍天中自由翱翔。由此可見,人若要想飛,只有尊重事實,尊重規律,充分利用規律,才能飛上藍天。同樣在田中撒下稻穀就想畝產萬斤,這是不可能的,這時的客觀事實是不可能符合人們的思維的。人們雖然對畝產萬斤下了決心——主觀努力了,但由於不符合客觀事實,不符合客觀規律,因而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不符合實際的思維是不可能符合客觀存在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思維與存在沒有同一性。這也是楊獻珍反對思維與存在有同一性的實質所在。由此可見,僅有主觀的努力,而沒有正確的認識,這時的精神是無法起決定性作用的。所以,毛澤東說:「一切根據和符合客觀事實的思維是正確的思維,一切根據於正確思想的做或行動。我們必須發揚這樣的思想和行動,必須發揚這種自覺能動性。」(10)可以看出,毛澤東同志是反對那種不結合實際、不尊重規律的胡思亂想的。

由此可見,文化大革命年代「精神萬能論」的盛行,表面上看由於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造成的,而實際上是由於人們沒有分清什麼是精神決定的內在有條件性,以及它與精神決定的外在有條件性之間的辯證關係而造成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認真把握好精神決定的內在有條件性和外在有條件性之間的辯證關係,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綜上所述,精神決定論認為精神完全可以起決定性作用,精神具有自身的因果性、規律性和必然性。精神決定包括精神決定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兩個方面,是精神決定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