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精神病學教科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精神病學教科書》,德國早期精神病學教科書。E.勃魯勒著。1923年被譯為英文。譯本刪去司法精神病學章。全書共14章,計624頁,插圖51幅。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分14章,第1—13章為總論。第14章討論了各種疾病的病因、臨床表現及診斷。第1章介紹了心理學及個別心理功能。認為沒有心理學就沒有精神病學,猶如沒有生理學就無病理學一樣,而內容均為弗氏精神動力學觀點。如將思維與聯想、脫離現實的思想、信仰、神話和詩歌內容、人格、自我、概念,觀念、暗示與智能、記憶、定向、情感、注意,均作為個別心理。在普通病理學中對思維及其聯想障礙突出了意念飄忽作為精神活動的總體,再闡述了各種精神障礙時的特徵,而將精神分裂症的聯想等同於夢境。在很多情感障礙前加以「病態的」定語,特別提到情感失禁、矛盾和無欲。將病態的暗示單列,又分陽性、陰性和自我暗示。分類總則中儘可能採納克雷丕林分類系統,先將器質性和症狀性分開,然後是精神分裂症、癲癇和躁鬱症。在「反應(境遇)的病態人格」項內有偏執狂、訴訟性精神病。最具特色的是作者以症狀作鑑別診斷,提示作者把精神病理學作為解釋疾病的基礎。按目前認識似過簡單,但就當時情況而言是有膽識的,而且有些觀點至今仍在運用。此外,對精神病、痴呆、障礙等詞的運用似較混亂。

書中列出14個病種,1—5為獲得性器質性大腦功能障礙,包括腦外傷、大腦疾患、梅毒、麻痹性痴呆及早老和老年性精神病,後者又包括了動脈硬化。中毒性精神病分急性和慢性,其中與酒有關的占6種,此外即嗎啡癖和可卡因癖。感染性精神病與目前的內容相似。症狀性精神病僅提及與甲狀腺功能有關的內容。精神分裂症一詞是作者首創,堅信這一病種在每一階段均可終止復原,症狀的大部可以消除,如果往前發展亦可導致特徵性痴呆。將症狀分為單純和複合兩大組。在基本症狀方面聯想障礙最有特徵性,包括邏輯概念的混亂和置換,結構的鬆懈等,「情感性痴呆」是最顯著的症狀,除淡漠外還包括情感的調節不良、過度敏感和倒錯等。精神分裂性矛盾代表精神內部兩種不成熟的並立內容,不能果斷決定去留,可出現于思維、意志和情感等領域。認為這是精神內部活力下降的產物。孤獨是外部各種矛盾投射在精神內部時,通過自我防衛功能保持內部平衡的一種手段。上述症狀即後人稱之為「4A」症狀。次要症狀如幻覺、妄想、行為怪異等是由基本症狀派生衍化而來。此外還着重提到意志的內在分裂是複合症狀的重要內容。在典型的劃分上提出偏執型緊張型青春型和單純型4型。還闡述了本病與其他精神病的聯合。反應性病態人格(境遇性精神病)包括偏執狂、頑固幻聽的被害妄想、訴訟性痴呆、感應性痴呆、囚徒的反應性精神障礙、原始的反應、反應性抑鬱和興奮、反應性衝動和個性的反應性改變。神經官能性症狀群,包括癔症性症狀群和癔症、神經衰弱症狀群,神經衰弱和假性神經衰弱、期待性(即焦慮)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意外性神經症。病態人格分神經質、性衝動的精神紊亂、異常的易激意、不穩情感、特殊的衝動、怪癖、幻想性慌言、素質倫理性精神紊亂(反社會行為、悖德的智能發育不全、白痴和痴愚……)和好鬥者。最後為智能發育不全。

作者簡介

E.勃魯勒(E.Bleuler,1857—1939),德國精神病學家。最早認識弗洛伊德精神動力學派在精神病學中具有重大價值,並應用精神分析法作為治療的手段。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精神病學教科書 相關視頻

精神病學001
精神病學00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