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精英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精英理論是中國的一個學術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通過對社會統治者和傑出人物的研究,說明社會的性質和統治關係的西方政治學、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精英」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法國,意指「精選出來的少數」或「優秀人物」。精英理論認為,社會的統治者是社會的少數,但他們在智力、性格、能力、財產等方面超過大多數被統治者,對社會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和作用,是社會的精英。其中極少數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團,掌握着重大決策權,他們的政治態度、言行,對政治發展方向和前景產生重要影響,決定着政治的性質。認為必須分析這些政治精英才能揭示政治的本質和規律。

精英理論發展沿革

精英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柏拉圖的"哲人政治"思想,以及中世紀意大利的N.馬基雅維利關於統治者的權力和統治技巧的研究。後來法國的C.-H.de聖西門、H.坦恩,德國的L.龔普洛維奇等也探討了誰統治社會、統治者的共性、如何維持統治、怎樣統治等問題,這對精英理論的產生和發展起過主要作用。到19世紀中期,精英理論才形成比較明確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並獲得理論性的地位。

精英理論的基本內容

精英理論有早期和當代之分。人們通常把19世紀末~20世紀50年代的精英理論稱為早期精英理論。這一時期有三位代表人物,他們是:

①意大利社會學家G.莫斯卡,其代表作為《統治階級》。他認為一切社會都存在着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社會文明隨精英的變動而改變。他着重研究了政治精英的本質與他們取得權力的方式, 以及在不同歷史環境中的變化。同時,探討了精英地位的維持和更替問題。

②意大利社會學家V.帕累托,其代表作為《思想與社會》。他完善了「精英流動理論」,認為精英的興衰和精英與非精英之間的流動是必然的,這種流動是保持社會平衡的基本因素,如果沒有正常的流動,就會造成政治不穩定,釀成革命形勢,導致精英的集體流動代替個人流動。

③瑞士籍德國社會學家R.米歇爾斯在《政黨論》中提出了「寡頭統治鐵律」,認為政黨和人類其他一切組織,都避免不了寡頭統治的傾向。早期精英理論專注於精英的政治統治,強調人的先天素質,着重于思辨性研究,尤其是只注重少數統治者的作用,忽視民主制度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具有反民主傾向,受到了許多批評。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着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興起,當代精英理論在美國發展起來。主要代表人物有政治學家H.D.拉斯韋爾,社會學家C.W.米爾斯,經濟學家J.熊彼特等。當代的精英理論的基本思想與早期精英理論雖然是一致的,但當代的研究者們既重視政治精英在社會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注意到其他社會精英甚至公民在社會關係中的存在和意義;強調人在後天實踐形成的專門技能,認為精英既可以產生於社會上層,也可能從下層產生,既可以產生於政治領域,也可以產生於其他社會領域;公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政治參與來表達利益,對統治者施加影響,迫使他們做出有利於大多數人的決策;精英一旦失去領導能力和大眾的信任,就有被代替的可能性。當代精英理論宣稱「價值中立」,注重多學科的實證研究,通過對西方政治、經濟、技術、軍事精英的出身、經歷、文化、社會背景、彼此關係、代表性、領導行為等方面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說明社會權力關係和民主政治的有效性。

精英理論的學術意義

精英理論試圖從社會精英、特別是政治領導人和傑出人物,着手揭示政治系統的實質和運行規律,開闢了政治學研究的新的途徑,形成了一些分析手段,在當代西方政治學研究中和對政治現象的分析中,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但一些學者批評這種理論過分誇大了統治者的個人作用和主觀條件,其思想實質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