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約翰•厄普代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約翰•厄普代克 John Updike,(1932年3月18日-2009年1月27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雷丁(Reading),父親是高中數學教師,母親琳達‧格雷斯‧霍耶(Linda Grace Hoyer)是一名作家,熱愛寫作,曾是《紐約客》的撰稿人。美國詩人、小說作家、劇作家、散文家和評論家於一身的當代文學大師。

曾兩度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被譽為「美國的巴爾扎克」。

厄普代克年少時,常常看到母親坐在打字機前敲敲打打。從小嗜讀推理小說,喜歡的作家有阿嘉莎·克莉絲蒂,後來在母親的鼓勵下嘗試寫作。

1950年,在哈佛大學攻讀英文系。

1953年,與牧師女兒瑪麗‧潘寧頓(Mary Pennington)結婚,並曾至英國牛津大學留學1年。

2009年1月27日,因肺癌去世,享年76歲。

自嘲「文藝陽光先生」

然後回來,在《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城中話題」(Talk of the Town)專欄作家,因為他有皮膚病,至少據他說,因為皮膚病不能在大城市待著,就回到一個小鎮上。長年定居麻州新英格蘭區(New England)。

厄普代克創作的著名「兔子四部曲」系列小說曾兩次獲得普利茲獎。

由於從6歲起就深受牛皮癬的困擾,厄普代克為此羞於見人,他曾說這種痼疾令他感到有一種異物在侵蝕身體,「把你從健康幸福的正常人群中分離出來。有這種殘疾,是很丟人的。這逼得我要比平時更冒險、更大膽」。厄普代克曾自嘲「文藝陽光先生」,不光是指自己的好脾氣,也指為了治療牛皮癬而不停地曬太陽。[1]

長年定居麻州新英格蘭區

他一生的生活基本上都不是在非常繁華、非常現代的大城市裡待著,所以大家看到的小說裡很多內容大部分是以小鎮為故事的背景,這塊對他的影響很大,所以他的小說大部分寫的也都是日常生活。

厄普代克寫的很多東西,尤其在短篇小說裡顯示的更為鮮明,他關注日常生活。

他的小說裡,有很多內容基本上都是家長里短、夫妻感情、婚姻、愛情,當然還有重要的就是偷情、性,所謂的宗教和藝術,也不是宏大敘事意義上的宗教和藝術,而是日常生活意義上的宗教和藝術。

他的小說量很大,厄普代克總共寫了二十三部長篇小說,還有各種文論,他的涉獵面很廣。

厄普代克評價中國作家,如莫言蘇童等幾人作品。當時那篇文章特別引人注目,大家終於發現有一位美國大作家開始評論中國作家的作品,不管厄普代克的評價是否到位,是否科學,但他關注中國文學這件事,本身說明他的閱讀量特別大,他的創作量、涉獵面特別廣。

寫作風格

厄普代克為作家和生活經驗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證明:一個作家最終依靠的是什麼? 記住厄普代克長年定居在新英格蘭區,他的生活相對簡單。如果生活,有那種跌宕起伏、驚濤駭浪、風雲際會的生活,對一個作家來講當然非常好。

但是厄普代克身上體現的是另一種作家和生活經驗之間的關係,他的小說我們看到一篇是寫日常生活,另一篇還是寫日常生活,寫的都是雞零狗碎、一地雞毛的事,而且小說裡故事性都不是特別的強。他靠的是對生活仔細觀察的能力。

1998年,諾貝爾獎得主葡萄牙作家喬賽·薩拉馬戈,他在小說《修道院紀事》題詞裡,前面引《箴言錄》裡的一句話:「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見,如果你能看見,就要看清楚。」

對厄普代克來說,他生活範圍很狹小,就是日常生活,一個普通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他就觀察生活,所以他把生活觀察得特別細緻,細緻到了繁複的程度,有人批評他說他是「照相機現實主義」,也有人批評他「小說過於細膩,過於瑣碎,節奏太慢。」 還有一種說法,說他小說里羅列的東西太多,整個事情發展得特別緩慢,勻速前進。

厄普代克小說裡是小碎步往前走,每走一步,他要把周圍寫得特別特別清楚,所謂勻速前進。而這種羅列、這種照相機現實主義,就像拉什迪和英國另外一位作家查蒂·史密斯,即是所謂「歇斯底里現實主義。

獲獎與榮譽

雖然與諾貝爾文學獎始終緣慳一面,但在美國本土卻是文學獎的常勝軍,曾經獲得兩次普立茲小說獎、兩次美國國家圖書小說獎、三次國家書評家小說獎以及美國藝術文學學院小說金質獎章等殊榮。

2008年,更受美國政府邀請擔任人文領域至高榮譽的傑佛遜講座。

1982年,《兔子富了》榮獲普利茲獎。

1991年,《兔子安息》榮獲普利茲獎、國家圖書獎

厄普代克可以說是一位創作能量極為豐沛、而又廣受讀者喜愛與批評界認可的多產作家。[2]

作品

回到美國旋即進入《紐約客》(New Yorker)擔任編輯,從此開始他長達五十餘年的創作生涯。在他於2009年因肺癌辭世之際,總共出版了二十四部小說、十五本短篇小說集、十冊詩集、九本散文評論集、一部回憶錄、五本童書以及一部劇本。

兔子四部曲

厄普代克的兔子不是他文字魔法表演的道具或配角,而是他表演的全部。這隻兔子雖然性情溫和,卻一點也不安分。他高大英俊,學生時代是名氣響亮的籃球好手,是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不令人意外的是,如此一位在榮光中走出校門的大人物,進入社會就變成了一個平凡的推銷員,擁有平凡的家庭和平凡的生活,與平常人一模一樣。

厄普代克用厚達一千五百多頁的兔子四部曲,塑造出一個中產階級小白領勞工的形象。藉由這樣一位住在美國小鎮、生活在庸俗中卻又不甘於平淡的小人物,厄普代克寫出的是一般美國民眾的共同經歷,反映出他們共同擁有的那種既悲哀又沮喪的平庸生活。[3]

《兔子四部曲》兩年前被《紐約時報書評》評為「過去25年中出版的最佳美國小說」之一,有人稱之為「美國斷代史」,有人稱之為「中產階級的靈魂寫照」,《泰晤士報》的安東尼•奎頓則稱:「該系列小說全面展示了厄普代克作為觀察者和描述者的卓越天賦。它們達到的是一種成為美國社會史和情感史的高度。」 [4]

(1960) 兔子,快跑  [5]

(1971) 兔子歸來。在後工業時代裡,美國社會的普通一員,被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在《兔子歸來》(Rabbit Redux)中稱之為「居中派」(man in the middle)。 [6]

(1981) 兔子富了

(1990) 兔子安息

(1995) Rabbit Angstrom: The Four Novels

(2001) 兔子回憶

貝克三部曲

(1970) Bech, a Book

(1982) Bech Is Back

(1998) Bech at Bay

(2001) The Complete Henry Bech

Buchanan books

(1974) Buchanan Dying (a play)

(1992) Memories of the Ford Administration (a novel)

東村

(1984) 東村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

(2008) 東村寡婦(The Widows of Eastwick)

其他小說

(1959) The Poorhouse Fair

(1963) The Centaur

(1965) Of the Farm

(1968) Couples

(1977) Marry Me

(1978) The Coup

(1994) Brazil

(1996)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1997) Toward the End of Time

(2000) Gertrude and Claudius

(2002) Seek My Face

(2004) Villages

(2006) Terrorist

紅字三部曲

(1975) A Month of Sundays

(1986) Roger's Version

(1988) S.

短篇小說集

(1959) The Same Door

(1962) Pigeon Feathers

(1964) Olinger Stories (a selection)

(1966) The Music School

(1972) Museums And Women

(1979) Problems

(1979) Too Far To Go (the Maples stories)

(1987) Trust Me

(1994) The Afterlife

(2000) 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of the Century (editor)

(2001) Licks of Love

(2003) The Early Stories: 1953–1975

(2009) My Father's Tears and Other Stories

詩集

(1958) The Carpentered Hen《木匠母雞和其他馴獸》

(1959) 《貧民院義賣會》

(1963) Telephone Poles

(1969) Midpoint

(1969) Dance of the Solids

(1974) Cunts: Upon Receiving The Swingers Life Club Membership Solicitation (limited edition)

(1977) Tossing and Turning

(1985) Facing Nature

(1993) Collected Poems 1953–1993

(2001) Americana: and Other Poems

(2009) Endpoint and Other Poems

評論集

(1965) Assorted Prose

(1975) Picked-Up Pieces

(1983) Hugging The Shore

(1989) Self-Consciousness: Memoirs

(1989) Just Looking

(1991) Odd Jobs

(1996) Golf Dreams: Writings on Golf

(1999) More Matter

(2005) Still Looking: Essays on American Art

(2007) Due Considerations: Essays and Criticism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