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素三彩黃地褐綠雙龍紋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素三彩黃地褐綠雙龍紋盤
圖片來自典藏台灣

素三彩黃地褐綠雙龍紋盤,以素三彩燒製陶瓷器,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年代

康熙(西元1662-1722年)

型制

盛裝器,高7.2公分,口徑40.5公分,底徑26公分。

此器平底,盤內測底部的外緣及盤底部的圈足外各有兩圈刻痕,全器以黃釉為地,繪以綠、褐、白三彩,盤面中心與盤的外壁分別為綠、褐雙龍搶奪白色龍珠,其周圍繪以雲紋以及火焰紋,內壁用芙蓉牡丹芍藥等四季折枝花卉作為裝飾。以折沿作為分界,內側有綠、褐雙龍,周圍繪有焰狀的雲以和白色龍珠,而外側則是雲以及鶴。盤中央以楷書書寫「大清康熙年製」六字[1]

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茄紫三色而燒成。始於正德年間康熙時繼續燒制。陶瓷界還有另外一種"素三彩瓷"的定義,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於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

"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素三彩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數,無特定含意。之後,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

古人云:"黑白等地而繪綠黃紫三色花者謂之素三彩,以黑地為最貴,亦有淺黃、淺綠等地而花則黃綠較深者。亦有間露白地者,茄紫為地殆稍罕見,有則花僅綠黃二色耳,殆合地統計為三色也。綠套綠、黃套黃,於淺深中分先後,故有實四五彩而亦稱素三彩者。西人嗜此聲價極高,一瓶

素三彩之值輒及萬金,以怪獸最為奇特,人物次之,若花鳥價亦不貲也。" 滿清康熙一朝之素三彩器極富盛名,對於成化、正德之三彩和嘉靖萬曆色地重疊工藝多有繼承,但又發明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線,繪以圖畫,塗以釉彩,其工藝標新立異,品種豐富多樣,質樸雅潔,黃色地、紫色地、米色地、虎皮釉等反覆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黃地紫綠龍紋碗,承繼萬曆所創之官品,延燒至今,以康熙制器最為精緻,白地素三彩牡丹暗龍碗與白地素三彩三多紋暗龍大盤皆創自康熙時期,其造型莊重,胎細全潔,外壁刻龍施彩,色彩艷麗,層次分明,工藝甚為講究,乃康熙素三彩器之精品。墨地素三彩天圓地方瓶當屬素三彩之佼佼者,型制中包含古人對天地理論之領悟,且製造時先塗綠釉,再施墨彩,即為墨地,再以深紫之筆白描花卉鳥獸、荷蓮等圖,填繪黃綠紫白各色,方式一器,工藝繁縟之極,故後世殊不敢仿。民國時期,墨地素三彩器多為歐美諸國所奪,令國人所憾。

素三彩器在康雍之前較多,以後各朝少有燒造,清末民國多有仿製,終無法與真品相媲美。[2]

製作方式

先在瓷胎上刻劃紋飾,高溫下燒成素胎,再將素胎澆上地釉,刮去花紋中的地釉並上彩釉,接著第二次入窯,以低溫進行燒製。

參考文獻

  1. 清 康熙 素三彩黃地褐綠雙龍紋盤. 典藏臺灣.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2017-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6) (Chinese (Taiwan)). 
  2. 唐三彩的發展之素三彩,每日頭條,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