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素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素問(中醫古籍)

黃帝內經素問[1]簡稱《素問》,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原來9卷,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24卷,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冊》等20多種古代醫籍,突出闡發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了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從而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基本信息

書名:素問

又名:《黃帝內經素問》

作者:相傳為黃帝

出版時間: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簡介

《黃帝內經·素問》 ,簡稱《素問》,(英文意譯《noinclude》),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素問》與《靈樞》同為《黃帝內經》之組成部分。《黃帝內經》是中醫現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醫學著作,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和奠基之作。

「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於岐伯也。」岐伯等人是上古醫學家。《素問》是以黃帝與上古醫學家問答的形式撰寫的綜合性醫學文獻。《素問》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但是至少初步形成於黃帝時代。它成書於西漢中晚期(公元前91年至前32年)期間。

《素問》原為9卷,但其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代王冰訂補,改編為24卷,計81篇,定名為《黃帝內經素問》。其後,又經宋代林億校正,孫兆改誤,稱《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素問》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了《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冊》等20多種上古醫籍的部分學術。

《素問》作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幾千年來在中醫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這是後世所有醫書所不能取代的。它是中醫的源頭,是所有學醫者都不能繞過去的一座橋,是通向中醫的成功之路。歷代名醫,未有不遵《內經》經旨,不精研《內經》者。張仲景寫《傷寒卒病論》就曾撰用《素問》;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張潔古等人無不熟背,信手拈來;徐靈胎之《宗傳》篇,認為此書「明受病之源,及治病之法,千變萬化,無能出其範圍」;王孟英著《溫熱經緯》,集其中熱病文與後世論溫熱病條文於一身,乃能集溫熱病之大成。凡所有中醫名著,未有不本於《內經》而著書者。

《素問》是中醫界公認的中醫源頭,凡學醫必有傳授,有的傳授自師傅,有的自學成才,凡自學成一代名家者,無不精通《內經》。《內經》學術源自黃帝與其為臣醫者,如歧伯,雷公等人,故名《黃帝內經》。因其學術之價值之高,無可替代,學醫者若不學之,醫術決難提高,故入中醫之門者,皆為岐黃之門徒。故不學《內經》,不為中醫。何謂中醫,此之謂也。

《內經》開中醫解剖之先河,後人不知,以為中醫無解剖,故有解剖始自王清任《醫林改錯》之說。實際上,黃帝醫學(即內經之學術)非常樸素,就是簡單的診斷加實證:診斷,解剖;再診斷,再解剖,然後記錄實驗數據,所以後來診得相同結果時,就能夠百發百中。後人不知,以為黃帝醫學太過高深,實際上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其中不乏一些所謂名家。

要學中醫,必背《素問》。《素問》集常見疾病於一書,臨證必本於《內經》,此時則可信手拈來,萬不可不遵經旨而亂來。《內經》即先秦以前醫家之經驗,後人不讀,以為《內經》光講陰陽五行,空洞哲學,實際上此書全篇皆是臨床經驗,實為中醫最翔實的臨床實驗數據。後世若能有此一半嚴謹態度,則中醫可興矣!

「讀經典,做臨床」,名老中醫眾家齊言之,望後學者,勿蹈前人毀經滅道之途,悉心鑽研《素問》等經典,勤於臨床,則名家可望,而中醫可興矣!

目錄

全元起篇

  • 卷一,平人氣象論第一,決死生篇第二,髒氣法時論第三,宣明五氣篇第四,經合論第五,調經論第六,四時刺逆從論第七,凡七篇。
  • 卷二,移精變氣論第八,玉版論要篇第九,診要經終論第十,八正神明論第十一,真邪論第十二,標本病傳論第十三,皮部論第十四,氣穴論第十五,氣府論第十六,骨空論第十七,繆刺論第十八,凡十一篇。
  • 卷三,陰陽離合論第十九,十二髒相使篇第二十,六節藏象論第二十一,陽明脈解篇第二十二,五臟舉痛第二十三,長刺節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 卷四,生氣通天論第二十五,全匱真言論第二十六,陰陽別論第二十七,經脈別論第二十八,通評虛實論第二十九,太陰陽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調論第三十一,痿論第三十二,凡八篇。
  • 卷五,五臟別論第三十三,湯液醪醴論第三十四,熱論第三十五,刺熱篇第三十六,評熱病論第三十七,瘧論第三十八,腹中論第三十九,厥論第四十,病能論第四十一,奇病論第四十二,凡十篇。
  • 卷六,脈要精微論第四十三,玉機真藏論第四十四,刺瘧篇第四十五,刺腰痛篇第四十六,刺齊論第四十七,刺禁論第四十八,刺志論第四十九,針解篇第五十,四時刺逆從論第五十一,凡八篇。
  • 卷七,闕。
  • 卷八,痹論第五十二,水熱穴論第五十三,從容別白黑第五十四,論過失第五十五,方論得失明著第五十六,陰陽類論第五十七,四時病類論第五十八,方盛衰論第五十九,方論解第六十,凡九篇。
  • 卷九,上古天真論第六十一,四氣調神大論第六十二,陰陽應象大論第六十三,五臟生成篇第六十四,異法方宜論第六十五,咳論第六十六,風論第六十七,厥論第六十八,大奇論第六十九,脈解篇第七十,凡十篇。

以上九卷,合七十篇也。

唐·王冰篇

攝生,陰陽,臟腑,治法,脈法,病機,病證,刺法,精氣血,運氣,四診合參

  • 卷一,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 卷二,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離合論篇第六,陰陽別論篇第七。
  • 卷三,靈蘭秘典論篇第八,六節藏象論篇第九,五藏生成篇第十,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 卷四,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玉版論要篇第十五,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 卷五,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 卷六,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 卷七,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 卷八,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 卷九,熱論篇第三十一,刺熱篇第三十二,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 卷十,瘧論篇第三十五,刺瘧篇第三十六,氣厥論篇第三十七,咳論篇第三十八。
  • 卷十一,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腹中論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卷十二,風論篇第四十二,痹論篇第四十三,痿論篇第四十四,厥論篇第四十五。
  • 卷十三,病能論篇第四十六,奇病論篇第四十七,大奇論篇第四十八,脈解篇第四十九。
  • 卷十四,刺要論篇第五十,刺齊論篇第五十一,刺禁論篇第五十二,刺志論篇第五十三,針解篇第五十四,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 卷十五,皮部論篇第五十六,經絡論篇第五十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 卷十六,骨空論篇第六十,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 卷十七,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 卷十八,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 卷十九,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 卷二十,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 卷二十一,六元正經大論篇第七十一,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遺篇),本病論篇第七十三(遺篇)。
  • 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 卷二十三,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 卷二十四,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論篇第八十,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相關視頻

黃帝內經《素問》1 上傳於 2009-10-0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