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索菲婭·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麗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索菲婭·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麗娜
索菲婭·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麗娜1.jpg
原文名 Софи́я Асгатовна Губайду́лина
София Әсгать кызы Гобәйдуллина
Sofia Äsğät qızı Ğöbäydullina
出生 1931年10月24日
國籍 蘇聯、俄羅斯

索菲婭·阿斯戈托芙娜·古拜杜麗娜(俄語:Софи́я Асгатовна Губайду́линаСофия Әсгать кызы ГобәйдуллинаSofia Äsğät qızı Ğöbäydullina}},1931年10月24日),韃靼血統的蘇聯-俄羅斯作曲家

基本情況

古拜杜麗娜生於蘇聯韃靼自治共和國奇斯托波爾市,父為韃靼族,母為斯拉夫人。年少時在喀山學習音樂,後曾從舍巴林學習,並得到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鼓勵[1]。一直對各種現代派音樂創作技巧有着濃厚興趣,有不少人把她與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愛迪生·傑尼索夫並稱為蘇聯先鋒派音樂三巨頭。後來致力於對蘇聯以及其他地區的民族樂器的研究。創作過很多需要使用民族樂器的作品。她於1992年起定居於德國

古拜杜麗娜的國際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小提琴家基東·克雷默等人的推廣,現在她已經被認為是當代古典音樂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她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是提獻給由小提琴家安娜-蘇菲·穆特首演並錄音。

代表作小提琴與樂隊《奉獻》,大提琴、巴揚手風琴和弦樂隊《七言》,交響曲《聲音...寂靜...》,至少四首弦樂四重奏。

人物履歷

索非亞·古拜杜麗娜(Sofia Gubaidulina),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女作曲家。1931年10月24日生於韃靼自治共和國奇斯托波爾,在喀山長大。她五歲開始學習鋼琴,並且很早就開始作曲。17歲進入喀山音樂學院,1954年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米亞斯科夫斯基學生尼古拉·佩科Nicolai Peiko)與瓦薩利昂·謝巴林Vissarion Shebalin)。

古拜杜麗娜的父親是韃靼人,而母親是斯拉夫人,她在音樂學校的導師是猶太人,而她在精神上的影響則更多來自於德國。因此,她認為自己是四個血統的混合體。古拜杜里娜探究所有西方前沿音樂技術的願望在俄國是被禁止的,而她對宗教,神秘體驗以及她的祖國的古老傳統都非常感興趣,並且在其中找到了一種與西方的體驗完全不同的屬於她自己的聲音。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肖斯塔科維奇給她的忠告:「不要害怕做你自己,我希望你能夠繼續你自己所謂不正確的道路。」她以此作為座右銘。

對於她的音樂養成,在一段訪問中古拜杜里娜提到,「在音樂院的時候我受到Shostakovich與─從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意義上─Webern影響很大。雖然你可能在我的音樂中看不出他們影響的痕跡,……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其實是如何做自己。……但是終究還是巴哈(對我的影響最大),我不斷地從他音樂中學習,而且未來也還要從他身上學習。」

她創作了相當數量的電影音樂,並嘗試即興創作。她時常採用俄羅斯高加索和中亞不同尋常的民間樂器進行創作,比如巴楊Bayan,一種類似手風琴的樂器),而其作品的音響效果卻與手風琴有很大不同。她不拘泥於技法,只要認為需要,她就會應用。

肖斯塔科維奇逝世以後,古拜杜麗娜與什尼特基Schnittke_1998年),傑尼索夫(Denisov_1996)同被認為是蘇聯先鋒音樂的帶頭人。1975年,她的樂隊作品《階梯》(Strfen)獲羅馬國際作曲比賽一等獎。同年,與同班同學阿基奧莫夫Vyacheslav Artyomov)和蘇斯林Viktor Suslin)共同建立阿斯特雷亞小組Astreya Ensemble),他們發掘使用一些並不鮮為人知的俄羅斯、中亞、東亞的民間儀式中所採用的樂器進行即興演奏,由此發現了大量新聲源和創作靈感,這對她的作品創作給予積極影響。

Gubaidulina的音樂雖然自從1979年首次出現在巴黎蓬巴杜中心以「巴黎.莫斯科」為主題的音樂節後,就慢慢受到西方矚目,但因為音樂風格與蘇共理念不合,她西方旅行的申請一直被當局拒絕。經多次邀約申請,一直要等到1984年,當吉頓·克萊莫(Gidon Kremer)在Helsinki演出她的小提琴協奏曲Offertorium時,她才首次出現在西方世界。而後1986年在Kremer主持的Lockenhaus音樂節再度順利前往這個位於奧地利與匈牙利邊境的小鎮。

蘇聯解體後,Gubaidulina轉而定居德國漢堡郊區至今。因為身為女性,她已經是今日大家談到女性作曲家時必然會提到的名字。或許有人會認為女性音樂家之所以出名,就只是因為她們是女性(當然作曲家是其中最稀有的)。這樣的說法自然有一部份是事實,但若仔細觀察當今樂壇,我們便會發現若把其中女性代換成德國或歐洲,這句話經常也是可以成立的,尤其是在二次戰後有嚴重指揮家、演奏家、作曲家斷層的德國。無論如何,當我們回歸到音樂本質時,豐富而吸引人的心靈自然就會顯現出來,而Gubaidulina自然是當今其中最迷人的之一。

古拜杜麗娜是20世紀享譽世界的三位俄羅斯作曲家(古拜杜麗娜、施尼特凱傑尼索夫)中唯一一位目前還健在的女作曲家,她的創作極其豐富,包括24首交響樂隊作品、13首為室內樂隊小型樂隊的作品、9首為人聲和交響樂隊而創作的作品、11首獨奏作品(為巴揚手風琴、管風琴、鋼琴、長笛、大提琴和吉他等)、60首室內樂作品、3首管風琴作品、多部電影音樂等。這些作品中有很多被稱為當代最偉大的作品,她本人也在國際音樂界具有極,高的威望和不可取代的位置。

2005年金秋時節,正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院慶55周年之際,古拜杜麗娜首次對中央音樂學院進行為期三天的學術訪問,其間包括古柏杜麗娜介紹自己的作品及創作歷程、作曲大師班點評學生作品、舉行古柏杜麗娜作品音樂會、跨越時空的親密對話——古柏杜麗娜與中國作曲家會面等多項活動內容。此前,古拜杜麗娜沒有來過中國,但是她對中國並不陌生,她對中國的文化、歷史早有研究。另外,早在50年前,在莫斯科讀書期間,她就與中央音樂學院的吳祖強杜鳴心教授是同學(吳祖強教授和施尼特凱是同班同學,都比她高一屆杜鳴心教授與她是同班同學)。

獲獎與影響

自1992年來,古拜杜麗娜移居到德國漢堡的近郊生活,她不僅成為重要學術機構的成員:如柏林藝術大學的,漢堡藝術大學瑞典斯德格爾摩皇家音樂學院;還與1999年在德國獲得了獎勵藝術家「Pourl le Merite」 勳章。為表彰她在現代音樂方面上所做出的貢獻,古拜杜麗娜在國際上先後獲得了眾多的獎項:1974年獲羅馬國際作品比賽大獎;1987年摩納哥獎;小提琴協奏曲「Offertorium「和交響樂隊作品」Stimmen...verstummen...」 兩次獲得「Koussevitzky International Record Award「錄音獎(1989年1994年);Premio Franco Abbiato獎(1991年),同年獲得海德堡藝術家獎;俄羅斯國家獎(1992年) ;德國布朗史威克市政府Spohr-Preis獎(1995年) ;Pinneberg文化獎(1997) ;被譽為藝術界諾貝爾獎之稱的由日本天皇頒發給現代藝術家的大獎the Japanese Praemium Imperiale(日本東京,1998年) ;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基金會金質榮譽獎章(2000年);德國魏瑪市政府頒發的歌德勳章(2001年);德國總統頒發的德意志聯邦大十字勳章(2002);2003年作為在世的最著名的作曲家獲法國堪城(CANNES)古典音樂獎。

古拜杜麗娜的取得成就同她所接受俄羅斯的文化和她的韃靼民族血統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但是她最終沒有成為一位自浪漫派時期命名而來的民族作曲家,而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曲家。她不僅掌握了所有作曲技法,對歐美現代派藝術也融匯貫通,連同東方的哲學思想也進入到她的音樂之中,她的作品意境幾乎達到完美的境地,在她的音樂中有着一種超越音樂本身的內在涵義。好似在音符的下面或樂句之間出現了詩人的辭句,或是在宗教儀式上祈禱,或是一種其它的某種樂器發出的聲音。在她的作品總譜中可以看到某些具有神秘色彩的隱喻和宗教的象徵。她對文學也有着濃厚的興趣,她還為古埃及和古波斯詩歌及20世紀的抒情詩譜曲。

參考文獻

  1. "Sofia Gubaidulina: Johnnespassion". theomniscientmussel.com. Retrieved on 06 September, 2008.

參見

鏈接

  • {{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獲得者|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