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嘯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嘯鶇

紫嘯鶇[1](學名:Myophonus caeruleus)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藍紫色,各羽先端具亮紫色的滴狀斑,嘴、腳為黑色。此鳥遠觀呈黑色,近看為紫色,棲息於多石的山間溪流的岩石上,往往成對活動,常在灌木叢中互相追逐,邊飛邊鳴,聲音洪亮短促猶如鋼琴聲。在地面上或淺水間覓食,以昆蟲和小蟹為食,兼吃漿果及其他植物。繁殖於4-6月,巢築在岩隙間、樹叉或山上廟宇的橫樑上。巢呈杯狀,以苔蘚、鬚根、殘葉等構成。每窩產4枚卵,純綠色,或黃綠色,具深淺不一的紅色細斑。分布於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至東南亞、南達爪哇以及中國。

體態特徵

紫嘯鶇體大的近黑色嘯鶇。通體藍黑色,僅翼覆羽具少量的淺色點斑。翼及尾沾紫色閃輝,頭及頸部的羽尖具閃光小羽片。諸亞種於細部上有異。指名亞種嘴黑色;temminckii及eugenei嘴黃色;temminckii中覆羽羽尖白色。虹膜-褐色;嘴-黃色或黑色;腳-黑色[2]

生活習性

雲南高黎貢山上的紫嘯鶇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紫嘯鶇 貴婦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紫嘯鶇洗澡梳毛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遷徙:紫嘯鶇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為留鳥,長江以北地區為夏候鳥。每年4月遷往北方繁殖地繁殖,9-10月遷到南方繁殖地越冬。

習性:單獨或成對活動。地棲性,常在溪邊岩石或亂石叢間跳來跳去或飛上飛下,有時也進到村寨附近的園圃或地邊灌叢中活動,性活潑而機警。在地面活動時主要是跳躍前進,停息時常將尾羽散開並上下擺動,有時還左右擺動。在地上和水邊淺水處覓食。善鳴叫,繁殖期中雄鳥鳴囀非常動聽。繁殖期間鳴聲清脆高亢、多變而富有音韻,其聲頗似哨聲,甚為動聽。告警時發出尖厲高音eer-ee-ee,似燕尾,受驚時慌忙逃至覆蓋下並發出尖厲的警叫聲。

食性:地面取食,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所吃的食物有金龜甲、金花甲、象甲、步行蟲、田鱉、直翅目蝗蟲、半翅目蝽象和雙翅目蠅蛆等昆蟲。也吃蜂、蚌和小蟹等其他動物,偶爾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3]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38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溪流沿岸,尤以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多岩的山澗溪流沿岸較常見。

歷史起源

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4]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於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越南。旅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中國分布:分布於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等地,從河北北部、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往南一直到東南沿海廣東、香港、廣西、福建,西達貴州、四川、雲南和西藏南部。

西藏亞種(temminckii)為留鳥於西藏南部及東南部;西南亞種(eugenei)為中國西南部留鳥;指名亞種(caeruleus)為中國北方東部、華中、華東、華南及東南的留鳥[5]

繁殖方式

紫嘯鶇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從山腳到海拔3800米的山澗溪流岸邊。巢多置於溪邊岩壁突出的岩石上或岩縫間,也在瀑布後面岩洞中和樹根間的洞穴中營巢,巢旁多有草叢或灌叢隱蔽,有時也營巢於廟宇上或樹杈上。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葦莖、泥、枯草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鬚根等柔軟物質,營巢由雌雄鳥共同承擔。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為紅色或淡綠色,被有紅色、暗色或淡色斑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 (1983) 於6月16日西藏找得的一窩5枚卵,為灰天藍色,鈍端被有大小不等的紫色斑點,也有報告卵純淡綠色、無斑,或為黃綠色或淡褐色而具暗淡不一的細小斑點。卵的大小為31-37mm×20.5-27mm。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6]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頻

紫嘯鶇--白雲山

參考資料

  1. 紫嘯鶇,優文網,2014-06-05
  2. 紫嘯鶇形態是怎樣的?,新浪網,2018-03-19
  3. 紫嘯鶇的生活習性,優文網,2014-06-05
  4. 紫嘯鶇的歷史起源,123寵物網,2016-08-02
  5. 紫嘯鶇的分布範圍,123寵物網,2016-08-02
  6. 紫嘯鶇的繁殖方式,中國科學技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