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薇白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紫薇白粉病

紫薇白粉病
原圖鏈接

紫薇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廣泛,紫薇是它的一個重要侵害對象。紫薇白粉病在我國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都會發生,發病後常使紫薇葉片枯黃、脫落,直接影響樹勢和觀賞效果。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紫薇白粉病

病原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紫薇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

分布與危害

白粉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寄主十分廣泛,紫薇是它的一個重要侵害對象。紫薇白粉病在我國栽有紫薇的省市普遍都會發生,發病後常使紫薇葉片枯黃、脫落,直接影響樹勢和觀賞效果。

多圖

症狀

白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並且嫩葉比老葉容易被侵染;該病也危害枝條、嫩梢、花芽及花蕾。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白色小粉斑,擴大後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褪色斑塊,上面覆蓋一層白色粉狀霉層,後期白粉狀霉層會變為灰色。花受侵染後,表面被覆白粉層,花穗畸形,失去觀賞價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會變得矮小,嫩葉扭曲、畸形、枯萎,葉片不開展、變小,枝條畸形等,嚴重時整個植株都會死亡。[1]

危害

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白色小粉斑,擴大後呈圓形或不規則形褪色斑塊,上面覆蓋一層白色粉狀霉層,後期白粉狀霉層會變為灰色。花受侵染後,表面被覆白粉層,花穗畸形,失去觀賞價值。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會變得矮小,嫩葉扭曲、畸形、枯萎,葉片不開展、變小,枝條畸形等,嚴重時整個植株都會死亡。[2]

發病規律

紫薇白粉病的病原菌是南方小鈎絲殼菌,屬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小鈎絲殼屬。病原菌以菌絲體在病芽或以閉囊殼在病落葉上越冬,粉孢子由氣流傳播;生長季節有多次再侵染。粉孢子萌發最適宜的溫度為19~25℃,溫度範圍為5~30℃,空氣相對濕度為100%、自由水更有利於粉孢子萌發。粉孢子的萌發力可以持續15天左右,侵染力維持13天,紫薇發生白粉病後,其光合作用強度降低54.04%,病葉組織蒸騰強度增加,從而加速葉片的衰老、死亡。紫薇白粉病主要發生在春、秋季,秋季發病為害最為嚴重。[3]

防治方法

在種植上設置隔離帶

紫薇白粉病的初侵染來源于越冬閉囊殼所釋放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紫薇白粉病多發生在雙子葉植物上,在種植紫薇時有層次的種植針葉樹,起阻礙病害發生蔓延的作用;另外,一旦發現紫薇白粉病的為害,即要對感病區域做認真的清理,將感病枝修剪掉,並轉移他處銷毀。

及時設防,殺菌剪枝

紫薇白粉病最明顯的症狀是在葉面或葉背及嫩枝表面被白粉所蓋,綠葉不綠,早期僅白粉狀成面層;中期,白粉層上產生黃白色,漸變為黃褐色;後期,白粉層上產生黃白色斑塊,夾有黑色小點,嚴重時枝、葉捲曲枯死,似燒焦狀。紫薇白粉病是由於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的真菌引起,白粉菌及專性寄主菌,多數生於紫薇表面,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株休眠芽內越冬,翌春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新葉和新梢,故在紫薇花後種熟之季,及時修剪,通風透光,另噴施1至3度石硫合劑,控制越冬菌源,做好紫薇花前預防。

掌握髮病規律,對症下藥紫薇白粉病多於4月開始發生,10月以後,病害擴展趨於停滯,該病是一種多病程病害,分生孢子可以在一年中侵染多次。對紫薇而言,多雨和乾旱對寄主的抗病性都起到削弱的作用。潮濕多雨紫薇徒長鬱閉,光照不足,體內碳氮比下降,導致抗病性降低,紫薇葉細胞膨壓過低,易於感病。另外,紫薇白粉病的病原菌不僅可由氣孔進入寄生,而且可以由紫薇體表的角質層直接侵入,紫薇的葉、芽、枝、莖均易感病。

在紫薇萌動和抽梢期內就須加強防治,噴灑20%三唑酮(粉銹寧)15%可濕性粉劑,1袋100g,2畝用1袋。但當紫薇進入花芽分化期後使用三唑酮效果不明顯,經試驗,採用50%超微可濕性粉劑退菌特較好。每袋350g,按1200至1500倍液配比,需水420kg。噴藥時先葉後枝幹,最好410天左右為一個循環,連續噴三遍,即可防止紫薇白粉菌在當年再發生。[4]

相關視頻

白粉病真要命

紫薇白粉病如何防治?早期有哪些跡象?老楊教你如何科學防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