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繁榮與停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細緻、全面地介紹了日本經濟從二戰後至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發展與轉型歷程,特別是通過高速增長實現起飛和趕超,應對經濟崛起之後的貿易衝突、增速下降和人口老齡化,泡沫經濟的產生、破滅與「失去的20年」,以及之後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這有助於了解日本從貧困走向富裕的整個發展歷程,並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嚴謹的學術訓練和豐富的政策經驗,使本書兩位作者對日本經濟的歷史經驗、主要特徵、運行機制、面臨的挑戰與政策應對有着深刻的認識。本書是對日本經濟發展歷程全景式的描述和解釋,適合對日本經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和專業人士閱讀。

作者簡介

伊藤隆敏,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東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兼職教授,曾任教於明尼蘇達大學、一橋大學和東京大學,並於2004年任日本經濟學會主席。還曾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藏省(現財務省)以及日本首相經濟與財政政策委員會。曾因傑出的學術成就獲得日本政府頒發的紫綬褒章。

星岳雄,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研究科主任、教授,清華大學CIDEG(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聯主席。曾任職於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金融、銀行與貨幣政策以及日本經濟。曾獲2006年《日經新聞》圓城寺次郎紀念獎、2005年日本經濟學會中原獎等獎項。

譯者:

郭金興,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書評

近年來「日本學」成了顯學,人們似乎希望從日本的經驗和歷史中找尋中國的未來。

《繁榮與停滯》《日本激盪三十年》《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經濟史》《動盪時代》《戰後日本經濟史》這五部便是我2022年讀過的關於日本戰後經濟、社會的著作。

中日的相似之處有:從發展歷程來看,(1)中日都是通過資本深化和技術變革實現了(或正在實現)轉型,即所謂的「彎道超車」,(2)中日均經歷了對美出口貿易盈餘擴大導致爆發貿易衝突;從社會結構來看(3)中日均面臨(或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從經濟結構來看(4)中日政府均存在債務問題。

日本經濟的停滯肇始,據《繁榮與停滯》所言,發生在1973-1974年間,平均增長率從10%下降到5%。而導致增長率下降的原因從投資來講,是由於人們對未來增長的悲觀預期導致投資減少;而人們的悲觀預期則主要源自石油危機。而日本經濟在1991年經歷了資產泡沫(不動產、動產、證券)破滅,隨後失去的20年(1992年-2012年,年均實際增長率為0.8%,名義增長率為0%),從需求來講,則是由於貨幣和財政政策遲遲沒有轉向擴張,而採取偏緊縮的政策(這在安倍上台之後有所改變);從供給來講,則是由於諸如生育率下降等結構性因素導致的勞動力人口下降。且不同於其它發達國家可藉助技術進步提高生產率,作者認為日本缺少「破化性創造力」的制度土壤,導致後趕超發展時期,生產率提升乏力。然而這個「失去的20年」也有其好處:日本的人均工作時長減少、帶薪假期增加。作者認為這是由於自1980年代後期,人們有意減少了在私人和公共部門的工作時長。

《日本激盪三十年》提供了更多微觀的細節。譬如自資產泡沫破滅以來,在日企占主流的長期僱傭開始讓位於短期僱傭,資歷排序讓位於功績排序。這些無不彰顯着「美國化」的改革趨勢。染而變化之中亦有不變:日本的失業率不僅比美國低,其波動幅度也比美國的要低。日本企業更多傾向於採取集體降薪的方式來應對經濟周期。

《動盪時代》是日本央行前行長白川的自傳,因此作者也藉機在多處表達了自己很多不同於當局的觀點(讓人感到有種「told you so」的語氣哈哈哈)。白川的職業生涯正好與日本經濟騰飛、資產泡沫破滅、經濟緊縮的時期重合:他1972年入職銀行系統時正好趕上了日本經濟騰飛的末期,他2008年入職央行時則是日本緊縮的末期。這本書里提到的有趣細節是,日本泡沫經濟時期,股市市盈率平均達到了90,而美國90年代互聯網泡沫時期平均市盈率為45。此外白川似乎為了強調自己工作有方,並不是尸位素餐,還強調了泡沫破滅、GDP低增長時期,日本人民福利(在某些指標方面)實際卻有所提升,譬如勞動時長、平均壽命、收入和資產分配的平等程度、非經濟價值等等。白川行長不可不謂深喑後增長時代的價值取向哈哈哈。

《戰後日本經濟史》也屬於作者日本前大藏省長官野口的半自傳,着眼於二戰後的日本經濟歷程,時間範圍更長。其中提到二戰對日本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着深刻的影響:二戰期間,日本政府並未指導民眾如何應對空襲,導致許多日本人喪失了生還的機會。且德國在1945年5月投降後,日本政府一直拖到6月才投降,其背後的原因作者認為是政府官員拒絕承擔責任。此外,昭和之於日本人就像80-90年代之於中國人,是因為昭和三十年在生活方式的方面是現代日本的起點,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在昭和時代經歷了高速的提升。此外作者提到的一個信息也非常驚人:1990年資產泡沫末期,日本周邊公寓價格為人均年薪的10倍。而2021年北京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為7.5萬人民幣,北京周邊(昌平)的60平米公寓價格約為240萬,是人均可支配年收入的32倍。假設可支配收入是年薪的70%,日本在資產泡沫高峰時期的住房價格也仍然只是可支配收入的14倍……

相比之下,《失去的三十年》則更像一本機場讀物。信息很少,且沒有什麼邏輯連接。

中國則已經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時期,未來的經濟增長勢必與前10年、前20年不同。相應的,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將隨着「新常態」進入新階段。拍拍自己的胸脯,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無法改變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