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軍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軍鎮位於旬陽縣城東北103公里處,地處南羊山腹地,東與湖北省鄖西縣、北與陝西省鎮安縣毗鄰,南與旬陽縣雙河鎮、西與旬陽縣小河鎮接壤,屬兩省三縣交匯處,海拔高度在410米至1560.1米之間,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11782人(2017),轄域總面積163.85平方千米,2011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32元。紅軍鎮因紅二十五軍74師1935年曾在此地轉移戰鬥創建根據地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鄉鎮。鎮內交通發達,旬陽縣大北環公路穿境而過,通村水泥路全鎮貫通;農電、通訊、電視網絡覆蓋全鎮。境內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森林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0%,空氣清馨,山水奇石景觀獨具特色。民間文化厚重,紅色文化游、生態休閒遊、現代企業游產業初具規模,古礦洞、明清古民居文化底蘊豐富。境內富含汞、銻、金、鐵等礦產資源,其中地下汞礦存量位居全國之首、亞洲之最,素有"中國汞都"之美譽。[1]

概況

紅軍鎮位於旬陽縣東北部,鄉政府駐地林家坪,距縣城約103公里。紅軍鎮南與旬陽縣雙河鎮相鄰,西與陝西省鎮安縣接壤,北與湖北省鄖西縣交界,屬兩省三縣交匯處。轄9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11782人(2017),民族分為漢族和回族。實有耕地24723畝,人均2.08畝,201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9860元。

紅軍鎮氣候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帶,一年四季分明,降雨受季風影響,多雨季節集中在夏末秋初的七至十月。紅軍鎮總面積163.85平方千米,地形多為溝岔、中山,屬南羊山槽形谷地,南北兩側高,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最高海拔2100米(南羊山頂峰),地表森林草地覆蓋率73%。發源於上馬村的竹筒河、莊院村的聖駕河將紅軍鎮分為三嶺兩岔,形成比較獨特的地形。總耕地面積23121畝,其中水田1635畝,天然林15.7萬畝。當地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土豆、黃豆、紅苕等,地方特產主要有甜杆酒板栗、核桃等,孕育着金雕、錦雞、林麝、竹雞、兔、獾、野豬、鹿、羚羊、羚牛、果子狸等多種野生動物和金銀花、天麻、柴胡等名貴中藥材。境內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森林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0%,空氣清馨,山水奇石景觀獨具特色。民間文化厚重,紅色文化游、生態休閒遊、現代企業游產業初具規模,古礦洞、明清古民居文化底蘊豐富。境內富含汞、銻、金、鐵等礦產資源,其中地下汞礦存量位居全國之首、亞洲之最,素有"中國汞都"之美譽。

紅軍鎮以境內紅軍烈士墓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鎮,解放前屬四行鄉第二保;1950年組建為豐積鄉;1958年改稱紅軍公社;1984年更稱紅軍鄉;1996年10月鄉鎮機構改革將聖駕、竹筒二鄉併入紅軍鄉。2011年紅軍鄉更名為紅軍鎮。[2]

經濟概況

優美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文化底蘊

紅軍鄉是秦嶺山脈中高山區,北亞熱帶濕潤性氣候,自然生態環境優美,突出山奇、水秀、石美、洞異之景觀。山有海拔1357米形似鳳凰翅的鳳凰山;石有酷似真人真物的石人、石馬、石鼓,更有奇特的樺家溝"中華地圖石",中國疆域政圖躍然石上,長江、黃河嵌入其中;洞有俊秀奧妙的娘娘洞、朝陽洞、白龍洞;還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以張家蘭房等四處明清古建築大院為代表的古代民居,記錄着古院主人當年的富有和豪爽;豐積的貞節牌坊更能喚起人們對封建時代男尊女卑落後文化的遐想。

悠久的紅色歷史,獨有的人文景觀

紅軍鄉因葬於境內九龍山碾子溝內的兩位紅軍烈士而得名,是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鄉,革命先輩和英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為後人留下了一大筆永遠值得學習和傳承的偉大精神,也為紅軍發展紅色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紅軍紅色旅遊資源開發以紅軍烈士紀念館建設為重點,兼顧人文、自然景觀、綠色生態資源,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以紅色帶動綠色,以綠色襯托紅色,形成獨具特色的紅色革命旅遊與綠色生態旅遊線。2007年12月28日啟動建設的"紅軍紀念館園區"將建成集瞻仰革命先烈、接受傳統教育、生態鄉村旅遊、休閒娛樂度假為一體的國家AAA級精品紅色旅遊景點。

豐富的資源寶藏,無盡的挖掘潛力

轄區資源豐富。林業資源品種繁多,用材林主要有松、柏、杉等,薪炭林主要有栗、樺等,經濟林主要桑、杜仲、板栗等;礦產資源主要分布有汞、銻、鐵、金等,其中汞礦地下保有量居亞洲第一、中國之首,素有"中國汞都"之美稱;聖駕、竹筒兩條河流穿境而過,總裝機容量1050千瓦的文治水電站和高橋水電站已建成發電;特色產品品種繁多,富有核桃、板栗、銀杏、甘蔗酒等。

明晰的工作思路,迅猛的發展態勢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紅軍鄉緊緊圍繞"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穩定增收、社會和諧穩定"三大目標,實施"工業強鄉、生態立鄉、文化興鄉"三大戰略,大力發展"勞務、畜牧、蠶桑、魔芋、林果"五大主導產業,奮力實施邊遠鄉村經濟社會突破發展。經過一屆又一屆黨政領導的不懈努力,全鄉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大局穩定,百姓和諧安康,幹部齊心協力,上下風清氣正的良好態勢。[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