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尾水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尾水鴝

中文學名:紅尾水鴝
拉丁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別 稱: 藍石青兒、溪紅尾鴝
石燕、鉛色水、溪紅色鴝、鉛色紅尾鴝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鶇科
屬: 水鴝屬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Vigors, 1831
英文名稱: Plumbeous Water-redstart
英文名稱: 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紅尾水鴝(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雄鳥通體大都暗灰藍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紅色。雌鳥上體灰褐色;翅褐色,具兩道白色點狀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緣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純白;下體灰色,雜以不規則的白色細斑。活動于山泉溪澗中或山區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邊的岩石間、溪流附近的建築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間。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1]

外形特徵

全長約13cm。雄性通體暗藍色,翼黑褐色,尾及其上、下覆羽均栗紅色。雌鳥上體灰褐色,翼褐色並有兩 道 白色點斑,臀、腰及外側尾羽基部白色,尾餘部黑色,下體灰色,布以由灰色羽緣形成的鱗狀斑。雌鳥上體暗藍灰褐色,頭頂較多褐色,翅上覆羽和飛羽黑褐色或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和覆羽具淡棕色羽緣、尖端具白色或黃白色斑點,在翅上形成兩排白色或黃白色斑點。大覆羽、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具褐色或淡色羽緣。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暗褐色,基部白色,並由內向外基部白色範圍逐漸擴大,到最外側一對尾羽幾全為白色。下體白色具淡藍灰色『V』形斑,向後逐漸轉為波狀橫斑,頦沾黃褐色並延伸至頰、眼先和額基等處。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雄鳥黑色、雌鳥暗褐色。

體重♂17-28g,♀15-24g;體長♂117-140mm,♀110-137mm;嘴峰♂9-12mm,♀9-12mm;翅♂70-80mm,♀66-78mm;尾♂47-62mm,♀40-56mm;跗蹠♂21-26mm,♀21-25mm。 (註:雄性——♂;雌性——♀)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中國為華北及黃河以南地區的留鳥。較常見。

生活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溪流與河谷沿岸,尤以多石的林間或林緣地帶的溪流沿岸較常見,也出現於平原河谷和溪流,偶爾也見於湖泊、水庫、水塘岸邊。

生活習性

紅尾水鴝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站立在水邊或水中石頭上、公路旁岩壁上或電線上,有時也落在村邊房頂上,停立時尾常不斷地上下擺動,間或還將尾散成扇狀,並左右來回擺動。當發現水面或地上有蟲子時,則急速飛去捕獵,取食後又飛回原處。有時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蟲。當有人干擾時,則緊貼水面沿河飛行。常邊飛邊發出』吱-吱』的鳴叫聲,聲音單調清脆。
主要以昆蟲為食,如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如草莓、懸鈎子、莢蒾,胡頹子、馬桑和草子等。

生長繁殖

繁殖期3-7月。通常營巢於河谷與溪流岸邊,巢多置於岸邊懸岩洞隙、岩石或土坎下凹陷處,也在岸邊岩石終逢隙和樹洞中營巢。巢呈杯狀或碗狀,通常隱蔽很好,不易被發現。巢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草根、細的枯枝、樹葉、苔蘚、地衣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和草根,有時墊有羊毛、纖維和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0-13cm,內徑5.7-7.0cm,高6.5-7cm,深3-4.5cm。主要由雌鳥營巢,雄鳥僅偶參與營巢活動。每窩產卵3-6枚,多為4-5枚,卵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白色或黃白色,也有呈淡綠色或藍綠色的,被有褐色或淡赭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20mm×13.5-15.5mm。雌鳥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1. 紅尾水鴝指名亞種(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fuliginosa),分布於阿富汗,喜馬拉雅山東部,中國東北部和東部,泰國西北部,中南半島和海南島。
2. 紅尾水鴝台灣亞種(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affinis),分布於中國台灣

飼養選育

一、鳥食
用小雞飼料拌黃鱔的肚腸、骨頭喂,雛鳥就灌麵包蟲,或者是麵包蟲和泡軟後捏成小團的雞飼料。換毛時多餵蟲子、小魚、小蝦、貝殼粉,有助於換毛。蝦肉裹枸杞粉是一個好方法。多洗澡。
二、餵法
對付剛會飛的雛鳥,要先每個鳥灌2、3條麵包蟲,隔1、2個小時後再灌,然後靜養,等它們過了今晚後,可能會開口,不行的話,明天還要灌,灌的料可以是麵包蟲和泡軟後捏成小團的雞飼料。估計2、3天後會開口。
如果怕生、撲籠,是因為受到驚嚇了,最好的辦法是先用深色籠罩先把籠子遮上放在安靜處,人先不要去干擾它們,等其慢慢適應後可先掀開籠布的一角,並嘗試用細長的竹籤挑一點濕料放它們嘴邊,一般情況下會吃的。
三、籠具
用水鴝籠,定做規格是25cm×40cm到45cm的圓籠,中間25cm到30cm處設一台,用核桃殼,兩邊有兩根短的槓,大概5厘米一段,左右各一個缸。
四、調教
雛鳥的的叫口多,而且可以學叫口,成鳥的話就一串鈴鐺聲(不過也可以的),一般都會上台,如果不肯上的話用蟲子引誘.。
五、雛鳥優選
1.區分,雄的幼鳥大翅邊緣有蘭色(雌鳥此處是沒有彩的)。 
2.選體型大的,眼睛飽滿的,那樣的鳥先天好。雛鳥用鱔魚40%(帶骨),大皮蟲漿30%,一般的繡眼粉料30%,灌到尾巴長出3分之1就可進籠。
注意事項
雛鳥小心蚊叮,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灌食,否則會惡性循環。會吃了就是一個好的信號,鳥即使會自己吃了也別讓它們吃,要堅持手喂,這樣會養的壯些而且長大後互動性強些。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紅尾水鴝的歌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