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懶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懶猴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名:紅懶猴

拉丁學名:Loris tardigradu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 綱:真獸亞綱

目:靈長目

科:懶猴科

屬:懶猴屬

種:紅懶猴

亞 種: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瀕危(EN)

紅懶猴(學名Loris tardigradus):是靈長目懶猴科懶猴屬的小型原猴。平均體長在17.5-26厘米之間,體重85-350克。它們有一雙面向前方的大眼睛,耳朵也很大,大拇腳趾與其他四趾相對,形成鑷子的形狀,可以拿握東西,沒有尾巴。紅懶猴的上體皮毛為棕色至深灰色,梢毛為銀白色,腹部為灰白色或淡黃色。 紅懶猴是一種主要棲息於斯里蘭卡雨林地區的群居動物,在晚上分頭覓食,白天則聚集到巢穴里睡覺。主要以昆蟲、蜥蜴和卵為食,有時也吃漿果、樹葉和花蕾。雌懶猴在10個月時就達到性成熟期,每年可以和雄懶猴交配兩次。孕期為166-169天,每胎1-2仔,斷奶期為6-7個月。分布於斯里蘭卡雨林地區。 [1]

紅懶猴動物學史

該物種以前包括在「灰懶猴」(Loris lydekkerianus)中,2001年被提升為完全獨立物種狀態。有初步證據表明該物種在斯里蘭卡的濕地地區還有三個亞種。

紅懶猴形態特徵

紅懶猴是一種體小很小的靈長類動物,體長18.5-25.6厘米,體重127-256克,肢體長而柔韌,沒有尾巴。臉部特徵包括有突出的大耳朵,短吻,一雙面向前方的大眼睛,帶有淡褐色的虹膜。深色的皮毛與眾不同,從額頭到鼻子遍布白色條紋。不同的亞種眼瞼斑塊的着色和眼間條紋的形狀有區別。吻部尖銳,末端是濕潤的裸露的皮膚。紅懶猴細長的耳朵比同屬的灰懶猴或同科的蜂猴屬的物種更長,耳朵的邊緣通常無毛。雌性有兩對乳頭,在哺乳期裸露,在其他所有時間都被皮毛覆蓋。由於腿比較笨拙,並且比手臂稍長,因此四肢的力量不足。手掌和腳掌通常是裸露的。像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雙腳的第二個手指上有一個爪。大拇腳趾與其他四趾相對,形成鑷子的形狀,可以拿握東西,前趾比後趾小,並且食指減小。像蜂猴屬的動物一樣,臂內側有一個無毛的臂腺。這個腺體會產生一種在嗅覺交流中很重要的分泌物。該物種的身體為深灰色,毛髮梢為銀白色。

平均體重140克,頭體長度在204-213毫米之間。毛皮比其他亞種的長得多,腹毛長達30毫米。背部毛皮為棕色,腹部毛皮為淺黃色。眼睛周圍是黑色斑,狹長的眼間條紋分叉並延續在眼斑周圍。這個亞種的獨特之處在於耳朵完全有毛。手和腳的毛也明顯比其他亞種的多。

比指名亞種大,外表不那麼嬌嫩,毛皮也更濃密,尤其是四肢。它的體重高達227克,頭體長度在209-256毫米之間。背毛灰色,腹毛白色。梢毛比指名亞種明顯得多。眼周斑為黑色或深褐色,眼間有條紋分叉併合並為圍繞耳朵的白色毛髮。雌性比雄性更大、更黑。幼崽棕色,沒有梢毛。

是體型最小的懶猴,體重從128克到142克,頭體長度不超過206毫米。背部毛皮為紅色至紅棕色,肩部最深,背部和臀部顏色較淺。背部下部的皮毛可能有輕微的梢毛,但比低地亞種要少。有時會出現深色的背條紋,但從來沒有像高地亞種那樣顯眼。腹毛淡黃色。眼睛周圍的斑塊是栗色的,眼間條紋很少在眼睛上方分叉。雌性比雄性大,棕色,很少或沒有紅色。幼崽背部呈灰色,腹部呈白色。亞成年雄性有雌性般的顏色,並逐漸變得更紅。

紅懶猴棲息環境

在斯里蘭卡,紅懶猴的三個亞種和它唯一的同屬灰懶猴的一個亞種維持着分散的棲息地生態位。指名亞種棲息於西南部的潮濕低地森林。低地亞種棲息在海拔731-1036米的中央丘陵地帶,並被認為是在其範圍最西端的中等海拔與指名亞種混居。高地亞種是一種罕見的山地形態種類,僅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霍頓平原的霧林中發現。

紅懶猴生活習性

紅懶猴雄性的平均家棲範圍為3.6公頃(36000平方米),雌性為1.59公頃(15900平方米)。

紅懶猴是夜間活動和樹棲的動物。它們的動作以緩慢、流暢、無聲著稱。對圈養動物的測試表明,正常速度約為0.59米/秒。然而,紅懶猴能夠快速攀爬並抖動樹枝造成噪音。攀爬的方式和26%的靈長類攀爬是不同的。在這種運動形式中,個體的速度接近1.2米/秒。紅懶猴可能會「小跳躍」,但它們通常會通過小心的懸臂從一棵樹移到另一棵樹,這涉及到用它們的後肢抓住一根垂直的樹枝,並將它的身體水平地伸過縫隙。髖關節、踝關節和腕關節非常活動,而且不穩定的姿勢可以保持很長時間,因為視網膜奇異性為肢體肌肉提供氧氣,並清除細胞廢物,防止痙攣。紅懶猴通常在樹枝的頂部行走,它們喜歡攀爬的樹型(如樹枝或藤蔓),小到可以用手抓住。在捕獲的紅懶猴群體中,個體在通過直徑為10厘米的光滑垂直樹幹時表現出極度的謹慎。在同一個群體中,兩足站立在樹枝頂部和後肢懸掛在樹枝下面的現象都是反覆觀察到的,但是用前肢懸掛的兩足動物很少。

白天,紅懶猴聚集在睡覺的族體中,這個族群包括一隻成年雌性、她的後代和一隻或多隻雄性。這些聯繫在夜間可能是穩定的,在睡眠群中的成年雄性可能參與父母的照顧。無論是在圈養環境中還是在野外,紅懶猴都會參與社會凝聚力的行為,比如擠在一起、同住、摔跤和咬人。除了肢體語言和精細的嗅覺交流外,還使用了多種發聲方法。在圈養中,紅懶猴互相交換食物,而不挑起敵意。儘管攻擊性的圈養種群並不少見,但野外的大多數攻擊行為都是在不相關的成年雌性和不屬於同一睡眠群的雄性之間發生的。紅懶猴的夜間活動主要包括活動和覓食,但也包括社交活動,包括母嬰之間的活動,以及休息。

紅懶猴整夜互相呼喚,有時甚至會對潛在的捕食者發出聲音。已知的紅懶猴的聲音包括口哨聲、嘰嘰喳喳聲、咆哮聲和尖叫聲。口哨聲表示興奮和侵略性,由一到三個不同的音節組成,每個音節的結尾都有一個遞減的頻率掃描。無論是雄性還是雌性,口哨聲總是很大的,從100米外的人類都能聽到。有證據表明,口哨聲在野生種群中最為普遍,可能是因為在圈養條件下不需要長距離通訊。在圈養中,在一個籠子裡吹口哨會引起附近被關在籠子裡的動物發出的聲音。刺耳被用作防禦威脅,有時與凝視或身體推搡有關。主要由雌性發出,通常用於回應雄性的求愛追求。聲音有時頻率高達20千赫,由高頻單音節組成,幼崽用這些單音節來吸引母親的注意力。有時雌雄二重唱是用叫聲來表演的。咆哮是一種無聲的威脅叫聲,用來對付捕食者或被捕獲的動物。咆哮很少在特定的語境中發出,通常與防衛性肢體語言聯繫在一起。尖叫用於長時間威脅的環境中,與肱腺分泌物有關。

像許多哺乳動物和大多數夜間活動的靈長類動物一樣,纖細的懶猴廣泛利用氣味標記來傳遞信息。尿液標記是通過有節奏的排尿(動物沿着樹枝行進並通過有節奏地將其生殖器降低到基質上而在間隔時間內沉積尿液的一種刻板行為)、肛門生殖器拖動和間接應用(尿液通過小便個體的手或腳施加到基質上)。在各種情況下,經常觀察到用尿液進行自我清洗,包括在夜間休息前給幼崽梳洗前,準備捕捉有害昆蟲時,在食用有毒獵物之前,以及在被它們叮咬時。在睡覺樹附近很少觀察到尿痕,但在睡眠組成員共享的範圍重疊區域內的地方,尿液標記被急切地接受和覆蓋。氣味交流也在直接的社會行為中起作用。在梳洗之前,通常會先聞一聞(從雄性到雌性),而梳理的過程中經常會摩擦和舔肱腺。

紅懶猴主要是食蟲的,在一定程度上專門捕食有毒和不好吃的物種。特別是有毒的昆蟲會被明顯的厭惡地吃掉,噴灑刺激性化學物質的昆蟲會被從它們的蜂群中移走並在一段距離外被吃掉,而紅懶猴則會無緣無故地流口水、搖頭、閉上眼睛。有證據表明,與昆蟲食物一起攝入的揮發性化學物質可能會被紅懶猴重新用作一種嗅覺偽裝。覓食的紅懶猴經常被觀察到在接近有毒昆蟲之前用尿液沖洗自己,也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氣味。紅懶猴和其他懶猴的狩獵方式是安靜而謹慎地接近,然後用一隻或兩隻手突然進行襲擊性的抓捕。紅懶猴的捕食行為被描述為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首先是對獵物的視覺注視,然後是耳朵後仰,最後是抓取動作,無論獵物是否被移除,都會完成。在野外,幾乎100%的食物是蛋白質,包括昆蟲、樹蛙、壁虎、小鳥和鳥蛋。如果有的話,它們偶爾也會吃水果。在圈養條件下,紅懶猴被餵食綠色沙拉和芭蕉,並且很容易吃掉老鼠。

紅懶猴分布範圍

紅懶猴是分布於斯里蘭卡雨林地區的小型原猴。該物種是斯里蘭卡中部和西南部的特有種,通常發現於該島的南部「濕地」,直至中央「中間區」。斯里蘭卡中部,以中央省努沃勒埃利耶區的霍頓平原(Horton Plain)聞名。分布範圍小於300平方公里。

紅懶猴繁殖方式

紅懶猴每半年繁殖一次,在印度,紅懶猴的繁殖高峰出現於4-5月以及10-12月。斯里蘭卡也報道了5-12月的分娩時間表。研究發現,在兩種紅懶猴野生種群中,沒有季節性的證據,並記錄了一例雌性紅懶猴的發情期,而她的近鄰懷着嬰兒。這兩個類群的睾丸經常在陰囊和腹股溝(即下降和未下降)狀態之間切換,沒有發現雄性生殖器官在雌性發情或一年中的時間發生變化。雄性生殖器的增大似乎受到環境影響。 妊娠期為166-175天,雌性每年最多產2胎,通常為單胎。偶爾,雌性可能會生雙胞胎。雌性在哺乳前一胎時會再次發情。幼崽在生命的前4周里一直依附於母親。四周後,幼崽在夜間活動期間被安置在有遮蔽的地方。斷奶時間約為185天,此時幼崽已達到成年大小。

出生時,紅懶猴寶寶是無助的。它們本能地緊緊抓住媽媽的毛皮,日夜不停地呆在那裡至少四個星期。四周後,紅懶猴在夜間覓食活動中把它們的幼崽「停」在密密麻麻的樹枝上。雄性在夜間育兒方面的幫助可能會使哺乳期母親在覓食時增加活動性,幫助她們滿足高熱量的消耗。雌性在夜間會在安放幼崽的地方每小時返回一次。

紅懶猴亞種分化

1 紅懶猴高地亞種 Loris tardigradus nycticeboides Hill, 1942

2 紅懶猴低地亞種 Loris tardigradus parvus Gamage, Groves, Marikar, Turner, Padmalal & Kotagama, 2017

3 紅懶猴指名亞種 Loris tardigradus tardigradus Linnaeus, 1758

紅懶猴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瀕危(EN)。

紅懶猴之所以被列為「瀕臨滅絕」,是因為其物種數量規模截止2008年,估計少於2500個成熟個體,而且觀察到的成熟個體數量持續下降,並且沒有任何亞群包含超過250個成熟個體。

同義學名

同義學名1:Arachnocebus lori Lesson, 1840

同義學名2:Lemur tardigradus Linnaeus, 1758

同義學名3:Loris gracilis Lydekker, 1905 ssp. zeylanicus

同義學名4:Loris tardigradus Thomas, 1905

同義學名5:Loris tardigradus Hill and Philips, 1932 ssp. tardigradus

同義學名6:Loris ceylonicus Fischer, 1804

同義學名7:Loris gracilis ?. Geoffroy Saint-Hilaire, 1796

同義學名8:Loris zeylanicus Lydekker, 1905

英文名稱:Red Slender Loris, Slender Loris, Sri Lanka Slender Loris, Sri Lanka Wet zone Slender Loris

參考來源

  1. 紅懶猴,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