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棗小麥甘草湯

紅棗小麥甘草湯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甘草小麥大棗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下。具有1.《血證論》:養胃生津,

化血潤躁。《金匱要略講義》:補益心脾,安神寧心之功效。主治髒躁。精神恍惚,

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紅少苔。現用於癔病及

神經衰弱屬心脾兩虛肝鬱者。《金匱要略》: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類聚方廣義》:癇症狂症,因平素憂鬱無聊,夜夜不眠,發則惡寒發熱,戰傈錯語,

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方函口訣》:小兒啼泣不止者。症見精神恍惚,

時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紅少苔,

脈細而數。臨床常用於言行失常,或無故悲傷,或喜怒不節者;心煩不得眠,或恍惚多夢,

或坐臥不安,或身如蟻行者;汗多口乾不思飲食,大便秘結,常數日不更衣者;畏一切聲光,

怕與人交言,喜獨居暗室者;腹診見右側腹直肌痙攣,或右脅下臍旁拘急有結塊者

藥品名稱甘草小麥大棗湯《金匱要略》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用法用量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功 用養胃生津,化血潤躁

目錄

歌訣

甘草小麥大棗湯,婦人髒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養心解郁自然康。

組成

甘草三兩(9g),小麥一升(270g),大棗十枚。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分三服溫服。

2.現代用法:用水1.2L,煮取600ml,去滓,分三次溫服。

功用

2.《金匱要略講義》:補益心脾,安神寧心。

主治

髒躁。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

舌紅少苔。現用於癔病及神經衰弱屬心脾兩虛肝鬱者。

1.《金匱要略》: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2.《類聚方廣義》:癇症狂症,因平素憂鬱無聊,夜夜不眠,發則惡寒發熱,戰傈錯語,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

3.《方函口訣》:小兒啼泣不止者。

方義

本方所治,是憂思過度,久郁傷正,心陰、心氣受損,肝氣失和所致之髒躁證。「心病者,宜食麥」,

故方用小麥為君,其性甘涼,養心氣、益心陰、解肝鬱而安神除煩;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故復用味厚大甘之甘草和中緩急,補益心脾;大棗甘溫益氣,兩藥質潤而性緩者為佐使,與小麥相伍,

能補中益氣,潤養心陰,並緩肝氣之急。三藥合用,甘潤平補,能養心調肝,平躁緩急,甚切髒躁病機。

運用

1.本方以精神恍惚,時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哈欠頻作,舌紅少苔,脈細而數為診斷要點。

2.臨床上用於言行失常,或無故悲傷,或喜怒不節者;心煩不得眠,或恍惚多夢,或坐臥不安,或身如蟻行者;

汗多口乾不思飲食,大便秘結,常數日不更衣者;畏一切聲光,怕與人交言,喜獨居暗室者;

腹診見右側腹直肌痙攣,或右脅下臍旁拘急有結塊者。

加減化裁

1.若心煩失眠、舌紅少苔,心陰虛證明顯者,可加百合、知母、生地、柏子仁,以養心安神。

2.肝血虛、脈弦細、失眠心悸,加熟地、首烏、枸杞子、酸棗仁以養肝安神。

3.津虧血少、大便燥結者,選加生地、生首烏、黑芝麻、肉蓯蓉、火麻仁等以養血潤燥通便。

4.奉方隨證加減,可用於精神病、神經衰弱、竇性心律不齊、更年期綜合徵、癔病等屬於心陰不足、神不守舍、

出現髒躁症狀者。如精神分裂症,可伍溫膽湯;心律不齊可伍生脈散;更年期綜合徵伴高血壓者,配二仙湯;

小兒多汗,與玉屏風散同用;小兒夜啼,本方加鈎藤、蟬衣、燈芯草;神經衰弱、頭暈失眠、煩躁者,酌加磁石、夜交藤。

附註

1.臨床上若心煩失眠、舌紅少苔屬陰虛者,加百合、柏子仁;虛煩失眠、脈弦屬肝血虛者.加酸棗仁;便秘.加黑芝麻;

心悸、脈促,加紫石英。本方可用於治療癔病、神經衰弱,以及精神病哭笑無常者。(《中國古今奇效良方》)

2.本方為治髒躁之著名方劑。方中小麥味甘微寒,養心安神;甘草味甘性平,補脾益氣

大棗性味甘溫,補中滋髒。配合同用,有補養心脾,滋燥安神之功。(《婦產科病實用方》)

3.髒躁多由憂思過度、心陰受損,髒陰不足、神不守舍引起,治宜養心陰為主,兼以和中緩急。

方中小麥甘寒,調養心陰而安小神為主藥;輔以甘草和中緩急;大棗甘平質潤,補中潤燥,為佐使。

三藥介用,甘潤滋養,有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之效,用於髒躁而精神恍惚、時欲悲哭,心中煩亂,

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紅少苔、脈細而數之證。(《中醫百家方論薈萃》)

4.本方以悲傷欲哭、精神恍惚、心煩失眠、坐臥不安、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

治療更年期綜合徵,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癔症,神經衰弱,以及夜遊症,更年期高血壓,

心律失常,產後發熱,月經不凋等病症。如虛煩失眠,脈弦細屬肝血虛者,可加酸棗仁以養肝寧神。

如心煩失眠,舌紅少苔,心陰虛證明顯者,可加柏子仁、百合以養心安血。[1]

參考資料

  1. 紅棗小麥甘草湯,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