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樓夢中三玉人物形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樓外談紅--說紅樓三玉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它裡面有三塊美玉:寶玉。黛玉。妙玉.玉為紅塵中的幻相,在紅塵中演繹了一處處動人美麗的情感故事,但最終也擺脫不了「玉」易碎的特質,寶玉這塊青埂峰下的石頭由始至中終,經歷了一個由「不甘」到「無悔」的心路歷程,最終回歸情根(青埂)3.黛玉是「淚盡而逝」,而妙玉則是「終陷濁泥中」都逃不掉毀滅的結局。

紅樓夢中三玉人物形象分析

話說寶玉曾是女媧氏鍊石補天的一塊石頭,因未被採用,在太荒山青埂峰下自經鍛煉,日已通靈,後聽僧道說起紅塵樂事,便凡心大動,請求僧道攜入紅塵,歷盡紅塵離合悲歡炎涼世態,造出一串串情緣,孽緣。終究樂極生悲,人非物換,到頭一夢,萬劫歸空。真可謂:「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入若許年。」待劫終之日,又復還本質,回到青埂峰下。只不過這塊石頭「只羨鴛鴦不羨仙」字甘墮於情根(青埂),可謂痴矣!「都雲作者痴」石頭亦是滿懷痴情。

黛玉為酬報寶玉灌溉之恩,經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邃得脫卻草胎木質, 得歡人形,修成女體,入凡塵以淚報恩。話說黛玉曾是一棵西方靈河岸上的一棵絳珠草.絳珠可稱為「情」之精魂,而絳珠之魂就附在黛玉身上,足見其情誼了 ,則歷盡風月波瀾,嘗遍情緣滋味。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語不笑能留人。」其結局也不言而明,作者雖寫的絳珠之苦,但在我看來,寫的卻是自己的苦。黛玉的狀態和作者最為相似,都是:痴心不改,無怨無悔。黛玉葬花,作者亦在葬花。兩人都是「淚盡而逝」,作者以洚珠之苦來抒寫自己,都終歸一個「情」字

有一種說法,帶「玉」都與寶玉有情緣,黛玉自是不必說,妙玉也顯然對寶玉暗懷情愫,用現代的說法就是暗戀。當初,妙玉只喜歡這兩句,「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則稱她自己為:「檻外人」,而寶玉則是「檻內人」,妙玉為檻外白玉,而寶玉為紅塵濁玉。兩人的起點剛好相反,一個:「空」,一個「情」。可是檻外望紅塵,愈覺春色濃。見到寶玉後,妙玉便動了心,從此陷入紅塵泥淖,一發不可收拾,妙玉可謂「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假如妙玉在一座人跡罕見的深山野嶺的庵里修行,她也許可以慢慢適應青燈古殿的環境,從一位年輕的尼姑修煉成一位佛學造詣很深的老尼姑,但是她千不該萬不該被命運安排到櫳翠庵這座牢籠,大觀園的春色勾起了她的紅塵之念,但由於佛門清規,又使得她不得不掩飾其內心的渴望。因此,她的所作所為頗為矛盾,不免讓人感到有些做作,妙玉的種種,體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衝突,妙玉的經歷,不能不說是此類人個性人生的悲劇。

黛玉和妙玉對寶玉都是有情無果,黛玉即為黛色(青黑色)的玉。妙玉,則是「無暇白玉」,故她們有紅樓黑白二玉之稱,兩人性格都很高潔,孤傲,並且為世所不容。只不過,黛玉對寶玉的情,可以盡情盡性,而妙玉則只能把這一切強壓在心底。妙玉從才能,根基與黛玉相類。若她不出家,也許與黛玉並沒有什麼兩樣,但因入了佛門,便被剝奪了應有的愛和被愛的權利。黛玉體現了「情」之深,而妙玉則體現了「空」之難--—正因為情深,所以才難以「悟空」。縱然妙玉囤入空門,終難逃此劫,被紅塵戲弄,終究,兩人的心愿均是未償。黛玉和寶玉沒有成為眷屬,而妙玉則是「風塵骯髒違心愿」,「王孫公子嘆無緣」。或許這就是宿命吧!

「沉酣一夢終須醒,冤孽償清好散場。」

紅樓三玉,就如宇宙中的星辰,都不免要經歷其產生,發展及湮滅的過程。紅樓三玉的經歷,具體生動的反映了作者情空觀的演變過程,從不同發層次揭示出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一把辛酸淚,誰即解其中味。」三玉的辛酸無奈,有幾人才能真正的徹悟,到頭來終須一場空夢,依我看來,曹雪芹先生通過對三玉的遭遇抒寫,實際上也是對自己不平凡的暗示,寶玉的「不甘」到「無悔」的心路歷程,黛玉的「淚斤而逝」,妙玉的「終陷泥淖」無不展示出人生如夢的結局。[1]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