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樓夢中林黛玉死在哪裡何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樓夢中林黛玉死在哪裡何時,林黛玉死在哪裡 按着曹雪芹所寫,應當是:一、受趙姨娘的誣構,說她與寶玉有了不才之事,病體之人加上壞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罵名,實在無法支撐活下去了;二、她決   

原文

林黛玉死在哪裡

按着曹雪芹所寫,應當是:一、受趙姨娘的誣構,說她與寶玉有了「不才之事」,病體之人加上壞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罵名,實在無法支撐活下去了;二、她決意自投於水,以了殘生;三、其自盡的時間是中秋之月夜,地點即頭一年與湘雲中秋聯句的那一處皓皞清波,寒塘冷月之地。持不同意見的研論者,大致提出兩點:一是黛玉乃是償還「淚債」、淚盡而亡的,不是自沉自死;二是死在春末,而非中秋。對前一點,我從來也不認為那是一種「矛盾」。既淚盡,也自沉,——因淚枯,遂自盡。這並不是互相排斥的兩個「勢不兩立」的事由。她的死因可能比大家意中想的要更複雜,而不是「是此即非彼」的簡單化思想方法所設計的那種樣子。對後一點,我看論辯者的理由也不是不可以商量的絕對準確之說。主張黛玉逝於春末的,所舉最被認為是堅強有力的證據就是葬花吟和桃花行。這是黛玉自作,而其言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淚眼觀花淚易干,淚乾春盡花憔悴,……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如此明白易曉的話,怎麼不是死在春盡,卻硬說是死在中秋呢? 我想提醒持此見解的同志們一句:要摳字面,要講真的明白易曉,黛玉的葬花名句也不能作那樣的理解。請問,什麼叫「紅顏老」?難道少女病亡,能叫「老死」嗎?須知所嘆的春殘花落,乃是節候時運的榮落盛衰的事情,不是狹義的、一時一己的遭遇和變故。脂批說《葬花吟》乃是「大觀園諸艷歸源之小引」,就已說明了葬花之吟所包含的內容不是一個很窄隘的意義了。此點最為要緊。以上講「字面」。其實,根本的問題是對於雪芹的「春」「秋」如何理解的問題。在雪芹筆下,春和秋構成全書的「兩大扇」,也就是盛衰聚散的兩大扇的另一表現形式。 ⑴所以雪芹早就點破說: 「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

不單指甄士隱一家一人之事,也是籠罩全書的總綱領。雪芹以上元節作為「春」的標誌,而以中秋節作為「秋」的標誌。全書開卷第一回就寫了中秋、上元二節。秦可卿在夢中警覺鳳姐所說的: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

是這個意思的另一表現法:三春一過,便是衰秋。因此脂硯也說: 「用中秋詩起,用中秋詩收。又用起詩社於秋日。所嘆者三春也,卻用三秋作關鍵。

在新證第881頁指出: 「賈菖、賈菱有與配藥有關的事情,詳情難以想像。或者竟與黛玉之死大有關係?」

如今結合「藥經靈兔搗,人向廣寒奔」二句而看,我當日的疑心是大大增加了。還要看到第二十八回有一大段文章專寫配藥的事,那可注意之點,就在於王夫人一見黛玉,就問她吃藥好些否,黛玉答後,寶玉開口說,吃兩劑煎藥,「還是吃丸藥的好」。這才引起天王補心丹,王夫人便說「明兒就叫人買些來吃」。這時寶玉卻說: 「這些藥都不中用的。太太給我三百六十兩銀子,我替林妹妹配一料丸藥,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

 然後並又引出寶釵、鳳姐的話,並且提到了薛蟠也配此藥等一大段非常奇特的文章。內中奧妙不少,均待深究。此刻我所注目的當然仍是黛玉——她又一次和「配藥」的問題聯在一起。這就絕非偶然了。結合「藥經靈兔搗」而看,黛玉之死,除了患病、受誣、悲傷等原因之外,應是誤服了丸藥,所謂「誤吞靈藥」,始如嫦娥之奔向月宮——即在中秋自沉而命盡,做了「水中月 」的湘娥。所謂誤服,有二可能,一是自己吃錯了,二是別人給錯了。第二個可能之中又有兩個可能:一是無心之錯給,二是有意之謀害。揆其情理,賈菖、賈菱在賈府所分派管的事,是專司配藥,配藥是最嚴密慎重的事,外人是不許插手的。在這個事情上使了壞的,多半仍是賈環有份兒。這誤服之藥,自然不會是什麼毒劑,可以致人於死亡,而是大熱燥烈之味,使得黛玉的病驟然惡化。黛玉不宜多服熱藥,如附子肉桂一類,寶釵早已點破,那就是在「秋窗風雨夕」一回書中。正面寫及黛玉的藥,是在「風雨夕」秋窗之下,與秋直接相關,也不是無謂的筆墨。等到雪芹正面寫及第三個中秋節時,那已是寶湘二人因「白首雙星」之綰合而重會的另一個大關目了。那時,還該又有中秋賦詩的情景。這恐怕就是脂硯所說的「中秋詩起、中秋詩收」的意義了吧? 綜上而觀,可知拘於「春盡」字面而認為黛逝於春末之說,是不符合雪芹藝術構思的大全局的。黛之淚盡而逝,是由於錯綜複雜的多層內外原因,於中秋月夜,自投於寒塘,因而命盡,正所謂「一代傾城逐浪花」——黛玉題詠西施之句也。其實,晴雯的死,也是如此(在池中自盡,並非病死),容另為小文說之,此不及枝蔓了。

林黛玉死亡時間

林黛玉的死亡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春末夏初」,另一種說法是「中秋之夜」。我個人更傾向於「春末夏初」這個說法,而且是在賈寶玉離家之後的第二個春末夏初[1]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