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矮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矮星,也就是M型主序星(MV),根據赫羅圖,「紅矮星」在眾多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當中,其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在光譜分類方面屬於M型。
特徵
在恆星中的數量較多,大多數紅矮星的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之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 K。釋出的光也比太陽弱得多,有時更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又由於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緩慢,因此它們也擁有較長的壽命。質量低於0.35太陽質量的紅矮星會有充分的對流,氦元素會在恆星內部均勻分布,而不會在核心累積,紅矮星不會膨脹成紅巨星,而逐步收縮,直至氫氣耗盡。它們會保持穩定的光度和光譜持續數千億年,由於現在宇宙的年齡有限,還沒有紅矮星發展到之後的階段。
此外人們又發現,不含「金屬」的紅矮星只占很少(在天文學里,「金屬」是指氫和氦以外的重元素),而根據「大爆炸」理論[1]的預測,第一代恆星應只擁有氫、氦及鋰元素,如果這些早期恆星包括紅矮星,這些「純正」的紅矮星至今天定能繼續觀測得到,而事實卻不然,含有「金屬」的恆星占了紅矮星的大多數。因此在宇宙形成時,能發光的第一代恆星定擁有超高質量,因為它們極短的壽命在經過超新星爆發後,重元素得以產生,成為形成低質量恆星基本的構成。
宇宙眾多恆星中,大約73%左右為紅矮星,占了大多數,是宇宙中最常見的星體。在我們的銀河系中紅矮星也是大多數,離太陽最近的65顆恆星中有50顆是紅矮星。例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比鄰星,便是一顆紅矮星,其光譜分類為M5,視星等11.0。
行星系統
至2005年,人們首度在紅矮星身上,發現有太陽系外行星圍繞旋轉,第一顆行星的質量與海王星差不多,日距約為600萬公里(0.04天文單位),其表面溫度約為攝氏150°C。2006年,人們又發現一顆與土星差不多的行星繞着另一顆紅矮星旋轉,這顆行星的日距為3.9億公里(2.6天文單位),表面溫度為攝氏零下220°C。
不過由於適居帶距離太近,年輕紅矮星一旦爆發超大閃焰,威力可達太陽的一萬倍,若行星無強大磁場保護,即使有大氣層也會被吹散;再加上潮汐鎖定造成永晝跟永夜[2],縱然換作穩定的老年紅矮星,大氣層仍可能從行星永晝面高溫消耗掉。所以紅矮星系適不適合生命發展常引起爭論。
視頻
紅矮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宇宙大爆炸理論,外星探索,2019-5-31
- ↑ 月球已被地球潮汐鎖定,地球若被太陽潮汐鎖定會怎樣?專家:將出現永晝永夜 ,搜狐,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