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綢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綢舞

紅綢舞就是這樣一部年過半百,卻風韻猶存的佳作。1950年由長春市文工團集體創作的《紅綢舞》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1]1951年榮獲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一等獎。

基本內容

中文名:紅綢舞

原作編導:長春市文工團集體創作

類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

舞蹈首演:1951年長春

基本介紹

《紅綢舞》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

原作編導:長春市文工團集體創作   

改編編導:金明   

音樂改編:劉文金   

舞蹈首演:1951年長春   

首演團體:長春市歌舞團   

所獲榮譽

1951年榮獲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一等獎;

1994年榮獲中華民族20世紀舞蹈經典評比經典作品獎。   

一個成功的舞蹈作品往往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以其自身所特有的審美內涵,捕捉人的心靈,哪怕只是一瞬間,也足以讓人心馳神往。   

《紅綢舞》就是這樣一部年過半百,卻風韻猶存的佳作。

作品背景

1950年由長春市文工團集體創作的《紅綢舞》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從解放戰爭捷報頻傳到新中國的誕生,中國人民的社會地位發生了巨大改變,他們通過各種形式將蓄積已久的喜悅釋放出來。

群眾街頭秧歌運動成為新流行文化的生力軍,尤其是在陝北和東北地區,熾熱的舞蹈革命浪潮通過對這一舞蹈形式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持續高漲。

可以說《紅綢舞》是對街頭文化的一次完整的加工、提煉、總結和升華。它從內容到形式上都充滿了那個特定時期的烙印。  

所用技法

《紅綢舞》的創作班子曾分批向民間藝人和戲曲藝術家學習舞長綢的基本動作和技法,並在實踐中不斷去粗取精、活學活用。他們先是突破了傳統長綢的表演方法,尤其是在男演員舞蹈動作上加大了力度、幅度和難度,速度上也有多種處理,並由此引發了對道具的改良:增加綢子的寬度和長度,並將其古典色彩用革命浪漫主義色彩代替,將民間雜技的傳統節目《百丈旗》中的長綢製作方法借鑑過來,在末端同小木棒連接,這樣,一是延長了力臂,同時也為創造新的舞蹈形象創造了條件豐富了道具形態一一時而似火炬,時而變飛龍。新的技術要求道具改良,道具的創新又進一步豐富了長綢舞的技巧和語彙,拓展了其表現空間。

其次《紅綢舞》將喜慶、爽快、俏美的東北秧歌同豪放、粗獷的陝北秧歌有機結合,互存互補,形成了新時期舞台秧歌熱烈、舒暢、明快的特色,極富感染力。

社會評價

形式層面

從舞蹈形式上看,創作開始基本設想就是力圖「將傳統京劇的長綢舞同東北秧歌相結合」。因為這兩個素材都有着豐富的可挖掘整理的價值,尤其長綢舞,早在漢代畫像和敦煌壁畫上就有過生動的形象記載,後經歷代民間藝人繼承與發展,推陳出新,發展了舞綢的技巧,豐富了綢形的變化。黑龍江省的民間藝人能將綢子舞出「福、壽」等各種字樣及圖案。

結構層面

從《紅綢舞》的舞蹈結構上看具有層層推進是漸至高潮,一氣呵成的特點,這同整個舞蹈的情緒要求是完全吻合的。其中看似循規蹈矩,缺少變化的處理,正是要將主題情緒進行到底,才能極大滿足當時人民群眾的審美心理需求的追求是一致的。舞蹈在形式上通過隊形隊陣、綢花變幻,來豐富觀者的視覺感受。如女子雙人舞、男子雙人舞、男子獨舞及群舞等形成,二龍吐須、斜排、橫排、點陣、圓等隊形;綢子長短、單雙形態的變化,「大八字」、「小八字」、「左肩花轉身跳圈」、「波浪花」、「單跳圈花」「桌、門、軸平面圓」等等綢花技巧。尤其是綢花技巧變化和創新,注重同民族傳統技巧配合,如「串翻身」、「平轉」、「蹦子」、「旋子」和胸腰、大腰的一些動作,使《紅綢舞》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紅綢舞》創作集體的嚴謹的創作態度時至今日都值得藝術創作者效仿。由於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既保持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又極富嶄新的時代氣息,《紅綢舞》受到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稱讚。

和諧整合

《紅綢舞》的兩個基本構成部分都是經過認真學習、研究、提煉、加工後再進行整合而創作的,可以說其出發點即是拿為「此」用,製作環節堪稱精良,整個舞蹈風格極為和諧統一,其形式同表現新時期中國人民慶解放時歡騰、喜慶的精神風貌之主題是極為貼切的。 [1]

參考文獻

  1. 紅綢舞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