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色子午嶺(趙玉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色子午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紅色子午嶺》中國當代作家趙玉發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紅色子午嶺

題記——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大革命失敗後,白色恐怖籠罩着整個中華大地。就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時期,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毅然進入以子午嶺為核心地區的陝甘邊,領導了轟轟烈烈的陝甘邊革命武裝鬥爭,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這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惟一沒有丟失過的根據地,後來與陝北根據地連成一片,為長征中的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提供了落腳點。發生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故事,至今在歷史天空中迴響,它將永遠激勵我們,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01

太白鎮的槍聲

叭 叭叭 叭叭叭

這是槍聲

熟悉的槍聲

它在南昌城頭響起過

它曾穿越過湘贛邊界

還有廣州的夜空

此刻

它捎帶着錘頭鐮刀的信息

響起在太白鎮的上空

讓太白川的每一根秋草

抖落了星火樣的種子

讓子午嶺的每一片樹葉

染上了血色般的紅暈

於是

在子午嶺的溝溝岔岔

那些仿佛被榨乾的農夫一樣的乾柴

開始燃燒起紅色的火焰

與這紅色火焰一起

照進勞苦大眾心頭的

還有老劉和鬧紅

槍聲遠去

硝煙散盡

陽光明媚

大地如春

當年摳動扳機的那個老劉

至今沒有走遠

他還在子午嶺上

在人民群眾的中間

02

倒水灣整編

一道川 一條河 一個灣

以太白鎮的槍聲為信號

他們集結到了一起

川為平定川

河叫葫蘆河

灣是倒水灣

他們同是子午嶺養育的兒子

不用點燃香火

無需三叩九拜

只擎一柄火把

只持一心一念

他們要鬧紅 要決裂

他們毅然給自己取了新的名字

在南梁游擊隊的旗幟下

舉起右拳 許下誓言

要讓這川里的玉米高粱

長成刺向黑暗的長矛

要讓這河裡的流水

揚起蕩滌舊世界的波瀾

要讓這擰繩一樣的整編

收攬一片晴天

不畏生死 只為信念

03

薛家寨的岩石

說是一個寨

可它沒有高牆

沒有寨門

有的就是一座

信仰武裝起來的山

它像一把長劍

聳立在美麗的照金

劍鋒如閃電橫空

大西北的夜突然被點亮

刺痛雙眼的魔鬼們因此也出動了

他們張着兇惡的大口

撲向子午嶺

撲向照金

於是

薛家寨的岩石

一層層的聚攏起來

用他的頭顱

用他的胸膛

用他的最後一滴血

阻擋着敵人的子彈

……

最後的一滴血流幹了

流在了薛家寨的岩石上

這岩石從山頂紅到了山根

偉岸的身軀倒下了

倒在了照金的土地上

這土地上陡然間長出了一片梢林

不屈的頭顱掉落了

落在了子午嶺漸濃的秋色里

這秋色里頓時綻放了一嶺的山菊花

04 包家寨的燈光


這裡本來是一個

沒有故事的很小的地方

山樑上一處破舊的莊院

靠北面南的一排窯洞

仿佛一位滄桑老人的瞳孔

憂鬱而迷茫

有一天

這裡來了一群西北漢子

他們圍燈而坐

梳理着終南山的挫折

舔舐着薛家寨的傷口

他們在徹夜閃爍的包家寨的燈光里

找到了陝甘邊革命鬥爭的新的舞台

天亮了

衣衫襤褸而單薄的他們

在劉志丹的帶領下

走了出昏暗的窯洞

站在包家寨的晨曦里

眺望着子午嶺

眺望着南梁

他們沒有一絲倦容

也忘記了此時已是嶺上

寒意漸濃的初冬

05 荔園堡的故事


這曾是一座邊城

范仲淹的詩詞里有他的影子

曾經

一群手持劍戟臂挽長弓的將士

在城垣上濁酒一杯 思家萬里

千年後

也有一群士兵登上這座城垣

他們懷揣夢想 視死如歸

高舉着中國工農紅軍的旗幟

在1934年初冬的子午嶺

開闢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陝甘邊蘇維埃政府成立了

投進瓷碗裡的豆子

敲出一聲聲清脆

荔園堡的故事裡

便多出了這樣一次

恆古未有的選舉

閱兵式也是第一次

31歲的他給21歲的他

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於是

荔園堡沸騰了

南梁鎮沸騰了

子午嶺也沸騰了

06 敵人的報紙


這是一張敵人的報紙

報紙里罵我們是共匪

一個月前就說有合股勢

可老蔣怎麼也不會想到

二十幾天後

他千軍萬馬沒有殲滅的朱毛紅軍

就是拿着他們的《大公報》

登上六盤山

望斷南飛的雁

開進子午嶺

找到了落腳點

07 山城堡大捷


落雪時節

這裡很少落雪

一九三六年的陝甘邊

沒有銀裝素裹

卻有如浪的山巒

起起伏伏的山巒

靜靜地地匯聚到了山城

隱蔽了一隊隊

長征鍛造出的將士

他們是斜陽里從天而降的戰神

在彭老總揮手之間

他們便撕下了一片夜的顏色

死死的將來犯之敵圍困

於是

山城堡的捷報猶如一場雪

落進了厚重的中國革命歷史

08 大鳳川的水稻


延安窯洞裡的一聲號召

到處都是梢林的大鳳川

長出了北方的五穀瓜豆

更長出了南方的水稻

金風送爽

水稻熟了

挺立在大田中的秸稈

仿佛列隊奔赴前線的抗大學員

沉甸甸的稻穗

飽滿如七七零團戰士槍膛的子彈

09 五頃原的窯洞


五頃原的窯洞

是修在深厚的黃土層里的

堅毅的拱頂可以扛起大山

五頃原的窯洞

是修在原邊最高處的

寬闊的視線可以望穿煙嵐

五頃原的窯洞

是修在許許多多窯洞的中間的

他們一同守候 一起冷暖

五頃原的窯洞

是居住過各色人等的

但至今它記着的

是關中分區那會兒的一群人

還有他們的書記習仲勛

夢中的故鄉

詞:趙玉發

清澈的馬蓮河走過黃河象,

秀美的子午嶺醫祖把藥嘗,

肥沃的董志原先周文脈長,

深厚的黃土地歷史風浩蕩。

歲月千年萬年,

黃土依舊芬芳;

多少古今傳奇,

都在夢中故鄉。

蒼茫的山城梁高鐵在迴響,

神奇的大山里能源最風光,

紅色的荔園堡心靈好課堂,

希望的田野上處處瓜果香。

黃土地的兒女,

日子一路陽光

寫下時代華章,

都在夢中故鄉

父親的放羊鏟村史館裡藏,

母親的老鍋台早以沒去向,

養我的土窯洞換成了新瓦房,

童年的小學校不再是舊模樣

青山綠水白雲,

山歌鶯啼花香,

多少美好記憶,

都在夢中故鄉。

啊,夢中的故鄉,

人間的天堂,

每當踏上你深情的土地,

我都會在隴東的月光里大醉一場![1]

作者簡介

趙玉發,筆名於復,漢族,甘肅省慶陽市人,大學文化,中共黨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