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藥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藥子 原圖鏈接

紅藥子 紅藥子別名紅要子、白藥子、金蕎仁、赤藥,硃砂七、黃藥子、硃砂蓮、猴血七、血三七、毛葫蘆。外皮棕褐色,緊貼,不易剝離。根頭部常有殘莖疤痕,堅硬,不易破碎。商品常橫切成塊,徑3~6厘米,厚0.8~2.5厘米。斷面凹凸不平,土黃色或黃棕色,鮮根斷面橘紅色或粉紅色;有時呈現如何首烏之異形維管束,並有細條狀淡黃色紋理。味微香而不苦,嚼之唾液染成黃色,粉末遇鹼液。具清熱,解毒,止血,止痛之功效。[1]


形態特徵

紅藥子形態多年生蔓性草本。紅藥子根狀莖膨大成塊狀,木質。莖細長,中空,綠紫色,先端分枝。托葉鞘膜質,褐色,近乎透明。紅藥子葉互生;葉柄長0.5~5厘米,上面具溝,下面具粘質乳頭狀突起或具微小纖毛;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6~11厘米,寬3~6厘米,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具明顯小梗;花被白色或淡紫色,5裂,外側裂片中脈具翅;雄蕊8;子房三棱狀,柱頭3,盾狀。紅藥子小堅果三棱形,黑紫色,為擴大的膜質翅的花被所包。花期夏季。生于山坡路旁、溝邊、灘地及亂石堆中。[2]


生態環境

紅藥子生于山坡路旁、溝邊、灘地及亂石堆中。耐陰,以蔭蔽的環境為宜。若光照過強,氣溫高,則幼苗極易死亡。產區栽培多選擇紅紫泥土。分布我國西北、東北和湖北、四川、貴州。產陝西、甘肅、河南等地。[3]


功效與作用

紅藥子生用:抗菌消炎,順氣活血,涼血止血,鎮靜解痙,止痛,止瀉,促進潰瘍癒合;鹽制者補腎,醋制者止血,鹼制者健胃。治扁桃體炎,腸炎,胃炎,潰瘍病,菌痢,膽道蛔蟲症,外傷感染,蜂窩織炎,癰癤,膿痂疹,泌尿系感染,月經不調,崩漏,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損傷,風濕腰腿痛。

相關配伍

①治產後血運,四肢冰冷,唇青腹脹,昏迷:紅藥子一兩,頭紅花一錢。水二盞,煎一盞服,大小便利。血自下也。       ②治急性胃痛:紅藥子(生品)二錢。研粉,酒沖服。       ③治急性菌痢:紅藥子生品研粉)每次七分。溫開水沖服,每日三至四次,可連服七日。       ④治月經不調,氣血積塊及腹痛:紅藥子(醋煮透)三至四錢。水煎服。       ⑤治崩漏:紅藥子(醋炒)三至四慎,水煎服。       ⑥治吐血、衄血、便血:紅藥子、白茅根、構白皮、地骨皮各四錢。黃酒煎服。[4]

種殖技術

紅藥子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選擇地勢傾斜、陰濕的砂壤土作苗床。深翻細耙作高畦,畦寬70cm,長度不定。6月中旬果實成熟後及時採收,晾乾,開裂後除去果殼,於7月上旬播種。撒播,覆細土約1.5cm,搭棚遮蔭。苗齡約60d真葉5-6片時移栽,行株距20cmX7cm。田間管理:移栽後及時搭蔭棚,棚高1.6-2m,蔭蔽度30%左右。缺苗者需及時補栽,勤除草。移栽後施1次定根肥,轉青後追肥1次。以後每年返青後追肥1次。返苗後進行1次淺耕。生長期注意培土,防止塊根外露。[5]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