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根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紅薯根腐病
紅薯根腐病又叫紅薯爛根病,是紅薯生長期間常見的一種病害,一般發病地塊能夠造成減產10%~20%,重者減產40%~50%,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絕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甘薯根腐病
外文名: Sweet potato root rot
別 名: 甘薯爛根病、開花爛根病、雞爪根、姜枝病、紅薯根腐病
病 原: 多種鐮孢菌
為害作物: 甘薯
為害部位: 根系、薯塊、莖、葉
症狀表現
紅薯根腐病主要發生在大田期。危害紅薯幼苗,先從鬚根尖端或中部開始,局部變黑壞死,以後擴展至全根變黑腐爛,並蔓延至地下莖,形成褐色凹陷縱裂的病斑,皮下組織疏鬆。地上秧蔓節間縮短、矮化,葉片發黃。發病輕的,入秋後秧蔓上大量現蕾開花;發病重的,地下根莖全部變黑腐爛,主莖由下而上乾枯,引起全株枯死。病薯塊表面粗糙,布滿大小不等的黑褐色病斑,中後期龜裂,皮下組織變黑。[1]
病原特徵
甘薯根腐病屬多種鐮孢菌侵染所致。中國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鑑定,甘薯根腐病菌無性階段為腐皮鐮孢甘薯專化型(學名: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f. sp. batatas Mcclure)。在自然發育循環中,病菌的繁殖器官為分生孢子。在人工培養基上,菌絲灰白色,呈稀茸毛狀至密絨狀或絮狀,並有環狀輪紋;培養基底色淡黃至藍綠或藍褐色。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呈短杆狀,多數單胞,大小為(5.5-9.9)微米×(1.7-2.8)微米,少數有一個分隔,大小為(13.2-17.6)微米×(2.8-4.6)微米,聚合成假頭狀,生於瓶狀小梗上。小型分生孢子梗較長,大小為(24-31.2)微米×(2.9-3.6)微米,分枝不多。每分枝頂端有一至數個頂端略窄細的瓶狀小梗,為(43.2-52.8)微米×(1.9-2.6)微米;大型分生孢子梗短,(15.6-21.6)微米×(2.4-2.9)微米,具側生瓶狀小梗(產孢細胞),大小為(25.2-31.2)微米×(1.9-2.4)微米。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上部第二、三個細胞最寬,壁厚,分隔明顯,頂細胞圓形或似喙狀,3-8個分隔,以5分隔為主,5分隔的一般為(48.4-59.4)微米×(4.4-5.6)微米。粘孢團呈淡米黃、乳酪黃或暗藍綠色。厚垣孢子生於側生菌絲上或大型分生孢子上,單生或兩個聯生,呈球形或扁球形。厚垣孢子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表面光滑的,直徑一般7.1-11微米;另一種表面有疣狀突起,直徑一般9.1-12微米。菌核灰褐至灰紫色,扁球形,直徑一般0.5-1毫米,生於蒸米或馬鈴薯薯塊培養基上,均無氣味。
有性階段為(學名:Nectria haematococca Berk. et Br.)。有性世代在侵染循環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據中國山東農業科學院試驗和調查,在田間自然條件下,病株上尚未發現子囊殼,但人工誘發可大量產生。經根部和土壤接種致病測定,證明其有較強的致病力。子囊殼呈不規則球形,開始淺橙色,殼的表面光滑,逐漸變紅至棕色,表面產生小疣狀突起,最後變淺褐色。子囊殼表面有淺黃色膠狀物,頂端孔口直徑59.8-82.8微米,帶條紋狀,色淺,透明,稍有突起,子囊殼一般(289.8-349.6)微米×(276-303.6)微米。子囊棍棒形,(62.4-72)微米×(7.2-8.4)微米,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12-14.4)微米×(4.8-6.0)微米,中央有一分隔,在隔膜處稍縊縮,透明,後變淺褐色,具縱條紋。
侵染循環
根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帶菌土壤是翌年主要初侵染來源。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年限和菌態尚缺乏深入研究,從輪作3-4年地塊仍能繼續發病的情況推測,相當大的一部分病原菌至少在土壤中可存活4年。在土壤中,病原菌的垂直分布可達100厘米土層,但以耕層土壤中密度最高。
在中國北方甘薯育苗區及直接種植種薯的窩瓜下蛋的田塊,病種薯是苗床和大田薯秧的初侵染來源。病種薯不僅組織內帶菌,其表面附着的帶菌土壤的致病作用也很重要。在育苗階段,病土作床、病肥作釀熱物等都可導致秧苗罹病。由於種薯和秧苗商品化日盛,病種薯和帶病秧苗又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媒介。病土墊圈、病殘體及洗泡甘薯乾的污水進入糞肥和有機肥,就可以使這些肥料成為重要的初侵染來源。在一個地區,少數田塊發病後常見迅速擴大到其它地塊,這與肥料帶菌的傳播作用關係很大。
大量試驗證明,病區甘薯干是帶菌的。由於甘薯塊根可受侵染,切成片曬乾的薯片也就自然是帶菌的,另外,農民多在收穫時就地切片、晾曬,表面也沾附了病土,成為內外都帶菌的狀態。薯乾食用前必經泡洗,污水帶菌可通過污染肥料等渠道進入大田。薯於是甘薯產區重要商品糧,市場交換量大,又可遠距離運輸,是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
發病原因
1、在高溫、乾旱條件下發病重。溫度27℃左右,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下時易誘發此病。
2、沙土地比粘土地發病重;瘠薄地比肥沃地發病重;連作地比輪作地發病重。
3、一般夏薯比春薯發病重。
傳播途徑
紅薯根腐病為土壤性傳病害,病菌分布以耕作層的密度最高,發病也重;田間病害擴展主要靠流水和耕作活動。遺留在田間的病殘株也是初侵染來源,用病株餵豬,病菌通過消化道仍能致病,帶病種薯也能傳病。[2]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精選無病塊根作為種薯。高產抗病品種主要有商薯19、徐薯18、豫薯13、晥薯3號、魯薯3號、魯薯4號、魯薯7號、短蔓紅心王甘薯、皖84-559等。品種的抗病性往往隨着種植年限的延長會有所減弱,因此應注意堅持年年提純復壯,選擇使用年限較短的種屬種苗。
增施有機肥料與鉀肥:適時早栽,栽種無病壯苗,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料與鉀肥,適時澆水。同時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
輪作換茬:避免連作或與番茄、辣椒、馬鈴薯等作物連作。連作年限越長,土壤帶菌量越多,病害越重。實行甘薯、花生、棉花、芝麻、玉米、高粱等輪作,有較好的防病保產作用。輪作年限要以發病程度而定。據試驗,輪作3年的病地仍有不同程度的發病。因此,重病地塊輪作年限應適當延長。
清潔田園,杜絕糞類傳病:平時將田間病株就地收集並深埋或燒毀。收穫時,對病薯及病地的秧蔓,進行妥善處理。嚴禁將病薯隨地亂丟或漚肥。
建立三無留種地,杜絕種苗傳病:建立無病苗床(用無病土,施無菌肥,選用無病、無傷、無凍的種薯),並結合防治甘薯黑斑病,進行浸種和浸苗;選擇無病地塊建立無病采苗圃和無病留種地(選無病地、栽無病壯苗),培育無病種薯。
藥劑防治:①種薯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藥液浸種薯3-5分鐘,1千克藥液浸種薯10噸,晾乾後入窖。②藥劑浸苗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靈250-300倍藥液,浸蘸薯苗基部深6-10厘米,時間為2-3分鐘。③灌根處理:用96%惡霉靈3000倍藥液灌根、處理土壤,同時也對甘薯黑斑病防治效果較好。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紅薯根腐病的症狀表現、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好農資招商網2019-1-16
- ↑ [紅薯病蟲害防治 紅薯根腐病如何防治?,農林種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