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袖添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袖添香
圖片來自網易首頁網

紅袖添香,在今天城市的深處,有一群人已經開始享受「品香」的風雅。就像「茶道」、「花道」,他們把這叫作「香道」。名字是日式的,但文化的根源卻來自古老的中國,從那香爐中漫出的清雅的香煙貫穿中國悠久的歷史。今天的我們習慣了浮躁、功利的生活,真該回過頭去重識那飄散千年的香芬,品一品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典美。

原文

  「紅袖添香伴讀書」,很多人都熟悉這句話,但可能較少有人真正了解它。此語出自清代女詩人席佩蘭《長真閣集》中的《壽簡齋先生》,詩句為:「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這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一種很美的意象。倘若我們要作一幅畫來實現這意象,有些重要的細節便須落實,譬如:這位紅袖佳人是怎麼樣「添香」?往哪兒添?添什麼樣的香?換個思路再追問下去,佳人伴才子便罷了,為何還需「添香」?這故事說起來就長了,我們慢慢道來。

  「紅袖」們添的香絕非我們今天常見的線香那麼簡單,倘若叫「紅袖插香」也不會有那樣的美感。在古代生活中,焚香所用的香大多是依據「香方」,擇沉香、青木、蘇合、雞舌、蘭、蕙、芷、蒿等原態香藥經過炮製、研磨、熏蒸等方法,合成的更為精緻的香丸、香餅、香膏等,這個工藝過程便是「合香」。相傳是宋人陳敬所著的《陳氏香譜》中有記載說,「杏花香」方煉製成的香丸「如彈子大」,「開元帳中衙香」是「丸如大豆」,「雪中春信」方是「煉蜜和餅如棋子大,或脫花樣」。棋子大小的香餅還要脫出花樣,的確精緻,耐人把玩。

  那麼佳人的纖纖素手又該怎麼樣捻着這精緻的香丸、香餅來「添香」呢?個中情形也絕非像今天這般借個火把它點燃那麼簡單,所以亦不至於叫「紅袖燒香」。所謂「焚香取味,不在取煙」。嚴格說來,不是焚香,而是薰香。即:藉助炭火之力讓香丸、香餅散發香味。明人高濂《遵生八箋》中列舉了「焚香七要」,是為:香爐、香盒、爐灰、香炭墼、隔火砂片、靈灰、匙箸。其中最要緊的細節是「香炭墼」和「隔火砂片」。「炭墼」是用炭末搗製成的塊狀燃料,先把它燒透,放在香爐中,再用特製的細香灰把炭墼掩蓋起來,並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可以接觸空氣而持續燃燒。然後,在香灰上放瓷、雲母、銀葉、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片」,「紅袖」們的小手便是將那香丸「添」在這隔火片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熏烤,慢慢將香味散發出來,達到「味幽香馥,可久不散」的效果。

  其實,古代中國人用香,最初並不都是用香丸、香餅等「合香」的香品。在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還不大懂得研究香方來「合香」,主要是直接選用香草、香木片、香木塊等,但薰香的道理相似,都是用木炭等燃料熏焚。從考古文物得知,至少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製作精良的熏爐。到魏晉隋唐時,合香才盛行,這時,薰香的風氣擴展到社會各個階層,加上文人士大夫們的推動,使得合香、品香成為相當優雅的生活方式。稍加留意,您會在這個時期的大量詩詞文章中見到知識分子們借香詠懷的情思。「紅袖添香」這一誘人的場景大概也是這一時期在文人的現實與夢想中成形並深入人心的,而且流傳愈久愈迷人。

  到宋朝以後,獨立燃燒的合香開始流行,比如印香、塔香,不過即使是這樣的香品也是要平展在特製的香灰上燃燒,才見品味。這個時期也出現了線香。需要說明的是,您萬不可把宋代的線香跟今天的線香等而同之。宋人使用的可燃燒的香品,包括線香,俱是來自依香方用香草、香藥精心炮製成的香膏、香泥,是純天然的自然香芬,與今天化學工業的合成產品豈可同日而語。

  那麼,我們又該怎樣來摹寫那千百年前的香爐里漫出的香芬呢?先來大致了解一下含香的香藥:蘭、蕙、芷、蒿等香草是中原人最早採用的芳香植物,漢代開闢了絲綢之路後,原產自非洲和西域地區的各種香藥進入中國,生長於邊陲的香藥也順便來到中原。諸如龍腦香、青木香、乳香、降真香這些香藥的異域芬芳大不同於中原地區人們常用的香草,它們征服了中國人的心,古代中國人的香氛生活也愈加豐富。今天迷戀時尚生活的人大概在茶座喝茶時都曾品嘗過迷迭香的滋味,你可知道這原產於地中海一帶的浪漫香草「rosemary」(拉丁名意為「海洋之露」)早在漢代就已經來到中國?千百年前,它已經被中國古代的青春少年、風雅之士裝入香囊佩戴在身上,或者作為香方的配料被製成美妙的香品在庭間散出芬芳。有首古樂府歌詞這樣寫道:「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納及都梁。」氍毹等是織毯,五木香等便都是香藥。

  這些香藥最上乘的莫過「沉香」,在中國人的香譜中,它是「香中閣老」、香之極品。因內含樹脂,質地密實,入水能沉,所以得名「沉水香」,古代人也曾將它稱為「木蜜」—聽其名聞其香。它還有個美好的名字叫「女兒香」。據說在盛產沉香的廣東東莞地區,沉香的洗曬由姑娘們負責,她們常將最好的香塊偷藏胸中,以換取脂粉—香中極品「女兒香」便由此得名。天然沉香相當稀有。它的形成有很多偶然性,沒有哪種香樹必定會結香。常常是香樹根干處因蟲蛀或外傷等原因有真菌侵入寄生,才會引起樹體內的一系列變化,使樹膠、樹脂等成分逐漸沉積,形成「香結」,時間愈長,品質就愈好。而天然香樹一般要到十年或數十年以上才有發達的樹脂腺,才有可能形成「香結」,「香結」也還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成熟。有的香樹壽命長達數百年,倒伏後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數百歲以上的年齡,所以古人稱沉香是「集千百年天地之靈氣」。這沉香之名貴可想而知。

  匯集了中原的、邊陲的、域外的香草、香藥,古代的中國人就會變着方子炮製香味。《陳氏香譜》中有此一方:「沉香一兩、蘇合香。右以香投油,封浸百日,之。入薔薇水更佳。」其中「蘇合香」產自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地,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異域香藥之一。它是一種香樹脂,為半透明狀的濃稠膏油。方子的意思是將沉香投放到蘇合香油中浸泡,密封一百天,然後將泡過的沉香取出,直接作為香品熏。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合香」,讓香油的氣息浸入沉香,把兩種名貴香藥的香芬融合在一起,獲得新的香型。而方中最後所說「入薔薇水更佳」,這「薔薇水」就是阿拉伯玫瑰香水。將沉香浸泡在香水中,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方中言效果「更佳」,想來會合成一種相當美妙的香型。

  阿拉伯香水是在晚唐、五代時期傳入中國的,它的神奇花香迅速取代了進口芳香油蘇合香的地位,成為中國貴族階層的奢侈消費品。只不過它太奢侈了,進口數量有限,價格昂貴,想大量使用就不那麼方便。於是,古代中國人開始仿製「香水」。不知當時朝廷有沒有科技進步獎一類的玩意兒,從古代香譜中我們可以看到,宋人的嘗試是大量的,可惜最終結果是令人遺憾的,他們始終沒有徹底掌握蒸餾香精油的辦法,制不成香水。

  不過,中國式的薰香可能更契合士大夫們的審美習慣,他們更喜歡微妙、自然、清淡、綿長雋永的香氣,香水那樣直截了當、鮮明的味感不太適合中國人吧。制不出香水沒關係,一點也不妨礙中國的香文化在它悠久的歷史中發展、完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