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學名:紅頸葦鵐指名亞種

拉丁學名:Emberiza

yessoensis yessoensis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鵐科

屬:鵐屬

種:紅頸葦鵐

亞 種:紅頸葦鵐指名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Swinhoe, 1874

英文名稱:Ochre-rumped Bunting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學名:Emberiza yessoensis yessoensis )屬小型鳴禽。形態和大小與葦鵐近似,其區別處在於頭和喉部黑色,頸和翕呈栗紅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外側尾羽有較多的白色。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種子、少量米粒、一些豆科植物種子和大量的鱗翅目昆蟲幼蟲、鞘翅目昆蟲及淡水螺為食。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主要分布在日本的中部或南部。 [1]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外形特徵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 體長約15厘米,是一種體型略小的鵐。繁殖期雄鳥頭黑,似蘆鵐及葦鵐,但無白色的下髭紋,腰及頸背棕色。繁殖期雌鳥似雄鳥,頭部圖紋似雌蘆鵐但區別為下體較少縱紋且色淡,頸背粉棕色,頭頂及耳羽色較深。

非繁殖期雄鳥似雌鳥但喉色深。雌性成鳥夏羽色似雄鳥,但頭部黑褐而具銹栗色斑紋;眉紋寬,黃白色;頦和喉黃白色,顴紋黑色。雄性成鳥冬羽,頭和上體的栗色羽緣特別發達,部分遮蓋頭和背面的黑色,使上體呈淺栗色;頦和喉的黑色部分具棕灰色羽緣。

虹膜褐色;嘴黑褐色,雌鳥的上嘴角褐,下嘴肉黃色;腳赤褐色。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棲息環境

棲於蘆葦地及有矮叢的沼澤地以及高地的濕潤草甸。越冬在沿海沼澤地帶。多生活在長着各種柳叢、小灌叢和水草的沼澤地和附近生長着各種各樣草叢的地方,尤喜生活在草甸等處;也見活動於洮兒河北岸長有水蒿、小葉蒿和苔草的月亮泡草甸中。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生活習性

多成對活動,常見雄雌鳥互相追逐,並常見雄鳥在固定巢區鳴叫。鳴叫時站在柳條或蒿草尖上,以早晨鳴唱最烈。鳴聲尖銳,單調而重複,在百米之內均能聽到。鳴聲為簡短的啾啾聲常有短促顫音。叫聲為短促的tick。飛行時發出bschet叫聲,似蘆鵐。

性極機警,遇人立即飛出或隱藏於灌叢中。繁殖期食物主要是禾本科植物種子、少量米粒、一些豆科植物種子和大量的鱗翅目昆蟲幼蟲、鞘翅目昆蟲及淡水螺等。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分布範圍

指名亞種產地主要分布在日本的中部或南部(本州的中部或北部,九州),在日本南部和韓國越冬。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繁殖方式

5月中旬開始築巢,巢建於塔頭草甸的水蒿和苔草基部。巢底部呈半臥地式。巢較隱蔽,如果不遇雌鳥從巢中飛出,很難發現。巢呈碗狀,由小葉草干莖或蒿干及馬尾構成。

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產卵。每窩產卵5枚,卵橢圓形,呈石板青色,上具紫褐色點斑和細紋。雌鳥孵卵時,雄鳥在其附近鳴叫。孵卵期約為15天左右。留巢期為16天左右。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近危(NT)。

參考來源

  1. 紅頸葦鵐指名亞種,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