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馬蹄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馬蹄草 (植物) 紅馬蹄草(學名: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是傘形科、天胡荽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45厘米。莖匍匐,節上生根。葉片膜,質至硬膜質,圓形或腎形,裂片有鈍鋸齒,基部心形,疏生短硬毛;托葉膜質,頂端鈍圓或有淺裂,傘形花序數個簇生於莖端葉腋,花序梗短於葉柄,常密集成球形的頭狀花序;花柄極短,花柄基部有膜質、卵形或倒卵形的小總苞片;無萼齒;花瓣卵形,白色或乳白色,花柱幼時內卷,5-11月開花結果。[1]

紅馬蹄草原圖鏈接

分布於中國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350-2080米的山坡、路旁、蔭濕地、水溝和溪邊草叢中。 紅馬蹄草的全草入藥,治跌打損傷、感冒咳嗽痰血。

  • 中文名 :紅馬蹄草
  • 學 名 :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  :傘形目
  •  :傘形科
  • 亞 科 :天胡荽亞科
  •  :天胡荽屬
  •  :紅馬蹄草
  • 命名者及年代 :Hook.,1827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45厘米。莖匍匐,有斜上分枝,節上生根。葉片膜,質至硬膜質,圓形或腎形,長2-5厘米,寬3.5-9厘米,邊緣通常5-7淺裂,裂片有鈍鋸齒,基部心形,掌狀脈7-9,疏生短硬毛;葉柄長4-27厘米,上部密被柔毛,下部無毛或有毛;托葉膜質,頂端鈍圓或有淺裂,長1-2毫米。

傘形花序數個簇生於莖端葉腋,花序梗短於葉柄,長0.5-2.5厘米,有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20-60,常密集成球形的頭狀花序;花柄極短,長0.5-1.5毫米,很少無柄或超過2毫米,花柄基部有膜質、卵形或倒卵形的小總苞片;無萼齒;花瓣卵形,白色或乳白色,有時有紫紅色斑點;花柱幼時內卷,花後向外反曲,基部隆起。果長1-1.2毫米,寬1.5-1.8毫米,基部心形,兩側扁壓,光滑或有紫色斑點,成熟後常呈黃褐色或紫黑色,中棱和背棱顯著。花果期5-11月。

主要價值

紅馬蹄草全草藥用,味辛、微苦,涼。有清熱利濕,清肺止咳,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痢疾、泄瀉、吐血、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痔瘡瘡癰腫毒、無名腫毒。內服: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孕婦忌服。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350-2080米的山坡、路旁、蔭濕地、水溝和溪邊草叢中。[2]

紅馬蹄草喜陰濕肥沃,常野生在溝邊較陰濕的林下和草叢中,以含腐殖質而較濕潤的土壤生長好。也可在陰濕的林下或山谷溝邊生長

栽培技術

在新苗發出時和六、七月,都用清淡人畜糞水各追肥一次,平時注意扯去雜草。載後每年都可收穫,在收穫後,都要淺薄鬆土一次,並施清淡人畜糞水,或撤蓋腐殖質土一層過冬。三至四年後,就要翻蔸另栽。

收穫加工:紅馬蹄草在栽後當年九至十月,就可收穫;以後每年秋季都可收穫一次。收時,連匍匐莖一起扯起,抖去泥土,揀盡雜質,嗮干即成。但在收穫時,要有計劃的留一些匍匐莖不扯,以利再發,第二年又可收穫。[3]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4]

繁殖方法

用分株繁殖。四至五月,扯起匍匐莖,選節上有根有芽或分枝的,每二至三節,剪成單株栽種。若在林下栽培,先行砍除灌木雜草,淺翻表土,揀去草根、樹根,按行窩距各八至九寸開窩,深一至二寸,作到窩大、底平、土松,每窩栽苗三至四株,栽苗入土一節,把根子栽緊,使腋芽或分枝露出土面,淋透水一次,蓋腐殖質土二至三分厚,促使易活易長。

參考文獻

  1.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20-01-11
  2.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12-19
  3. [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南川藥物試驗種植場編.四川中草藥栽培 第1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2:297-298]
  4.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