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紅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紅鸛[1](學名:Phoenicopteridae)亦稱紅鸛。3屬6種:高約80-160厘米,體重2.5-3.5千克。體型大小似鸛;

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 ;頸長而曲 ;

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 ,後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適中;

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 ,飛羽黑,覆羽深紅,諸色相襯,非常艷麗。因羽色鮮麗,被人飼為觀賞鳥。

大紅鸛分布於地中海沿岸,東達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

亦見於西印度群島;小紅鸛分布於非洲東部、波斯灣和印度西北部;

加勒比海紅鸛、智利紅鸛、安第斯紅鸛和秘魯紅鸛分布均限於南美。

形態特徵

紅鸛體型大小似鸛,高約80-160厘米,體重2.5-3.5千克。

雄性較雌性稍大;通身為潔白泛紅的羽毛,翅膀上有黑色部分,

覆羽深紅,諸色相襯。火烈鳥脖子長,常呈S型彎曲;嘴短而厚,

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上喙比下喙小;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後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適中;尾短。

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朱紅色,特別是翅膀基部的羽毛,

光澤閃亮,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因此叫火烈鳥。

該物種的體形長得也很奇特,身體纖細,頭部很小,鐮刀形的嘴細長彎曲向下,

前端為黑色,中間為淡紅色,基部為黃色。黃色的眼睛很小,與其龐大的身軀相比,

顯得很不協調。細長的頸部彎曲呈「S」形,雙翼展開達150厘米以上,尾羽卻很短。

有一雙又細又長的紅腿,腳上向前的3個趾間具紅色的全蹼,後趾則較小而平置。

但紅色並不是火烈鳥本來的羽色,而是來自其攝取的浮游生物(據2008年荷蘭萊頓大學的科學家弗朗西斯科·

布達教授和他的實驗小組成員,通過精確的量子計算手段發現火烈鳥、三文魚、蝦、蟹等呈現出誘人的鮮紅色的原因,

是因為火烈鳥、三文魚、蝦、蟹等都富含Astaxanthin簡稱ASTA中文名字叫蝦青素,

而動物是無法合成ASTA的,蝦、蟹大部分通過食用藻類和浮游生物等植物獲取ASTA,

紅鸛通過食用以小蝦、小魚、藻類、浮游生物等傳遞ASTA,

而使原本潔白的羽毛透射出鮮艷的紅色。同時紅色越鮮艷則火烈鳥的體格越健壯,

越吸引異性火烈鳥,繁衍的後代就更優秀[2]

生活習性

喜歡結群生活,往往成千上萬隻,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

在面積僅有13939平方公里的中美洲的巴哈馬,就棲息着多達5萬隻以上的加勒比海紅鸛,

甚至多達10萬隻以上聚集在一起。火烈鳥不是嚴格的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

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於避開猛禽類的襲擊。

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

火烈鳥與雁類相似的叫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遠遠望去,紅腿如林,一條條長頸也頻頻交替蠕動,

十分壯觀。它們性情溫和,平時顯得膽怯而機警,游泳的技術也很出色。

飛翔時,能把頸部和兩腿伸長呈一條直線,而且只要有一隻飛上天空,就會有一大群緊緊跟隨,邊飛邊鳴。

食物以水中的藻類、原生動物、小蝦、蛤蜊、小蠕蟲、昆蟲幼蟲等為主,

偶爾也吃小的軟體動物和甲殼類。進食的方法與眾不同,十分奇妙,

先把長頸彎下,頭部翻轉,然後一邊走一邊用彎曲的喙向左右掃動,

觸摸水底取食。由於喙的構造特殊,下喙的溝深,上喙的淺而呈蓋形,

邊緣有稀疏的鋸齒和細毛,倒置在水中就像個大篩子一樣,可以快速地將水吸進來和濾出去

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餘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

並使食物留在嘴裡徐徐吞下。另外它的舌很大,

也可以幫助將水壓出和防止吞食大塊的物體[3]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溫熱帶鹽水湖泊、沼澤及礁湖的淺水地帶,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鹽水和淡水棲息地,

如瀉湖,河口,灘涂和沿海或內陸湖泊,主要靠濾食藻類浮游生物為生。

分布範圍

紅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南北美洲,

加勒比海和加拉帕戈斯群島、非洲、馬達加斯加、歐洲南部、西南亞、中東和印度次大陸。大典型的熱帶地區,

也可以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中找到。

以往中國火烈鳥無分布,自從1997年中國新疆首次發現並確定火烈鳥在中國境內有分布,

成為中國鳥類新記錄。1997年至今,中國紅鸛科觀察記錄,

已有30多筆確切記錄[4]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