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紀德法無錫人1951年11月出生,山東工業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研究生,北京大學EMBA。

1968年-1992年曾就職於江蘇省鹽城動力機廠、江蘇 連雲港化工礦山設計院、上海市輕建房屋設備廠;

1992年-1995年任上海浦東時達電梯控制技術開發部總經理;

1995年-1998年任上海新時達電氣有限公司 董事長;

1998年至今任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紀德法長期專業從事開發、生產、銷售電梯控制系統。本人先後榮獲「嘉定區先進生產者」、「十佳」職工最信賴的好領導、「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上海市「科技領軍人物」、「中國經濟百名傑出人物」、「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等榮譽稱號。[1]

目錄

新創業者

「我們新研發的機器人能和你下棋呢!」

「這款變頻器讓客戶重新認識國貨!」

「通過物聯網技術,就能掌握電梯的運行情況!」

嘉定南翔,新時達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廳里,機械手臂歡快地舞動,各種設備閃爍着略帶神秘的燈光,現代感十足的懸吊金屬球整齊而又變化多端,演示伺服技術的穩定與靈活……60多歲的董事長興奮地介紹着,眼中有着和其年齡不符的青春光澤。

他是紀德法!眾多頭銜里,他喜歡自我介紹——「一名創新創業者」。一口江南吳儂細語,「創」和「闖」、「新」與「心」模糊了發音,他哈哈一笑:意思差不多嘛! 動力機廠工人、設計研究院工程師、「老三屆」、國企員工、集體企業總經理、上市企業董事長……他的簡歷字數不多,但步步都是跨越。他說,靠的是對創新的執着。打破電梯行業國際壟斷,研發變頻器邁入高端,機器人產業成果豐碩……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廠,到今天的上市公司,紀德法和夥伴們一路披荊斬棘。他說,對創新初心不改。 在嘉定深耕十多載,紀德法已然將「創新」二字刻進了自己的人生。

再不幹事就來不及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是我們唯一的研究生!」廠長把年輕的紀德法從車間裡拉出來,得意地向參觀者們「展示」。面對各種點頭和稱讚,紀德法靦腆地陪笑,兩隻手不知放在哪裡合適,內心卻很焦急。 急,是這位「老三屆」向記者提到最多的情緒。

不甘心成為「擺設」,他着急!從山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專業研究生畢業,進入國企工作,紀德法並不得志:「不能不干,又不能幹太多,不然有人會對你有想法。」彼時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工作氛圍多是如此。懷着一股子闖勁的紀德法獨立研發了電氣門自動控制裝置等技術,還申請了專利,不料廠里卻對開發新產品不感興趣,把他的研究成果束之高閣,僅成為對外炫耀的「展示品」。這讓紀德法頗為失落:「我對錢不在乎,但對自己能做成什麼事很在乎!」

面對國外行業「大鱷」,他着急!上世紀九十年代,42歲的紀德法辭職下海成為「創客」,決心「闖一闖」,他承包了某單位工會的三產,隨後又把該企業買下來,成立民營企業新時達。憑藉過硬的電機技術,闖入電梯市場。當時外資企業掌握市場話語權,有的甚至在中國市場以次充好。紀德法手握技術卻不知從何下手。不過,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當時,上海魯班大廈使用的國外某品牌電梯故障頻頻,紀德法看準機會,前去投標改造工程並中標,通過全電腦可編程控制器讓大廈電梯脫胎換骨。工程完成後電梯穩定運行,直到如今依然良好。經媒體報道,魯班大廈的電梯成為當時市民熱議話題,敢於「班門弄斧」的新時達贏得了口碑,隨後不斷創新技術、開拓市場,實現了向六大洲65個國家與地區出口,逐漸成為國內電梯行業老大。那些在中國高價傾銷劣質產品的電梯公司呢?紀德法笑着說:「被我們打回老家去啦!」

電梯產品穩占市場後,他又着急!紀德法始終沒把新時達看作單純的電梯企業,「不轉型就會被淘汰」的憂患意識始終縈繞在他腦中。他常對同事們說:「一個產品不可能吃一輩子!」他帶領公司上下積極轉型,通過自主創新,在變頻器方面擴展新市場,2012年,新時達的變頻器在上海外高橋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上成功投用,用不輸國外品牌的質量贏得了市場的普遍好評。 如今企業已經上市,紀德法還是急!去年《中國製造2025》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生逢其時,紀德法興奮異常,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為中國製造贏得像德國製造一樣的聲譽,「這是使命和職責,責無旁貸!」

走進新時達工廠,紀德法指着電梯內的一塊小屏幕介紹道:「今後電梯安全全靠它!」原來,新時達正在研發「電梯星辰物聯網」,引入最新的傳感技術和視頻技術為電梯裝上電子眼,已在3000多部電梯中試用。幾年前新時達參加國外展會,被德日美等國的機器人技術震撼,「中國製造正向中高端轉型,國產機器人不能『缺席』!」他帶領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啟動工業機器人開發。在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進程中,新時達機器人自主化率達到90%,並解決了機器人應用的多項瓶頸問題,在電梯、金屬加工、食品包裝等一系列智能製造領域發光發熱。

我比較頑固,不會服輸!」

比起創業路上的種種成功,紀德法更願意談艱苦和挫折。 「我們曾經接到過一個大單子,當時有人說國內企業根本做不了。」紀德法面帶微笑,眼鏡背後的魚尾紋仿佛是一道又一道歲月刻痕。當時,河南鄭州某賓館27層電梯需要進行高速並聯群控改造,改造難度極大。紀德法在工程實施的一個半月里,幾乎每天都只睡兩小時,其餘時間都撲在施工現場。待工程順利完成,他已經累得「不成樣子」。如今不少年輕人問他「創業什麼最重要」,他反覆說兩個詞:「勇氣」、「吃苦」。

身體精疲力竭,卻比不上內心的煎熬。在電梯領域獲得成功後,紀德法隨即將眼光投向變頻器領域。紀德法坦言,最初太過自信,認為「那麼複雜的電梯都造出來了還怕什麼?」新時達承接了一項建築工地升降機業務,沒想到和一般電梯不同,升降機每次開停都會產生衝擊電流,影響設備穩定運行。這並非技術難題,但他們當時並未重視這一情況,結果最終被客戶拒之門外。在進入機器人行業之初,新時達接到一個焊接機器人訂單,出於成本考慮,新時達對部分技術做了「減法」,恰恰是這些「減法」對機器人運行產生影響,招致客戶投訴,讓紀德法感覺「挺難看」。 「我是比較頑固的,不會服輸!」說到這兩件事情,紀德法頓了頓,神情變得嚴肅起來。他告訴記者,客戶投訴後,新時達立即對那批機器人進行了糾正。所幸糾正及時,他們的焊接機器人如願打入市場,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紀德法說:「失敗只能在過程中,而不能在結果上。」 他的「固執」,也表現在「有前景就走下去」的毅力。如今機器人被視為新時達的轉型成果,但其實在提出做機器人項目時,很多人並不看好。他們的理由也很實在——中國勞動力低廉,誰會願意花費不菲的資金購買機器人?紀德法對這個問題看得更遠些:一方面我國的人口紅利在消失,另一方面中國要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各種精細操作的機器人代替人工操作。他覺得「人比機器聰明,機器比人精準」,這句話如今成為新時達機器人的廣告語。

紀德法看似大膽的步伐背後,往往有極為細心的準備。以跨入機器人市場為例,他做過市場調研:「一般企業每年為一名工人花費9萬多元,而機器人雖然一次性投資高,但所有費用加起來每年約5.3萬元,對企業是有利的!」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後,紀德法將機器人作為戰略重點,為新時達搶占到了市場先機。

你好我好,事體搞不好!」

會上爭得面紅耳赤,會後卻又談笑風生。在新時達,這樣的場景並不稀奇,這是紀德法理想的企業氛圍。「員工如果認為自己觀點正確,就可以爭執,也可以頂撞我,有時爭得可厲害呢!」紀德法笑着說,「我在公司從來不是絕對權威!」

最常和紀德法頂撞的是公司的技術骨幹們。他們都是理工科出身,往往愛鑽牛角尖,認為自己的觀點正確就絕不退讓。爭論激烈時紀德法會情不自禁拍桌子,不過爭吵歸爭吵,大家從來不結怨。坐下來分析分析、研究研究,對錯就有了分曉。錯的人敢於承認,對的人也不會窮追不捨。「我們的好多科研成果,就是『吵』出來的!」紀德法說,「你好我好,事體搞不好!」 不少員工說,最佩服紀德法的第一是懂技術,第二就是胸懷寬廣。最近公司在推廣「星辰電梯物聯網」,有次一個細節上出了問題,紀德法對着業務員發火:「這是誰做的決定?」業務員回道:「不就是你嘛!」紀德法回想一下,確實是自己之前的一個決策有問題,隨即誠懇認錯。對自己敢認錯,對員工則更寬容。員工們在創新過程中難免出錯,批評後仍能得到重用。 「我曾在設計研究院工作過一段時間,過去因為體制機制問題,有些有上進心的研究員很想做事,但是一旦在工作中犯了錯誤就很難『翻身』,真是吃力不討好!」深感「容錯氛圍」和「試錯機制」對於創新的重要性,紀德法會場上允許爭、允許吵,就是不允許結怨記仇。

公司里犯錯最多的是誰?和紀德法吵得最凶的又是誰?紀德法抿嘴一笑:「你們都認識,全國勞模王春祥!」

王春祥,一位陳景潤式的人物,一心沉浸在科研世界裡,甚至有些「不食人間煙火」。沒有紀德法的氣度,還真無法善用這樣的人才。工作中,他們時常因為技術問題而發生爭執,有時爭得太厲害,王春祥把筆記本電腦往紀德法桌上一扔:「辭職不幹了!」說辭職,到底是句玩笑話。王春祥說:「紀德法是我的伯樂,在他引領下,新時達始終保持着樸素的狀態、簡單的人際關係,誰是正確的,就聽誰的,這是搞技術創新的人最願意待的地方。」

爭吵多,快樂更多。每當王春祥在某項新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時,便會第一時間告知紀德法,這時紀德法總會忍不住叫出聲來:「這太好了!真是個好消息!」對於他們來說,最開懷的事莫過於此。

不讓人才為錢操心!」

說到愛才,紀德法是出了名的。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時達逐漸走上正軌。紀德法決定公開招聘科研人才,但沒想到一封求職信讓他氣不打一處來。這封求職信來自一名上海交大畢業生,信里要求月薪不能低於2500元,還要解決住宿問題。「哪有人求職直接提條件的?這小伙子怎麼狂成這樣子?」紀德法生氣不無道理,當時2500元月薪屬於絕對的高收入,紀德法身為企業負責人,月收入也就800元。人事部門的工作人員準備把這封信扔掉,紀德法想了想伸手制止了:「見見吧,說不定他有真本事!」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新時達技術骨幹、全國勞模王春祥。認準了王春祥是人才,紀德法竟然主動把他的入職月薪提到2700元——全公司第一高薪!王春祥結婚後,紀德法又給他配了全公司第一輛小汽車,「我那個時候自己騎助動車上班。」

紀德法常說「不讓人才為錢操心。」在他的企業里,技術人才的工資可能比董事長還高。想起自己當年的懷才不遇,他格外珍惜人才。為了留住他們,在紀德法推動下,公司還出台了股權激勵政策,對核心技術員工實施股權激勵。曾經有一位技術骨幹想要辭職,紀德法勸說他留下,「我向他保證一定把他培養成千萬富翁!」這個保證最後實現了嗎?紀德法笑着伸出手指計算:「當年這位骨幹分得了40萬股股票,如今每股最高漲到80元以上。」

在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的同時,紀德法建立了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梯隊,讓公司走產學研之路,建立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技術中心,為公司研發人員繼續深造提供教學資源。新時達如今集聚了一批具有數十年電子、電氣產品開發經驗的工程師,許多海內外青年知識分子慕名而來,技術人員在全公司的占比超過三成。 留住人才,紀德法除了薪酬待遇外,還有兩張牌:事業和感情。 採訪中一位員工告訴記者,在新時達,不少業務骨幹在行政級別上未必很高,卻是大家最尊重的對象,「紀董這麼愛才,整個公司自然就被帶動起來了。」每每員工有了創新成果,公司就會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讓他們充滿自豪感。

科研上理性嚴謹的紀德法,對人才卻格外細心。一位員工告訴記者,自己有次住院動手術,紀德法經常打電話安慰鼓勵,出院時還自己開車來接送。有位員工生病欠下了2萬多元醫療費,紀德法號召全公司捐款,解決了這名員工的後顧之憂。[2]

視頻

參考文獻

  1. [1]紀德法
  2. [2]紀德法:我把「創新」刻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