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原來主要以西孟加拉作為活動中心。在加爾各答激進的學生運動中,該組織的實力得到展示,吸引很多學生加入,Majumdar聲稱要將極端運動從鄉村蔓延到全國各地,並主張對"階級敵人"進行暗殺,占領大學,對警察進行武力攻擊。

產生原因

1960年代,一些印度共產黨成員不滿於印共(馬克思主義)的妥協政策,公開與其決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對派"。因為其骨幹成員崇拜毛澤東,鼓動印度農民和下層階級發起暴動,推翻政府和上層階級,於是,該黨被命名為印共(毛)。

1967年5月18日,由Charu Majumdar、Kanu Sanyal和Jangal Santhal領導的印共(毛)一部在西孟加拉(West Bengal)邦的小村納扎爾巴里(Naxalbari)發動武裝起義,要求重新分配土地。納薩爾派正由此小村得名。

前期困境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1.jpg

1967-1975年間,該派活動面臨一些問題:缺乏大規模組織能力,不能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秘密的組織和軍事訓練使其很難獲得大規模的支援;暗殺行動根據政治派別設定目標,而非根據社會經濟地位選定"階級敵人"。

徵募工作不規範,魚龍混雜,很多人只是為了報私仇而加入,甚至有罪犯為了獲得武器而加入;政府派出間諜,輕易滲透到該組織中;清除"階級敵人"的行動在民眾中引起恐慌。[1]

發展

近年來,其活動遍及印度近40%的國土,主要集中在欠發達的印度中部、東部和南部農村,尤以所謂的"紅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積達92000平方公里。在印度東北各邦,該派武裝仍被稱為或自稱為毛派,但在南部各邦,該派有其他名號。

據稱,儘管這支隱藏在印度深山老林中的武裝組織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對印度安全構成的威脅卻是最大的,該組織受到印度主流政治團體的普遍反對。[2]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2.jpg

據印度情報機構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估計,這支武裝大約有5萬名成員,其中2萬名為武裝人員,但支持者無法統計,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最具實力的反政府武裝,曾被印度總理辛格稱為印度國內的最大威脅。

印度情報機構和政府官員坦言,納薩爾派武裝之所以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是因為他們驅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過槍桿子來確保印度煙葉產品的價格,從而保證了當地窮人的收入。

另外,由於納薩爾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別是廣大農村容易招收到女兵。

現狀

印度政府在2009年2月在左翼極端組織活躍的8個省份發起針對該組織的全面清剿運動。 5月下旬,納薩爾派在西孟加拉邦的Lalgarh發動大規模襲擊,領導人Kishenji宣稱其目的是在該地建立"解放區",他稱這是1970年代中期以來該派第一次在西孟加拉邦獲得根據地,並將於2011年在加爾各答發動武裝運動。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為何自稱毛派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3.jpg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成立於1967年,得名於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村。上世紀60年代,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領導者不滿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妥協政策,公開與其決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對派"。1967年,他們領導了無地農民暴動,即"納扎爾巴里運動"。

據印度內政部統計,目前印度28個邦中,20個邦都有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活動,其主要活動地點在欠發達的印度中部和東部農村,尤以所謂的"紅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積達92000平方公里。

納薩爾派骨幹成員崇拜毛澤東,聲稱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為窮人爭取土地和工作而鬥爭。因此,該組織也自稱印共(毛)。

2005年,時任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曾公開表示:"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係,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繫。"

印度警方打死至少10名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分子

據新華社2月7日援引印度媒體報道,印度警方7日上午在印度中部恰蒂斯加爾邦展開的一次行動中,打死至少10名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分子。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4.jpg

報道說,7日上午11時左右,一支由特別行動小組和當地警方組成的隊伍在恰蒂斯加爾邦比賈布爾地區與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分子發生交火,至少10名武裝分子被打死,警方沒有人員傷亡。

恰蒂斯加爾邦 谷歌地圖截圖

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大約有1萬人,主要活動在印度東部和中部貧困的農村地區,針對政府和安全目標實施襲擊,被印度政府定為國內最大的安全威脅。

納薩爾派(英語:Naxalite或Naxal)是印度各個擁護毛主義、主張武裝反抗當局的政黨和組織的總稱,目前,最大的納薩爾派組織是印度共產黨(毛主義)。

納薩爾派得名於西孟加拉邦大吉嶺縣納薩爾巴里村,1967年於此爆發了納薩爾巴里起義,納薩爾巴里運動由此開始。起義發生後,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譯),對這一起義給予高度評價。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5.jpg

後來,該運動在印度中東部的欠發達農村地區得到發展,比如恰蒂斯加爾邦和安得拉邦。納薩爾派是近年比較活躍的一支南亞革命武裝,其革命活動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涉及的地區也越來越廣。

這支反政府武裝緣何被印度當局視作最大威脅

參考消息網3月23日報道 近期,一則印度警察在巡邏時遭遇襲擊的消息引發了關注。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稱,當地時間3月13日,印度中央預備警察部隊(CRPF)在恰蒂斯加爾邦蘇克馬區的一處森林執行巡邏任務時遭到突襲。在襲擊中。

一輛安全部隊的防地雷車被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炸毀,造成9名士兵死亡,另有10人受傷。據印度安全部隊發言人透露,遇襲分隊隸屬於中央預備警察部隊第212營。

在該分隊進入森林地帶後,反政府武裝先引爆了預先埋設的多個簡易爆炸裝置,將一輛警方巡邏車炸毀。在遇襲後,印度安全部隊已經用直升機將傷員轉移,截至目前雙方未再發生交火。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6.jpg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襲擊事件並非孤立事件。僅在襲擊發生地——恰蒂斯加爾邦,近期便發生了多起印度安全部隊與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的衝突。在13日的襲擊發生前,印度中央預備警察部隊在蘇克馬地區與反政府武裝爆發了兩次交火,並宣稱打死10名武裝分子。

在2017年,蘇克馬地區更是連續兩次發生安全部隊巡邏分隊遇襲事件,導致近40名士兵陣亡。而據印度官方發布的數據,自2017年至今,印度安全部隊在襲擊和巡邏行動中有近百名士兵死於納薩爾派之手。

那麼,這一在輿論中甚為「低調」的反政府武裝究竟有什麼來頭?為何連力量強大的印度軍警都徒喚奈何呢?

頻頻在恰蒂斯加爾邦地區對印度軍警發動襲擊的納薩爾武裝,其前身是早在1967年即告成立的印度左翼政治組織。後經幾次組織更迭,至2005年整合形成如今的納薩爾派。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7.jpg

納薩爾派組織奉行左翼政治立場,主張實施土地改革和為貧苦農民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條件。在2005年,由於納薩爾派未與印度安得拉邦政府就停止衝突、釋放在押納薩爾派人員和實施土地改革的談判達成一致。

該組織便組建武裝——人民解放游擊軍(PLGA),並在此後10餘年中「席捲」印度東部地區。雖然多年來遭到了印度政府的軍事打擊,但納薩爾派武裝至今仍估計有6500至9500名武裝人員,且在比哈爾邦、賈坎德邦、安得拉邦和恰蒂斯加爾邦等地有大面積控制區。

在2006年,印度政府宣布納薩爾派已經超過克什米爾和印度東北部地區的分離武裝,成為印度的「國內安全頭號威脅」。

由於歷史和現實經濟原因,在印度多個邦的農村地區,土地分配不合理依然廣泛存在。少部分在當地控制經濟社會資源的地主占據了絕大多數土地,而許多生活極度貧困的農民卻無立錐之地。

雖然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但歷屆印度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非但沒有緩解貧困農民的困境,反而由於增加稅負和征地等行為加深了他們的生活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納薩爾派組織在土地矛盾尖銳的印度東部各邦廣受歡迎。

據《印度時報》報道稱,在納薩爾派最為活躍的安得拉邦進行的一項調查中,有58%的民眾對該組織的武裝活動表示支持,僅有19%的受訪者持負面態度。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8.jpg

雖然納薩爾派的政治主張對於印度的貧民來說不啻為「福音」,但處在其對立面的印度政府和軍警顯然不會認同這種看法。納薩爾派武裝襲擊的主要對象就是印度地方軍警和政府工作人員,而飽受納薩爾派武裝活動「摧殘」的富裕階層在印度地方政府中也具有較強影響力,為維護自身利益,印度政府自然在打擊納薩爾派武裝的行動中十分「賣力」。

在印度中央政府的協調下,各邦政府和軍警於2009年開始實施一項被稱為「綜合行動計劃」(IAP)的清剿行動,旨在通過加強軍事打擊力度、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貧苦民眾的生活條件等手段,以徹底在東部各邦消除納薩爾派的活動。

自2009年11月開始,18支印度準軍事部隊在納薩爾派控制區發動進攻行動,在恰蒂斯加爾邦、奧里薩邦、西孟加拉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來自印度邊境安全部隊(BSF)、印藏邊境警察(ITBP)和中央預備警察部隊(CRPF)的42個營共同對納薩爾派武裝實施巡邏清剿。

在「綜合行動計劃」推行近2年後,納薩爾派武裝的活動受到了顯著的影響。納薩爾派武裝的控制區大幅減少,武裝規模也從最高峰的超過2萬人下降到數千人。

不過,納薩爾派武裝也採取了多項反制措施,包括加強對其武裝和領導人的隱蔽,積極維護民眾利益以爭取民眾支持,以及開闢新的活動區以分散印度軍警的力量等。

納薩爾派反政府武裝9.jpg

在印度政府的清剿行動發動後不久,納薩爾派武裝就被發現向印度東北部和南部地區轉移。在納薩爾派推出了對印度政府清剿行動的應對之策後,其武裝人員和控制區的損失便顯著減少。截至目前,納薩爾派依然活躍在印度東部的「紅色走廊」地帶,並仍在不斷對印度政府和軍警發動人員襲擊。

納薩爾派武裝與印度政府之間的「拉鋸戰」,究其根源,是印度經濟社會現有矛盾的體現。既然印度政府無力從根本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土地分配不均以及侵害農民利益等問題,納薩爾派武裝賴以生存的土壤就無法被剷除,徹底消滅這伙反政府武裝亦無從談起。

而在軍事對抗方面,印度政府在清剿行動長期化以後,也出現了令出多門、效率低下和爭取民眾支持不足等問題,使得暫時壓制納薩爾派武裝的目標也很難達成。因此,從目前的局勢看,納薩爾派在未來仍將是印度政府長期面臨的「國內安全頭號威脅」。

參考來源